湘中地区传统建筑地方特色初探

2012-04-23 06:08田静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35期
关键词:民居装饰特色

田静

摘要:湘中地区为典型的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湿润。该文从传统建筑的结构形、构造与材料工艺、装饰工艺等方面研究了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建造艺术,指出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建造技术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的,并对地方特色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湘中地区;建造技术;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不管是它的工艺还是表现的内容,都十分直观地表现了区域文化特色。传统建筑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呈现出许多地方特色。湘中地区传统建筑是湖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挖掘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湘中地区地形与气候概况

湘中地区主要指湖南省中部地区,特指雪峰山以东,武功山以西,阳明山以北,湘阴、益阳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地区,具体的行政区划是指长沙、湘潭、衡阳、娄底四地区全部及株洲、邵阳、益阳地区的部分,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湘中在历史上是湖南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1]。

湘中地区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严寒期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春温多变,夏秋多旱。冬季北风凛冽干寒,冷空气影响较大,但为期不长。夏季南风,潮湿闷热,而且延续时间较长[2]。当地传统建筑讲究南向、通风、遮阳以及保温防潮的效果。

湘中地区为典型的丘陵地带,多山,木、石等建筑材料丰富,如长沙汀子湾麻石、湘乡大理石和其他各地的青石、杉木、松木等。加之湘中地区经济较为先进,传统的烧砖技术较高,所以湘中地区传统建筑多以砖、木、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结合当地传统的建造技术、构造方式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历史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形成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建造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结构形式

湘中地区传统建筑常用的有两种结构形式。一、承重结构体系,指檩条、楼板直接搁在墙上,由内外墙来承受楼板及屋顶的荷载,此结构节约木材、防火、隔热效果比较好,湘中地区俗称 “山墙搁檩”,湘中居民多采用此种结构。二、木构架结构体系,指木柱承重,有梁、枋、檩、椽等木构件,构件之间以榫卯连接,砖墙只起到维护作用的结构体系。这两种结构形式中,另有一些地方做法夹杂其中,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较为灵活,是当地工匠集体智慧的体现。其中衡阳的南岳大庙圣帝殿的木构构架十分独特,举折高,且为一直线,屋面直陡。在室内又做一层较缓的类似屋面的吊顶,以矫正视差,具有地方特色。

3构造与材料工艺

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构造特点与当地的地理气候、建筑材料、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文化传统有关。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建造技术,并将由传统文化影响形成的审美倾向渗透到建筑中。

地面、墙体和柱子

地面

在湘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地面做法为三合土地面。其可以嵌以破瓷片等以组成各种图案或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进行空间重要性分割,形式颇为美观,具有地方特色。经过三四十年的使用还很坚硬光滑,但是天气潮湿导致表面起泥,而天气干燥又易起灰尘,缺点也很明显。除此之外,还有素土夯实地面,不及三合土地面坚固耐用,且春季潮气严重。

大式建筑一般使用方砖铺地,下垫黄沙一层,厚约4~6厘米。也有少数讲究的做法,方砖下铺石炭屑,厚约10厘米,防潮效果更好,更为适应当地的潮湿气候。

墙体

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墙体按砌筑材料分为烧砖墙、土坯墙和筑土墙三类。

烧砖墙,因长沙地区俗称烧砖为“窑砖”,故又称窑砖墙。窑砖是由粘土砖坯经砖窑烧制而成。烧砖墙在防热、隔音方面效果较好。土坯墙,俗称“土砖墙”,这种砖的原料多为田泥,在秋季水稻收割后,不挖去稻根,掺在泥中,作掺和的筋料,并用在田中反复踩踏,使泥、水、稻根混合均匀,俗称“踏熟”,然后将田泥倒入木模中,捣实,打平,待田泥较干后即可脱出土坯砖[3]。土坯墙隔热保温效果不错,冬暖夏凉,但是最大特点是防水、防潮性差。为了解决防水、防潮问题,一般用烧砖、青石或乱石砌筑勒脚,高约50~100厘米,借此防止地面水和潮气的侵蚀。为防止雨水对墙面的破坏,外墙面再加以粉刷。在房屋转角处,常用条石砌筑作为护角。筑土墙,俗称“干打垒”。筑墙厚约330厘米,分版捣筑,土内加适量石灰、草根,有的还加小卵石。每版墙在捣筑前加两根木条筋作为拉结材料,加强墙体的稳定性。防水、防潮措施与土坯墙大致相同,采用烧砖勒脚或用乱石砌筑,高度一般为30厘米左右。筑土墙的隔热、防隔音的效果均很好。筑土墙成本低廉,适应性高,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夏季潮湿天气较长,气候条件的特殊要求,对于房屋墙体的隔热防潮要求颇高,而墙体类型的使用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柱子和柱础

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柱子多为木柱,在建筑的前檐和天井四周也有较多使用麻石柱到顶的。石柱顶开槽或凿眼与屋架连接,两侧多用经过雕刻的斜撑。

柱子底端的柱础直接落在屋基上,因为气候潮湿,湿气严重,柱础高度一般较高。一般分上、中、下三节,用当地产的麻石或红砂条石制作。上面为鼓形的础顶,中间为六边形或八边形础腰,有的雕刻精美,装饰性很强,底部为方形的础基。础顶和础腰的造型多样,如础顶有平鼓形、腰鼓形和莲花形等;础腰有覆盆形、多边形和瓶颈形等。柱础的造型多与柱形结合,方柱多用方形础顶,圆柱多用鼓形础顶。多样的柱础造型丰富了民居的室内环境,且对木柱起到了防水隔潮的作用(图1)。多样的柱础造型也较多的体现了当地的艺术特色,多雕有道家八宝、民间八宝的图案,还有雕刻狮子、琴棋书画等图案,形式多样,变化多端,表达人们的情趣和审美倾向。

