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王小帅(左)、于俊德(右)
编者按:
从2010年正式诞生以来,微电影成为网络世界里最为火热的一个词汇,微电影的数量也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急速增长,随着一批知名导演和电影演员的参与创作,微电影的风头一时无两。微电影电影节已成功举办,微电影创作已呈现系列化的趋势,微电影成为人们身边最熟悉的视频,带给观者以不同大电影的感受。但对于微电影,这个新生事物,多数人的认识都停留在初级阶段。基于此,我们特邀国内著名导演王小帅先生和微电影制作人于俊德先生,聊微电影的现状,探微电影的未来,把一个概念放在具体的作品坐标和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为你揭开微电影不同寻常的味道。
本期对话嘉宾:
时间:2012年3月15日
地点:王小帅导演工作室
王小帅:中国内地著名导演,以独立制作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横空出世,此后在中国艺术电影园地里坚持耕耘,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但他从来不拒绝尝试新的探索,最新自传性电影作品《我11》与微电影结缘。
于俊德:早年就读于英国利兹大学,师从于英国著名媒体专家罗宾·布朗和电影艺术研究专家格拉汉姆·罗伯茨。目前专注于高端视频、微电影和电影电视剧的策划制作。新浪《人生剧本》系列微电影的总制片人和监制。
整理/王欢
摄影/翁燕然
摄像/李海锋
录音整理/吴晓翠
王小帅:中国的微电影,因为其平台主要是网络,所以在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是微视频,其实微电影向前看,就是短片。中国电影的情况很特殊,像国外电影节会专门有短片单元,甚至是短片电影节,在中国没有,因此,我们没有短片的传统。短片对很多外国导演而言,是其创作的第一步,很多大导演都是从短片的拍摄起来的,现在我们微电影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为我们没有短片传统的过去补课,这是一件好事。
于俊德:的确,微电影因为很短,所以上手很快,像我这样不是导演专业出身的人,也能从头学起,进入到和电影有关的行业中来。
王小帅:短片是很多年轻人上手的最好方式,因为它有着和长片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并且能让创作团队放弃商业压力,长片会面临投资的压力,不会让你随便去玩,去探索。所以,我觉得它有开放性,现在被我们改头换面为微电影,三分钟也好,二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也好,给创作者的空间会很大,对创作队伍的要求也不会很高。
于俊德:不过,微电影和纯粹的短片还有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它呈现的形式是电影,但后边承载的东西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品牌的需求,现在大量的微电影最早的创意还是来自于品牌或者说厂家,然后由制作方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怎样配合这样一个产品的定位来做一些东西。
王小帅:你提到的这一点,也是我最关心的,我的感觉是,很不容易出现了一种很好的创作形式,但刚刚出现,广告就进来了,并且成为广告推广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虽然,从创作者这个角度来说,有钱了,也是好事,但我们刚刚找到一个不用什么成本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方式,现在随着商业的强力介入,尽管商业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开始就这么强势,会让我担心这样的商业的过早进来,无论是对微电影本身,还是对短片本身都会有一定的伤害,留给导演去探索、去结构的空间会小,有很多东西慢慢会变味。
于俊德:在面对品牌的需求上,有一些微电影处理得还是很不错的。
王小帅:是有一些,像《老男孩》,“筷子兄弟”创作的作品,当时很火爆。其实在电影本身并没有商业,并没有进入广告,也没有植入什么,是干净的故事,比较青春,讲情怀。但是它把广告的行为放到了后头,最后字幕让你知道是什么在赞助这个片子,这种处理很高级。没有让观众直接就进去抢劫你的眼神,让你看到我的产品,没有强迫。这个方法挺好的。对年轻创作者,对微电影,对品牌都是有好处的。
于俊德:不让产品影响微电影的质量和内容,现在一直是我们希望的。
王小帅:前一段时间我看见挺好玩的橘子酒店的十二星座的微电影,这种结合也是很可取的。
于俊德:对,因为有一些小情趣在里边。在实际的微电影拍摄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很多广告导演是拍摄不出让人满意的微电影。前段时间,我们有一个项目,找到了一个专业拍广告的导演,从业时间有6、7年,按秒来计费,让他来做微电影,他就怕。因为他的很多思维,包括镜头语言的运用都已经很程式化,虽然他也拍过很多人物的广告片,有人物、也有故事,但这和微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你可能不期望一个广告片来感动你,但你期望一个微电影来感动你。就是这点要求他达不到。
