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刘玮鸿
三峡移民新十年
□ 本刊记者 刘玮鸿
百万三峡移民,奉献家园和故土,托起了雄伟的三峡大坝,推进三峡库坝区移民迁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极大地服务了三峡工程建设。本期“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系列报道,记者来到湖北省宜昌市,沿着三峡移民“十六大”以来的生活之路,探寻移民工程最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2012年4月28日,湖北宜昌,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与春景、输电铁塔交相辉映。图/CFP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库顺利蓄水至175米,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三峡枢纽主体工程、输变电工程和移民搬迁工作基本完成,百年三峡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三峡工程,成败重在移民。三峡浩大的移民工程,世界水利史上前所未有。根据规划,三峡蓄水至175米水位时,移民达到120万人。居民迁移、安置等民生大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峡移民,宜昌市首当其冲。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移民搬迁任务重,规模和难度前所未有。
截止2010年底,宜昌累计搬迁移民16.15万人,其中外迁移民2.5万人,迁建房屋551万平方米;搬迁调整库区工矿企业192家,全面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
远离故土,曾让多少移民含泪不舍。然而,面对国家大计、民族大业,百万三峡儿女挥泪别故土,举家迁他乡,为三峡工程让路。
移民路漫漫,困难无处不在。跨越了一道道难关之后,三峡移民近十年来的生活,已经呈现出一幅全新的画卷。
2012年7月25日,记者走进多户移民的家里。三峡移民代表姜丛珊,老家在秭归县归州镇卡子湾村,是三峡库区二线水位的首批移民。1998年4月25日,姜丛珊全家搬迁到远安县鸣凤镇花园村。
“我们先后获得了14万元移民补偿,很满足。现在家里有一栋140平米土木结构的旧房,还分到2亩3分地。”姜丛珊向记者介绍,“现在我们的小日子过得还是蛮实在。”
同样移民到花园村的梅德绍面对记者,也是满脸笑容。
“这个日子是比以前好得多哟,移民成了香饽饽。”梅德绍笑盈盈地环顾自家的房子。他于1997年1月12日迁入新家,一家人住进了300多平方米的新房,同时获得了1亩多鱼塘、1亩多山地和3.7亩水田的补偿。新房、新田、新鱼塘,梅德绍一家在花园村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果没有移民,我的小孩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要跨江在10公里外的小学住宿。”在胡凯眼里,移民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
南湾村宜当路边,有个小型的彩瓦厂,是胡凯创办的企业——衡基彩瓦厂。
2009年,胡凯租用村集体土地筹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彩瓦厂。“这个厂每年生产200多万块彩瓦,产值300万元左右。我个人获得利润大概有30万元,同时还解决了10几名移民的就业问题。”
宜昌市移民局副调研员周立云向记者展示了十年来三峡移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移民工程到目前为止,人均住房面积可达60平方米以上,比淹没前净增20平方米以上,而且95%以上是砖混结构楼房。移民居住点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功能基本恢复,绝大多数移民用上了移动电话,看上了有线电视。”
三峡大移民,绝不仅仅是百万人口简单的重组安置。除了房屋、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样重要。
周立云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宜昌市库区累计完成公路复建1000余公里,复建大中型桥梁66座,复建港口2座,码头7座;复建输变电、通讯、广电线路2100多杆公里。复建输电线路768.58公里,变电站10座;复建通讯线路829.2杆公里,邮电所15个;复建广电线路544.4杆公里,中转站4座。
这一组数字,让人看到近十年来,三峡移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10年移民建设之路,从秭归、兴山到巴东, 各种安置模式在峡江两岸纷纷涌现:“线上一条路,沿路一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农民一条街模式;“靠路安居城镇化,靠山乐业基地化,靠游兴村特色化”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一户一个院,一人一亩田,统一水电路,自然连成片”的庭园模式……每个因地制宜的特色扶持计划,都是对当地移民的真情回馈。
孙烈奎一家,从秭归库区移民至新县城已有20年。20年前,孙烈奎的女儿孙璐刚刚出生,曾被称作“三峡库区最小的移民”。
“政府给了我们太多支持,我们很感激。”孙烈奎有些激动,“1996年的时候,政府给我们划地建房,于是就有了新家。2002年以后,家里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生活越来越好。”
搬迁到新县城,孙烈奎一家从“村民”变成了“市民”,有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我女儿在这么好的环境里长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去年考上了武汉科技大学,这是政策带给我们一家的福气。”孙烈奎说。
据介绍,在三峡移民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宜昌市启动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计划,全市共有9.8万三峡农村原迁移民纳入后期扶持范围,从2006年开始进行为期20年的后期困难补助、特殊救济、就业培训和项目扶持。
“目前,全市办理坝区移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14341人。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类人员已从2009年元月起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241.5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二类人员已从2009年元月起,平均月领取养老金400元以上。”周立云告诉记者。
在各个方面支援移民的同时,宜昌市政府针对自身特点,摸索出更多的发展之路。
