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洲
作为承接传统的历史学科,其最主要的学习手段一直以来就是记忆。随着信息的全球化、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历史课过分注重记忆的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变。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课改也强调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采用角色扮演,展现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比较枯燥的陈述性知识,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尤其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述唐代“三省六部制”时,让学生先弄清楚三省(中书、尚书、门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分工和职责,然后让部分同学扮演皇帝和三省六部的官员,上演一部古代帝王将相的古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帝王将相处理朝政的过程,同时也比较容易地记住了三省六部的职能,个人的自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笔者自己深深体会到:历史是非常丰富的东西,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可以体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将自编自演历史剧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当中,学生参加历史剧演出、制作历史漫画、服装布景的制作等过程的表现都可以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也让更多的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原本成绩并不好的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发现自己原来也有成功的机会。
二、巧妙设置疑问,树立问题意识,敢于标新立异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创新往往是从质疑開始。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与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要善于设疑,巧妙置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设疑要有新意,构思要“标新立异”,想法要别出心裁。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秦施暴政而亡,能肯定秦始皇是历史的罪人吗?”问题提出,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秦始皇的暴政是应该批判的,但他建立的制度意义重大,“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所以秦始皇功大于过。又如:“过去战争一打要几年,成千上万的人流血牺牲。今后的大战,不必用几年,也许只要几天、几小时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摧垮。试想重视教育的结果怎样?”学生的结论有多种:①国力要靠科技,竞争要靠人才;②科技越发达,世界末日来临越早;③结果表明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大胆求异,开拓创新途径
求异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不依常规,对所给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用新的方法或途径提出新见解,寻找出更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基础,鼓励求异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予以一定的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大胆求异,变换多种思维角度去分析探究,在不断求异、标新中体验创新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例如:在讲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落后就要挨打”时,教师先提出假设问题:“落后一定挨打吗?”它能得出多种结论,教师可以启发两种结论:①落后一定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②落后可以不挨打,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接着让学生思考、议论,提出另外的结论。这样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利用信息技术,活化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而且能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更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课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突出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运用图像、图表、图画等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再现历史人物,活化历史教学内容,设疑布奇,步步引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展开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效果。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配合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关于“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引起的战争吗”?“李鸿章是19世纪中国历史上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又是一系列丧权辱国卖国条约的签字者,应如何评价他?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留给人们的遗憾”这样热烈的讨论,当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其创新性思维能力既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又有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喜悦感。
五、发挥主体作用,丰富教学活动,发展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探究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努力营造尊重别人、尊重知识的氛围。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等交错进行,使学生常听常新。鼓励学生善于探索发现,指导学生对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李鸿章、彼得一世等,对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体用之争、工业革命等进行比较和评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促使其进行以发现、判断、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