王小帅:微电影和广告的诉求的确不一样,既然是微电影,人家就用电影的眼光来看你的故事,看你的人物。微电影有它自身内在的规律,这一点,你们在创作和播出的过程中,应该也能感觉到。
于俊德:因为我们的平台是网络,这种规律的寻找,就有一个基本的技术基础,后台的数据。有了微电影之后,网友看微电影的后台数据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参考指标。我们通过后台数据会看到,一是微电影不管时间有多长,但正常三分钟是一个节点,好的微电影三分钟会继续看下去,如果能坚持看到最后,网友就一定会产生转发或者评论。这就给微电影提出要求,在内容表达上三分钟就要变身或者有转折点,这个格外重要,它不允许你像大电影一样可以用三十分钟来做铺垫。
王小帅:从这一点来看,很多成熟的导演如果要拍微电影,首先要尊重的是这种三分钟一个转折点的规律。
于俊德:我们曾经邀请过电视剧导演来拍摄微电影,结果是这样的,他习惯了长镜头,一个镜头会用三十秒。这放在微电影里边是有问题的,对一部十分钟的微电影而言,变化太少,观众的信息量不够。而且很多电视剧的导演喜欢用全景镜头,这放在小屏幕里边就没法看了。因为微电影是用笔记本电脑看的,甚至是ipad看的,屏幕这么小,他需要有大量特写的东西,他的画面才会吸引人。
王小帅:对微电影,如果没有和新浪的这次合作,我还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说是指导者,以前有朋友为500.COM拍微电影,我去做过指导,现在看它的创作方式和大电影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对于你们这些没有接触过电影制作的,在开始的时候,一定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于俊德:刚开始制作微电影的时候,我们没有经验,都是摸索着来。先想了一个故事,大家嘴上说了说,最多纸上写了两页,扛着机器就出去了,最后面对这一大堆烂材料怎么剪,到后来我们发现一个微电影要用一个月来剪辑,才能把它的故事编圆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想得太简单了,现在我们开始注重前期的策划了,并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我们要找准一个点,这个点很重要,一个微电影像一首歌一样,最后要有一个高潮,不能五分钟下来没有这个东西。第二故事的脉络要很清晰。第三对每一个镜头的设计都要很用心才可以。没有这三点,就不能随需应变再扛着机器出去了。
王小帅:这叫实践出真知。
于俊德: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即便是在策划阶段,大家都会各持一端,你会发现有十个导演就会有十个想法、有十个拍法,没有觉得一定要按照哪个拍,因为我们不像电影大片,有很多人要好看,我们的选择可以自由一些。但最后还要制片人来拍板,决定按照哪种方式来做。
王小帅:你们的这种做法,已经和走商业市场的大电影一样了,以投资人和制片人的方向为准,导演是在配合制片人的思路。
于俊德:其实我们早就同意应该是这样的。记得张艺谋在拍《金陵十三钗》的时候,美国演员贝尔当时有一种感慨,就是中国的导演权力太大了。按照我的理解一个好导演一定是很纯粹的,他是个人不用去考虑太多市场化的东西和商业化的东西,要保持内心很干净。如果你让一个导演天天去研究票房,一定会出问题。在商业层面,最需要动脑筋的,则应该是制片人,这就是所谓的制片人中心制吧。因此,我在做微电影系列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坚持,就是在走向上,不能叫导演牵着鼻子走;但在艺术上,我却希望导演纯粹些。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我不怕他怪,我可以跟他说,你可以再野一些,因为你的片子太拘谨了,野一点没有关系,你放心不会出问题,因为有制片人给你把握方向。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拍的一个微电影系列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用了五组导演,他们之间的风格差异会非常大,但你用一个青年导演拍十个片子,又会太单一,如何把五个人的风格有一个统一,这就靠制片人往中间拽,让主线不能歪。虽然微电影是制片人中心制,但我们跟电影的制片人还是不一样,我更多是在协调和统筹,因为我也不是电影专业出身的,其实很多层面的东西也没有很大的发言权,有一些时候更像是领着一帮人在这儿做事情,让他能够做的像一件事一样。十个人做一件事,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王小帅:贝尔说的这个,是在美国,美国导演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权力,他们在好莱坞工业化的格局,制片人说了算。