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斌
俗话说“文无定法”,但考场作文的阅卷却有着明确的评价标准。考场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素材积累和作文素养,如果一篇作文平庸乏味,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那么如何写出一篇高分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主题正确鲜明
主题就是写作意图,就是立意和中心。一篇作文主题一定要正确鲜明,积极向上。赞同什么、反对什么,要让读者明明白白,不能含糊不清。主题鲜明表现为中心突出,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要有一个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最好能设置体现文章脉络的脉络句。主题鲜明还表现在主题要有新意,要新颖,尽量不要人云亦云。
二、有真情实感
作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某种心情,某种思想。作者的心情或是激动兴奋,或是悲伤忧虑,或是心静如水等等,这些都应很明显地写进你作文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作文中读不出感情的味道,那这篇作文就很难获得高分。
三、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看看这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过了一会儿,听不到撞门声,我从床下探出脑袋朝外瞅,忽然看见大绵羊正把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贴着窗子朝屋里张望。可能是它的脸太长,影响了视线,它竟然把头侧过去,用一只眼紧贴窗玻璃,所以它的姿势和表情看上去都格外怪异。我在这只羊的窥视下绝望地哭了起来。”
细节描写也能很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个性。在《藏在草间》一文中,作者用充满感情的文笔写到:“一踏上木镇的泥土,鼻子呼吸的就是草的味道。那种清芬令鼻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再抓在手里,就感到了扎手,像长了骨头。”
四、使用多种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也称为表达方式。考试作文不必追求绚丽的文采,但如果只用一两种写作方法,只用一两种修辞手法,这样既不符合考试作文的要求,也难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考试作文的一大目标,就是考查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当然,使用多种写作方法,并不是说作文可不讲究文体,恰恰相反,一篇作文只能选用一种主要文体,并且要通篇按照这种文体来写。作文中使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但要明确它们之间的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多种写作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方面,作文高手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钱钟书在《围城》中写到:“天色渐昏,大雨欲来,车夫加劲赶路,说天要变了。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雨跟着来了,清凉畅快,不比上午的雨只仿佛天空郁热出来的汗。雨越下越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文中连用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新奇,妙趣横生,精彩奇目。
再来看看这一段文字:“这的确是一把普通的藤椅,亲吻过小孩子藕节似的胳膊,亲近过那吐气如兰的女子冰洁的肩膀,亲抚过老者饱经风霜的肌肤,它吸纳了青春的艳丽,吸纳了年老的沧桑,吸纳了一坐十年冷的深思默想。触摸它便是触摸已逝的韶光;触摸那匆匆离去的亲人的体温。”这段文字如果不是“实虚结合”,而仅仅是实写,是不可能把一把普通的椅子写话并充满着感情和生命的。
五、作文要有亮点
作文中的亮点可存在于文题和主题之中,也可体现在选材、谋篇布局和修辞手法上。考生比较容易做到的是文题选材和作写作方法上的新颖,比如为作文定一个比较新颖的文题;选择一个别人没有用过的素材;句子中用上一个生动形象贴切完美的修辞手法,哪怕是一个准确形象的动词,一个形容词等等。一篇作文的亮点至少要有一个。在作文构思过程中,可先把想到的有亮点的字词句写下来,然后再合理地安排到作文中,或是把已成稿的作文中某些句子、某些词语加工成亮点。
考生比较难以做到的是主题的创新。但有时对常见的事物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往往也能写出亮点,比如十八岁往往被人们联想到成熟和希望。可有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站在十八岁的门口》却这样写到:“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最深的感触是,不经意间我已经变老了。妈妈说我精神不振,过马路要打起精神,爸爸说我眼神不好,以后不要再下楼倒垃圾,奶奶要坚持送脑白金给我,爷爷每晚亲自下厨為我做夜宵……许多站在十八岁门口的同龄人却已显出了老态,许多同学都长出了一撮撮白发,同学们的话语少了,交往少了,纯真少了……”对于十八岁和多数人不一样的感受,写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这样的作文很有价值。
六、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著名高考阅卷专家王大绩在《最好的素材在生活中》也指明:“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成功的必由之路。”前面提到的高考作文《站在十八岁的门口》就是最好的证明。考生也都明白:自己熟悉的生活印象要深刻一些,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最有内容可写,也能写出细节,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但就担心写得太平淡太俗气,没有新意。如果是这样,那是因为考生没有把握好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区别。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平实之文,也要写出自己的独到发现,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才是一篇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