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平
【摘要】本文描述了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缺位的现状,详细了分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会计监督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就新形势下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水平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建议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强化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计责任;加强外部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强化责任追究的处罚力度,从而在根源上杜绝会计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
【关键词】事业部门;会计监督措施;法规及制度
一、目前我国事业部门会计监督缺位的主要表现
(1)财经纪律松驰。首先是有些事业单位存在违背政府现行的法规制度,用支出虚假开列等不法手段来调动资金,事业部门存在乱发奖金和奖品等形为。其次是某些事业部门用本部门店铺出租收入进入私分及支用。(2)会计信息不准确。当前,报销用的发票和字据账目不相符,存在有票据虚开、冒开的现象。用公款吃喝时巧设名目列入招待费用中,用燃油附加费、修车费用、车票等充数,用“白条”入账等现象,单位内部缺乏严格的核实程序,从而造成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失,存在用“两套账本”来开设“小金库”等行为愈加严重。部分会计工作者依照部门领导的意图在核算中进行技术加工处理,使会计相关数据信息虚假、无效,导致监管缺位。(3)偷税漏税致使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一些事业部门财务制度不完善,做假账、账户数字不真实,存在偷、逃、漏税等现象。有些擅自处置或调用本单位资产。
二、造成会计监督缺位的原因探析
(1)会计监督不真实。当前,经济效益是事业部门追求的的目标。部门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会计工作者做假账,办理违反会计准则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进行。(2)事业部门保障制度不键全,内部保障制度不完善。表现在某些单位的内部监管的缺乏及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内部会计督管混乱。(3)部门领导人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对内部会计的有效监督形成了障碍。当前,在部分单位中领导人员为了使自已的短期利益达到最多,影响和控制会计部门,会计工作者虚假做账,违规处理会计的相关工作。进而让内部会计工作被部门的领导管理,没能单独地履行它的监督的职能。
三、建立健全事业部门会计监督措施
(1)建立健全完善的控制措施,对部门领导人进行强化教育。我国相关部门应对事业单位的法人、负责人的基本会计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教育,并履行考试考核制度;教育培训的课程可设置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法》、《会计职业道德》等法规制度。在授课中相应地传授一些相关案例,让部门领导人了解会计监督制度的具体实践方法,从而有效地强化其做为部门领导人的责任意识。(2)确保会计监督效果。在事业部门中,财会人员升迁及经济利益依靠事业部门的领导的牵制,就容易造成监督管理不力;最好的办法是把事业部门财会人员的任免、升迁及奖惩交由同级事业单位的举办机关或同级财政部门。确保对财会资料进行定期审计的相关程序,明确不相容的岗位和不同职务之间相互能够监督和制约,让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落实到位,彻底杜绝舞弊等行为。(3)完善我国会计监督的有关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在会计监督中,要建立健全强力的措施确保会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思想负担之忧。制订规范有效的事前控制、检查分析、事后总结评价的科学体系,从而完善会计监督制度的建设。对造成会计违规的事业单位负责人应依法移交纪律检查委会员、检查院、法院、司法机关等部门进行处理,违反法律制度的要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4)加强对会计部门的职能监管。正确掌握和处理好会计监督的各种关系,建立健全完善政府及社会监督的会计监管体系,让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事业部门的会计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效力。(5)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首先要提升事业部门会计工作者的责任意思,妥善地处理好部门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让会计人员放心大胆地做好职能工作。其次把好事业部门会计工作者的准入门槛。设立好岗位责任制度,重视继续培养教育制度,对进入的会计工作者要有合格的学历、从业资格,完善考核复查制度,督促其继续钻研会计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没有通过考试合格的会计人员,对其进行调整或要求其辞退。
目前,制约和影响会计监督不力有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存在经济部门、社会等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加强和完善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是持续不断地提高会计质量的保证,我国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地制订相关监督管理制度,从而在根源上处理好会计监督缺位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永生编.会计信用教程[M].北京:北京市教育出版社,2008
[2]赵保卿编.会计监督实务[M].北京:中华联合会出版社,2009
[3]孙铮编.会计法导读与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4]徐泉编.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陈长寿编.会计人员职业道与自律机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