相反在法国,制片人得听导演的,当然如果是纯商业或者市场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倒过来。不过,很欣喜的是看到,网络平台开始有组织地制作微电影,这也是目前微电影创作的主流,但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微电影还有独立制作的一个层面,很多民间制作,也会带给我们惊喜,这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就是机会。你们也可以在民间淘宝,从中找来符合你们拍摄要求的微电影制作者。于俊德:以前微电影很快,像橘子酒店的十二星座电影,因为其前期策划的点子非常好。因此,在微电影起步阶段,只要点子好,就可以拍出东西来。现在不同了,要求我们前期的工作量要很大,因为大家很清楚,一个片子不管五分钟还是十分钟,或者依靠情感打动人,或者靠突如其来的故事打动人,或者你靠一些别的东西,总之你要有动人的东西。你要为这个动人,承担压力。另一个方面,随着微电影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能从众多的微电影中显现出自己来,也是微电影的制片人或者从业人员面临的一个压力,并且这个压力非常大。
王小帅:短小精干,短小精悍,短笑话、短故事都要精彩才行,功夫自然不能少下。
于俊德:对。所以说现在我们的创作一定会花很长时间做前期的东西。
王小帅:还是那句俗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电视剧长片的,一个角色或者一个概念可以说好几集,相反微电影时间空间放在这儿,每一个字都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更要斟酌,创作更要认真。其实,这有一点儿像当年出现DV的时候,人手一个DV机,开展群众影像运动,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了,好事。现在,当大家都拿着DV,拿一个挡风板去拍电影,回去在电脑上编编弄弄,自己的电影梦就实现了。但是坏处也是有的,因为门槛太低了,谁都有电影梦,谁都去做。如此一来,有的保持住了,有的就当玩了,最后DV运动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现在微电影出现了,有一定的商业作为支持,其发展趋势,比当年DV革命的基础更扎实,也更有发展空间。
于俊德:作为我们来讲,因为微电影的势头很猛,网络又进入了一个拼内容的竞争时代,现在最为重要的就是拼内容。以前我们会依靠用户自主上传的东西,现在不行了,必须有大量的自制剧、自制视频,这成了每个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不光是要求量,要求量的同时是要求质越来越高。我现在个人的一个体会,人才大量的滞后。
王小帅:我感觉现在微电影的情景,就像大电影的格局一样,随着电影院盖的越来越多,我们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内容来供其放映,就好比你修了很多条高速公路,必须有足够多的车去跑,才能够养得起你的路。对于内容而言,最关键的无疑是人才。人才的确特别关键,包括现在大电影也是这样,别看电影这么火爆,市场容量扩大,等到一万块银幕、五万块银幕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人,需要创作人才。现在微电影就出现了人才危机,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扩大人才储备,最后才能有机地将内容和载体融合在一起。于俊德:我有一个假设,不知道像电影学院开辟一个短片的编导专业,是否有可能。
王小帅: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设置这么一个专业,因为电影学院一开始肯定是弄短片,我们都是从短片开始,现在很多学校的学生也在拍。只是,他们会面临选择,他们现在拍短片,但多数人,最后会选择拍长片,因为长片才是对他们的肯定。如果将来,我们的短片,我们的微电影,能成一定的气候,让这些学生觉得拍短片一样能得到肯定,那我想,他们就会有多一种选择,我拍短片、拍微电影,一定能有成就。于俊德:是的。我经常会接触一些年轻导演,他们这里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拍了若干部广告的,他们在技术方面已经很成熟了,但匠气很重,不能满足微电影的一些要求,因为微电影还不是纯粹镜头的东西,这里边还是要有情感、情怀,那些导演已经不太习惯于讲故事了,不适合微电影叙事了。另一部分是那些年纪轻刚出来的,很青涩、很真诚,但是技术上不行,心中的梦想也很高。
王小帅:无论是微电影,还是大电影,能出来的电影都是有情怀、有故事、有态度的,对人是关注的。但有一些因为要走商业的路子,就把电影简单地想成是花活。从投资的角度会觉得,花活、节奏、好看、色彩,就是商业,因此大家就奔着这个去。其实相反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走着走着就歪掉,没有情怀、没有故事了,没有情感了,光玩花活了,玩了之后说有票房。微电影也是这样,有一些很商业的,因为有资金的支持,拍的镜头相当美轮美奂,像MTV,感觉像王家卫,最后又能怎样?没有厉害的东西成为它的灵魂,几年后,谁还能想起它?
