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高波涛
特殊教育:爱的残缺
□ 本刊记者 高波涛
山东省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正在上交通安全课。
校长杨绮霞的办公室大门大多时间都是敞开的,时不时有学生很随意地走进来,一声不吭,转悠一圈,像是在寻摸什么。杨绮霞也总是在几声询问得不到答复之后,笑着、抚摸着学生的头说:“回去好好上课吧!”
这是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区唯一一所让智障、脑瘫、孤独症儿童以及多重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学校,杨绮霞便是这里的校长。在这个仅有1.5亩占地面积的校区里,共有75名学生,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杨绮霞明显感觉到:能够给予的爱“太少了”。
与其他学校不一样,这里只接收1— 9年级的学生。没有学前教育,意味着这里的学生输掉了这段“起跑线”。
然而,即便想上一年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按照国家规定,一个特教班不能超过8名学生,这是综合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标准。
现实中,很多家长总是百般乞求杨绮霞“再多招一个”,这样自己的孩子就可以入学了。“俺这孩子如果现在上不了学,一辈子都上不了啊,孩子将来怎么办呢?”家长们的话总是让杨绮霞感到内疚。
实际上,很多班级的规模已经“违规”。在这里,学生最多的是三年级的一个班,有13名学生。由于学校面积有限,很多想上学的孩子不得不等到下一年。
智障、脑瘫、自闭等症状的学生,让整个课堂显得很喧闹,有些孩子甚至在上课时间随意从教室进进出出,不停地打闹着。和普通孩子的顽皮不一样,这里每一个学生的“玩闹”背后都是一种病症。这就决定了每一名教师不只是教育知识那么简单,而且要迈过自己心里的“坎”。
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里招来一名年轻的男教师。在旁听了一上午别的教师讲课后,男教师下午便没了踪影。据杨绮霞介绍,后来他们才知道,当天下午,这名男教师就找到了教育局。面对教育局的领导,他显得非常激动,并表示:“我的个子已经很矮了,如果在这样的学校教这样的学生,将来恐怕连媳妇都找不到。”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分配的原因,在济宁这样的中等城市,很难有教师愿意来此执教。杨绮霞也是在报考大学志愿时被调剂到这个行业的。最初,她也想做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师。
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些特殊孩子们的现实情况、工作上难以应对,这是很多初次接触特殊教育职业者所面临的困境。一些长期执教于此的老教师感叹,走出校门都被普通孩子们喊成“哑巴老师”。更有朋友询问,在这样的学校里,老师是不是也有“问题”。
然而,直到他们真正从事了这个行业,与那些特殊的孩子有过长时间的交流之后,他们才真正“爱”上了这里。
也有家长会感叹:家里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已经感觉很头疼了;一个老师要面临那么多学生,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每一个教师都在想方设法给孩子们设计不同的教育模式。去年分配来的刘老师更是感叹,在这里不仅是老师教育孩子,孩子们也能教会老师很多东西。
“原来的我一点耐心都没有,干什么都马马虎虎的。来到学校以后,看到这些特殊的孩子,才发现什么东西都要一点一点地去教,你说这不需要耐心吗?”像刘老师一样,这里的每一名教师都在用自己的耐心认真教育每一名学生。
杨绮霞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曾有一次去旁听一位老教师上课。当时她正坐在教室的后排,课上到一半,旁边的一个男孩突然倒在了她的身上,身体不停抽搐,口吐白沫,这让刚入职的杨绮霞着实吓了一跳。“我被吓坏了,想去喊上课的老教师,但不知为什么,只觉得嘴张开了,嗓子里却发不出声音。”
反倒是反应过来的学生们大声喊着老师。老教师连忙走下讲台,从容地掐着学生的人中、虎口穴位。不一会,孩子便恢复了正常。这次经历让杨绮霞认识到,光掌握书本知识在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医护、心理辅导等更是和学生们接触的必要技能。
当教师们做好了心理准备,也掌握了必要的技能,才发现特殊教育更多的是在摸索教学。
在这里有着不同症状的学生:有的好动,有的不爱言语;有的能够掌握基本知识,有的连读写都不会……
一位在特殊教育岗位工作了30年的老教师感叹,本来这些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就差,国家在特殊教育上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这让老师们的教学显得非常茫然。据杨绮霞介绍,学校用的教材一直是上海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内教材,这是上海的学校自己研究出来的。
接受知识能力的欠缺以及这些学生一般只能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现实,让很多老师感觉,应该挖掘孩子的潜能,有目的地去教学。
“能唱歌的,就有意识地去培训学生的音乐才能;爱劳动的,就多让学生参与劳动技能锻炼;爱手工的,就让学生做些手工艺品。”此外,杨绮霞还创办了“家—校”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家长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告诉老师,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另一方面,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进行有目的的锻炼。
一位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向记者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特殊教育到底是教知识还是教能力重要。
对此,杨绮霞肯定道:“能力和康复训练最重要。”关键是要让这些学生从这里走出去之后能够自理和营生。
2007年,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建起了一间康复室。记者在康复室里看到,里面确实堆满了康复设备,但都落满了灰尘,显然已经闲置很久了。
“没有专业的康复指导老师,在现有的15名教师中,只有3名是特教专业毕业的,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使用设备,更不用说孩子了。”杨绮霞表示,从2008年开始,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注重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的专业培训,但这样的培训每年仅有一次。
让杨绮霞更加发愁的是,这间本该在特殊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康复室太过狭窄,只要有一个班的学生进来,里面就拥挤不堪。
此外,教学面积的匮乏也体现在教职工的办公场所上。在这里,每一间教室都摆放着教师的办公桌。教师的办公室与学生的教室是重复使用的。课堂上,一位教师在上面讲课,另一位办公的教师只能“被”听课。
杨绮霞有些无奈地笑道,这样的格局,反倒促进了教学相长。和学生一起办公,更加方便老师照顾学生。
杨绮霞非常希望能给这些教师们一间休息的办公室。她表示,现在除了校长室、教导处、门卫室独立办公,就没有富裕的办公场地了。
杨绮霞还想着给孩子们开个食堂,解决孩子的午餐。“这样,这些特殊的孩子就不用大中午的跑回家吃饭了,安全就又多了一道保障。”
采访最后,杨绮霞告诉记者,区里预留的教学土地即将投入使用,到时候,这些愿望就都可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