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君
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的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这已成为小学教师的共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通过在教学工作中经验的不断积累,笔者有如下几点简单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计算,乐于算对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因此老师应该抓住这个心理特点,设计新的计算形式、新的题型,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计算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比如,把计算题设计成当森林医生、邮递员投信、送白鸽回家等新颖的题目类型或者进行小组比赛和男女比赛的形式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并常常对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严格要求,一旦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得到了进步或者到达了规定的要求,教师应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和实行相应的奖励性政策,比如在学习成绩比赛栏里打五角星,比比谁的星星颗数最多等之类的奖励。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激励和提高。
二、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以及为什么这样算。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虽然教学内容在课本中是第一次出现,是地地道道的新课,但大部分学生口算出得数都不會有什么困难,因此,笔者在上课时不再把算出正确的得数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围绕24-6=18这个算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想出多种算法。借助小棒加以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退1做10”的方法,深化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只是退1,而不退2,从而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有效加强必要练习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关键
为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加强练习也是必要的,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但对于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性。
1.明确算法,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牢记一些常用数据,比如:25×4=100、125×8=1000、1-20个数的平方数、1-5个数的立方数,以及常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2.注重对比训练
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相应地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
3.重视错题分析
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就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一起思考分析交流。
四、抓住点滴,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师要教育学生养成下面几点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学生分三步走:一要看清数字和符号,不能抄错;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然后才能动手解题。
2.专心核对的习惯
作业中要求学生做到三核对,即题抄好后要与原题目核对;竖式上的数字要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横式上的得数要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3.积极验算的习惯
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教师只有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在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这样,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