在部分传统建筑中还保留有櫍的做法(图2)。櫍,为柱与石柱础间的横纹木垫块。櫍的作用除了防潮之外,还能增强整体结构弹性。如南岳大庙御书楼前檐柱,保留古制。另外,在二层的廊柱上,不用通柱做法,并另置有木柱础,类似于木櫍,为地方特殊做法的一种(图3)。

础(南岳大庙圣帝殿)

3、出檐与出挑

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出挑方式有三种,斗栱出挑、“七字”式出挑、梁头直接出挑。民居中最常见的为“七字”式出挑。

图2木櫍(南岳大庙圣帝殿)图3 柱础(祝圣寺)

在墙内预埋木板(或木料)作为檐枋,但上下枋伸出的长度不等,下枋端部立短柱支撑檐外第一根檩条,上枋穿过下枋上的立柱直接承接檐外的第二根檩条,外形看上去像个“七”字,故称“七字”式出挑 [4]。在出檐很大的情况下,“七字”式出挑也可重复几层,解决出挑大的问题。另外,也可将梁、枋直接伸出,做成“七字”式出挑。“七字“式出挑是最简洁的一种悬挑方式,不似斗拱繁琐,也能悬挑较远,是中南地区民居建筑的一个主要特点(图4)。这种出挑方式既美观又不失稳定,节点构造方式为典型的穿斗式。梁头直接出挑时则辅以斜撑、穿枋、插栱等悬挑构件帮助稳定。结构简洁,符合力学特点。受力系统类似于“七字”式出挑。斗栱出挑一般用于大式建筑,形式和北方大式建筑相同,只在斗栱形式上更为灵活。

4.装饰工艺

4.1外檐装饰

湘中地区多雨,为保护墙体不受雨水侵蚀,出檐通常很大,建筑外檐部分成为装饰的重点。

图4出挑方式

檐部出挑构件如斜撑、梁头等是装饰的重点,雕刻有各种图案和故事,如“葡孙万代”、“麒麟献瑞”等(图5)。有的还做成透雕或圆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如官式建筑中的悬山建筑常用雀缩檐出檐,和卷轩结合形成优美的曲线,是檐部一种重要的装饰形式(图6)。除雀缩檐之外,有的檐部椽架木料会雕刻成各种曲线形状,成为重要的装饰方式。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另有檐部的波浪形的封檐板也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做法 (图7)。既是装饰形式,同时,也是建筑防火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传统建筑中,人们通常用水纹或与水有关的纹饰来表达防火的思想和愿望。

图5斜撑雕饰[5]

4.2斗栱

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斗栱很有地方特色,在如意斗栱的基础上加以装饰加工,斗栱连接成片,并在交接处另做有装饰物,外观交和如网,交点突出,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成为重要的地方特色。如南岳大庙正殿的九踩如意斗栱(图8)。有的斗栱卷杀做成海棠如意纹,栱眼内则刻以卷草纹样,极具地方装饰特色。卷草纹样是地方主要装饰之一。因为远离京都,朝廷钦定的营造法则可以变通,即使在官式建筑中,民间传统工艺、地方手法也得以发挥,在斗栱上得到重要体现,形成独特风格。

图6雀缩檐(祝圣寺)图7波浪形封檐板(南岳大庙)

图8如意斗栱(南岳大庙)

4.3脊饰

屋脊是传统建筑屋顶的一个重要部分。湘中地区民居建筑屋脊多用瓦或砖堆砌,有各种形式。一般用竖瓦或砖通长砌置,脊中央用瓦、砖或灰浆堆成空花、金钱等各种镂空图式,脊尾部分用砖或瓦堆砌成高高翘起样式,是立面造型处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官式建筑则用彩色透空琉璃花脊和琉璃脊兽。透空琉璃花脊的使用,也是湘中地区琉璃烧制业很早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另外,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脊饰以凤凰为主要图案,是楚地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传统文化对建筑装饰重要渗透的一个方面,是楚地文化“鸟图腾”在建筑上的展现,昭示着人们虔诚的信仰(图9)。

图9凤凰脊饰(南岳大庙正南门)

4.2其它装饰

门、窗、隔扇是湘中传统建筑的装饰重点,特别是面向天井的四面门窗装修。窗扇分格比例美观自然,其构图采用各种不同的纹样组合,装饰性很强。台阶垂带尽端处常有石鼓形装饰,为独特的地方做法(图10)。

图10垂带石鼓(岳麓书院)

5.结束语

文章从结构形式、构造与材料工艺、装饰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建造艺术,可以说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建筑技术成就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的,较多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同时,对地方做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地方特色鲜明,如反映中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七字”式出挑方式;楚地文化重要体现的凤凰脊饰,形式优美的雀缩檐出檐等。

参考文献:

[1] 黄家瑾,邱灿红主编,《湖南传统民居》[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3

[2] 黄家瑾,邱灿红主编,《湖南传统民居》[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87

[3] 黄家瑾,邱灿红主编,《湖南传统民居》[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95-97

[4] 伍国正,余翰武,隆万容.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以湖南传统民居建筑为例[J].华中建筑 2007(11).126-128

[5] 曾娟.湘中腹地晚清大屋民居平面形制、生态技术及装饰艺术解析 [J].华中建筑 2008(4).76

猜你喜欢
民居装饰特色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DIY装饰沙漏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DIY节日装饰家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