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葆华
《钢的琴》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1表彰最佳编剧奖
中国电影要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求,也是社会文化大发展的必然需求,这是文化历史的大趋势,不以谁的意志和喜好而转移。
中国电影的大发展从内趋力和内结构上看,有一个薄弱环节急须引起注意,那就是电影文学队伍的疲软。这条疲软的腿难以支撑中国电影庞大的身躯疾走远行。电影文学队伍由编剧队伍、编辑队伍和评论队伍组成。考察全国编剧队伍,除八一电影制片厂尚有文学部所辖专业电影编剧外,几大国有电影制片厂残存改革前遗留的一些编剧挂靠着,这些编剧有的已退休有的将退休,未退休者也已五十以上,不再有新生的编剧队伍进来。民营电影企业绝大多数不养编剧。如此看来,大多数编剧散落民间,各自为战,人自为战。
编剧队伍总体实力如何?且看下面分析。2011年申请电影立项的作品有1900个,最终批复电影立项的有1300个,即是说凭电影剧本和故事梗概申报立项因粗滥不堪而被刷掉600个。被淘汰的这些作品皆因编剧失误所为,怪不得电影制作的任何部门,人家还没参与。这说明600个项目因编剧乏力而无法问世。此乃编剧实力见证之一。2011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电影频道生产的电视电影102部,动画影片24部。这616部国产电影中的三分之一作品,观众在影院看不到,在电视上也看不到。皆因质量粗俗不达标而被影院和荧屏双向拒绝,只能被投资方痛苦收藏成为他个人的文化回忆。这种失误编剧亦应负首责。面世的那些电影作品,轰动与风光编剧理所当然有功;而被观众所诟病、所指斥、所鄙夷的作品,也理所当然与编剧有关。观众对国产电影有较高的期许和诸多不满,编剧都难脱干系。
从生产序列而言,编剧是第一生产力。电影是光彩夺目的艺术,但必须由编剧面对第一张白纸开始。编剧写出了好剧本,制片人才有了可以融资的资本,导演才有了工作,演员才有了角色。可是业界和传媒、还有观众往往怠慢了编剧遗忘了编剧。编剧成了弱势之旅,权力和酬劳得不到保障,创造性劳动得不到尊重。编剧是趋冷的行业。一线“作战”的编剧大多五十岁以上,中青年编剧还没有蔚然成阵,编剧队伍不断流失总体乏力急待强化。电影各级管理部门乃至电影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编剧的重要位置与作用,给编剧以应有的尊重与礼遇,保护编剧的版权和创造性劳动,提高编剧的待遇与酬劳,改善编剧的工作环境,提供深入生活的保障;为编剧行业趋热、为电影文学创作趋热提供制度保障和措施保障。这些都是爱护电影第一生产力——编剧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编剧在吁请业界关注关爱、在努力维权的同时,也应自强自律自省,清醒地认识编剧队伍和编剧自身存在的问题。编剧队伍从创作角度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来形容,处于虚空状态。所谓“下不着地”乃生活积累缺失,关注现实生活不够,脱离生活闭门造车,情感虚假思想贫乏。所谓“上不着天”乃使命感缺失社会责任缺失,为一己名利而写作,为个人喜好而写作,创作方向与时代脱节与社会主流价值脱节。业界和社会给编剧以关爱,编剧们则应具有在冷板凳上写出热文章的精神。对编剧创作而言,寂寞才能铸造辉煌。
电影文学队伍疲软的另一个表现是电影文学编辑队伍的流失。目前,只有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拥有文学编辑队伍,保障了这两个制作单位能为电影生产提供扎实的文学平台和文学基础。特别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一年生产出100余部电视电影,都保持相当的电影文学水准,为国产电影赢得一份文化尊严和文化自信,这与编辑队伍的扶植是分不开的。中国电影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创造的电影辉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电影文学力量托起的。那时,北影厂上影厂长影厂西影厂各个电影厂都拥有一批属于自己的电影文学编辑队伍。他们敏锐的发现作者与题材,尽职尽责地帮扶编剧们创作,一直到剧本成功搬上银幕。编辑用文学肩膀托起了电影的光荣。那时显赫一时的电影作品,都有编辑们创作性的智力注入。像《黄土地》、《红高粱》、《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许茂和他的女儿》、《人到中年》等等名作,都是编辑们扶植成功的。那时西影厂的李彬、上影厂的陆寿钧、北影厂的王陶锐都是著名的编辑。编辑被编剧们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为电影成功铺红地毯的人。虽寂寞无闻却享受崇高的荣光。电影行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失误,在于撤销了文学部和总编室,撤销了编辑队伍,疏离了编剧们。没有了编辑队伍,投拍剧本往往是老板一人拍板、导演一人把关,缺少科学判断和验证,缺少编辑队伍进行文学扶植。匆忙上马仓促投拍,靠侥幸而成功者少,迷失路向粗糙失败是必然的。现在的电影创作是重策划轻落实,重管理轻扶植。慢怠电影文学队伍必受到实践的惩罚,国产电影文学力量的普遍缺失即是惩罚的明证。
电影文学队伍疲软的又一个表现是电影评论的跑调与失音。电影评论变成电影表扬,是电影评论的堕落。然,多数电影评论变成电影捧场。好作品需要捧,对劣质电影作品依然热捧,电影评论就变成虚假广告了。电影的评论环境出现了问题,电影制作人和创作者有的神经过于脆弱,只喜欢捧场不喜欢批评,因为影片同商业利益挂了钩。谁批评他的作品,就像掘了他的祖坟一样,必组织网络水军对评论者进行漫骂围攻,极尽人身侮辱之能事,直叫他再不敢对别人的作品说三道四。这种生态环境让电影评论不敢直言。电影评论缺失理性与科学,缺失操守与识见,是当下电影评论的恶疾。电影评论应该回归艺术批评本身,保持尊严、保持独立、保持科学理性。电影评论是为电影创作保驾护航的,这就需要电影评论坚守理性路向,为优秀作品披荆斩棘拔关开路一路喝彩,为劣质作品敢于亮出锋芒。尊重电影评论,就是尊重电影评论的独立品格和学理精神。要为电影评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只允许捧而不能允许批,花钱买叫好声那是对电影评论的亵渎,和对影评人的侮辱。
像尊重创作一样,像尊重明星和导演一样,尊重电影文学队伍,爱护电影文学队伍,让电影文学队伍健康壮大起来推动国产电影在良性轨道上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前景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