在搬迁的同时振兴产业,事关移民生活安稳。十年里,宜昌市以优势互补为原则,重点培植发展前景看好的兴发集团、稻花集团等企业。
“我们对产品档次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强企业政策上扶持,项目上倾斜,推进有效资产向优强企业流动;实施小企业联合,高科技嫁接,新起点重组,使迁建企业实力由弱变强,产品由粗变精,规模由小到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据周立云介绍,兴发集团通过调整升级,不仅成为湖北省三峡库区第一家上市公司,而且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在宜昌市各个方面支援移民的同时,湖北省内也全力支持移民工程建设。
周立云向记者介绍,近十年来,省三峡办先后10多次在三峡库区开展了全国对口支援省市经贸洽谈会,共组织签约项目资金达400亿元。同时先后组团50多次,积极组织库区县区参加项目推介、招商引资等重大活动,帮助库区县区引进兴办了好项目好产业。
此外,武汉市为秭归无偿援助资金及物资折合3426万元,援建中小学10多所,援建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20多个,推进经济合作项目1.2亿元,培训人才3200人次;为兴山县援助移民搬迁资金960万元,安置劳务输出用工2000人次,解决了新城建设的一些实际困难。
“武汉市与宜昌合作开发的人福药业,已成为我市明星企业。与此同时,省内其他各市州也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引导鼓励本地企业到库区开展合作,助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周立云说。
在三峡移民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宜昌市启动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计划,全市共有9.8万三峡农村原迁移民纳入后期扶持范围,从2 0 0 6年开始进行为期2 0年的后期困难补助、特殊救济、就业培训和项目扶持。
党和政府视移民的安置发展为大任,早在三峡工程动工前,就对三峡库区进行了8年移民试点。
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始终视三峡移民为亲人,给予了诸多关切。
年过六旬的黎祥源是百万三峡移民的一份子,但他却有很多特殊经历——胡锦涛、温家宝、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过他的新家;美国、法国记者实地采访过他;受国务院三峡办邀请赴京为记者们讲述他的“移民生活”;作为唯一一名农民移民代表,前往三峡大坝见证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的历史时刻……
“国家领导人多次来看望我们,就说明他们的心里关心着每个移民,这样的爱护,我们很感激,很骄傲。”
从大政方针的制定到对个人的关心,政府对移民工程的每个环节都十分用心。
1993年,国务院发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把开发性移民方针写进了条例的第一章。至1996年,中央专门出台《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二期移民搬迁完成后,针对库区产业空虚的新矛盾,中央于2004年出台了新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从现在起,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和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逐步形成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局面,努力把三峡库区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地区。
根据此规划,宜昌市充分发展自身优势。三峡的知名品牌和丰沛的电力资源,使得宜昌成为一方投资热土。通过全国对口支援大三峡,宜昌引进对口支援资金151亿元,经济合作项目达2000余个。娃哈哈、均瑶、双汇、东阳光等一批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安家落户,并兴建了江苏对口支援秭归工业园和宜昌兴山对口支援工业园。
2003年,宜昌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旅游业成全市经济新增长点;2005年,建成全国一流旅游名城,“高峡平湖”景观初步形成,“两坝一峡”成为三峡推向世界的王牌旅游产品;2010年,随着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宜昌正全力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努力打造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十年发展路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民委、国家电网等单位,在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社会民生保障等诸多方面,给予了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和项目倾斜;金融系统在信贷规模和重点项目贷款上给予倾斜支持;商务部、农业部等单位把支持库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三峡办等单位深入开展“工业三峡行”、“女企业家三峡行”、“青年企业家三峡行”等活动,促进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投资三峡库区。支持库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是国家部委的首善之举。
卫生部、科技部等单位对口支援库区县(区),无偿援助数亿元资金新建和改造学校校舍,兴办了一批医院、福利院、文化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等。
目前,库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库区水污染防治设施从无到有,城集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先非库区县市二十年达标,库区环境保护生态体系日臻完善,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避险救灾体系已经建立,民生问题得到了解决。
十年来的库区面貌已是沧海桑田。如今的三峡移民成功实现从“搬得出”向“稳得住”的战略转移,凭借三峡后续规划的强劲东风,三峡移民已踏上了“十二五”发展新的征程,一个“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的目标正在实现。
湖北省宜昌市新郭嘉坝镇。图/采访对象提供
□ 编辑 严碧华 □ 美编 阎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