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网民的“吐槽”和“窃喜”
高亚洲媒体观察员
8月5日,北大发布报告称,全国2011年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对此,不少网友自嘲“又被平均了、拖了国家后腿”。负责该报告的社会学导师称,在网络上发出声音的是那些没有达到平均标准的群体,这是舆论本身带来的负面反应。
没有任何意外,同以往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发布时一样,消息甫出,舆论哗然,网民热议。面对网民各种“被平均”的“吐槽”,该报告的负责人称,这是未达标者的声音,那些超标者正躲在某处窃喜呢。无论“吐槽”或“窃喜”,这都是舆论惹的祸!有此“高见”,又当雷倒众生一片。
作为此报告的主要负责人,面对读者、网民的热议,虽然其中不可否认存在网民的情绪性表达,但也应该持有谦恭和谨慎的态度,至少应该有选择性地听取。而令人遗憾的是,负责人称吐槽者是未达标者,超标者在窃喜。首先的问题是,这样的结论是有翔实的数据统计吗?何以证明这些热议是来自舆论的负效应呢?吐槽者是在舆论影响下表达情绪,那么超标者又在窃喜什么呢?这样绝对的事实判断,是过于武断还是情绪性表达呢?显然,此负责人并未读懂网民的“吐槽”和“窃喜”。
网民之所以“吐槽”,乃是对报告数据有强烈的现实差距感。一份民生报告的问世,是要建立在科学翔实的统计数据之上的。在此我们并不否认这是一份经过大量统计数据得出的报告,最终出来的数据结论也是真实可信的。之所以造成网民对数据有如此大的现实差距感,可能问题在于统计样本的选择上。样本的选择将决定统计意图的走向,决定统计数据所要反映的是社会全貌还是某个切面。
一份统计报告的价值,在于反映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向执政者传递出真实的社会信息,以便做出更为切合实际的政策调整。就住房面积而言,样本的选择不应该倾向于平均数的形成,而应该从城乡差异、阶层差异的角度进行统计取样,这样的有差异化的选择,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出社会住房问题。也正是因为过于笼统的平均数统计,造成了数据与个人实际情况的严重偏差,惹起如此大的民意反弹。
这样一份引来民意反弹的民生报告,不能贴近民意,自然也就不能真实反映民意,不能更好地形成政策参考依据,既如此,意义何在呢?面对网民的“吐槽”,报告的撰写者应从中读取强烈的民意信息,应从中读取“住房面积相差悬殊背后,是资源集中、贫富分化、分配失公、经济失衡、社会割裂”的真实面貌,这样的民生报告上达视听,才是价值所在。
而将民意反弹归结为舆论负效应,完全是自欺欺人的笑话。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对信息的反馈不是来自舆论本身,而是舆论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从这一点而言,让网民“吐槽”和“窃喜”的,正是来自这份不科学的民生报告。
一份统计报告的价值,在于反映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向执政者传递出真实的社会信息,以便做出更为切合实际的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