于俊德:因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对于微电影,现在所有的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没有一个年轻导演敢很牛地说我是很好的微电影导演。主要原因是给到他们的机会不多,人员流动太大。虽然大电影这一块我不是很了解,但我在想微电影的导演和制作人员,以后也许会分成各个档次,网络是允许高中低各种档次人同时存在的,其中势必有一些微电影导演,慢慢会出来,通过一些作品,大家会认识这个导演,这个导演也会越做越好,成为其中的大牌,当然也会有一批一直是两千块钱、三千块钱或者不到一万之内的草根微电影导演。大家各取所需。
王小帅:将来的微电影,或者说短片,也许会有一种形态,是一个固定的微电影形态,就像有专门拍电影的导演,有专门拍电视剧的导演,微电影中,也有一种专门拍微电影的导演,我就是一个微电影导演,我从开始做到钻研它,做到好,一直坚持做,很专业、很漂亮。但在现在的电影生态下,能不能保持是个未知数,因为谁都想拍大电影。这个常态的可能性,最后还是要看网站,这个平台,能给他们多大的空间。
于俊德:如果能这样,对于微电影绝对是一个很好良性循环的基石。
王小帅:职业的微电影导演能不能出现,的确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将来有一天,某个微电影导演名气大了,有厂家找他,价钱也贵。他们谈判的时候,导演会跟厂家谈判说,我做可以,但你的产品不能植入到我的作品,只能在背后做一个赞助。这样互相之间得有条件,我要保持我微电影的个性,你厂家愿意来就来,而不是你来了我就要为你做广告,这个东西慢慢就会形成固定的微电影,这就挺有意思。
于俊德:这样必然会成就一批微电影导演。可惜的是,我们目前导演穿插得厉害,广告、电影、电视剧,他都会拍,不像国外有名的广告片导演,人家不会有点钱就得瑟着去拍电影,他该干哪行就干哪行。
王小帅:国外还有很多终生副导演,职业终生副导演,他也知道上不去当导演,但他用这个职业养活自己、养活家,挺喜欢。人家分得很细,当然我们这儿都是乱的,本身就是垄断型的,穿插型的,干这个的恨不得有钱把全部都占了,从制作、发行、渠道、影院全都占了。这在过去的美国反垄断法里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资源一定要均匀在每个公民的身上。比如说现在你决定做微电影,当工会给你微电影的章,你当个十年,好好当十年,你要想当别的还不让。一个人其实好好的做一个事情挺好,专心把一个事情做大就挺好。
于俊德:事实上,微电影还是很有魅力的,很多明星都参与进来了,像徐峥拍过一个,还有黄磊等。现在很多的演员也跟我提出这个要求,说他们自己要拍一个。但你说这些人能干得了这个,我真的不太敢信。
王小帅:我觉得这些都是玩票的。你刚才说到了你作为制片人,在搭建自己的队伍,有计划地创作系列电影,这才是根本。
于俊德:我们还是希望一些成名的大导演能来拍摄微电影,比如像贾樟柯,虽然是偶然,还是推出了“语路计划”,因为尊尼狄加有一笔钱进入,让它能做得很大,不仅有网络版,还在电影院做过首映。
王小帅:大导演介入微电影,一定会有一个资金量的保持,像小贾这个,如果像尊尼狄加进来,一定是有相当的赞助才有可能把他叫下来。从这一点来看,微电影背后的支持者很重要,纯粹的微电影很低成本就可以做出来,但你背后要有一个厂家进来,制作成本增加了,就能够根据这个成本来找特定的人,特定的导演。就跟要找演员一样,你找一个人拍一张广告是多少钱,你找梁朝伟是多少钱,这也会形成市场的一个需求,厂家我就需要你贾樟柯,或者需要王小帅来,这个价钱肯定要比原来的高,这也是市场决定的。
于俊德:要对得起导演的劳动。我觉得像小帅导演这样的,一定是针对比较系列的高端化的导演,因为他们已经做导演这么多年,他们出来跟年轻导演是不一样的,是在微电影里边的大制作了。而且厂商要求的东西也一定是小帅导演喜欢做出来的,恶搞一定不适合他,大家要的风格是一样的,理念是一样的,才会有合作的机会。像现在很多年轻导演,比如说一些企业拿一点小钱,他会指手划脚要求做成这样、做成那样,那些广告公司和公关部的,小帅导演不可能去伺候这一帮人。
王小帅:对。市场的需求大家都分得很细,你要有钱,你愿意做大的就往大了做,不行就找年轻人做小的。
于俊德:未来中国的微电影如果走向良性的循环状态,你应该说有不同级别的微电影梯队,会细分。
王小帅:我感觉微电影的将来会变成像电影市场的竞争一样,它大量的投放到网络里,如果没有效果,就算广告的效益出不来,对它也没有意思,这个时候又形成我一定要打败你的竞争格局。就像大电影一样,你还没放,全国人民就知道了,因为它会做前期的宣传,要做大。现在微电影据说有上亿的投资,这个一定会有一套类似商业电影的宣传,让人知道它、关注它。
于俊德:现在很多微电影都搞发布会,前期预热,花絮。
王小帅:这是好事,但话题回来,我再说说我的担心,微电影的自由度本来很大,现在刚刚一出生马上就被商业夹进去了,短片本身里边的自由、创造、创意、自由度没有了。中国经常走味,要是在这样一个商业的环境情况下,多多少少怎么能够保护到短片需要的,比如说短片节、短片竞赛,抽出好的东西,鼓励那些有创造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可能从短片影响到大电影,也为未来大电影的创作储备人才,别歪了。如果网络自己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将来损失的是自己的利益,是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