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机考的探索与实证研究

2012-04-18 12:00苗国新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机考口试英语口语

苗国新(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大学英语口语机考的探索与实证研究

苗国新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本文是一份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测试效果的实证研究报告。本文把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他们在计算机辅助口试和传统面试中的表现和应试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同这种计算机辅助口试的测试形式;不同测试形式对语言基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

英语口语机考;传统面试;实证研究

一、引言

当前语言学领域和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使得有关口语测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展迅速。当前随着测试目标的不断变化,测试的形式和手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英语语言的测试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在计算机辅助口语测试方面。国外的许多学者如Shohamy(1994)、Kenyon&Rachimer(2000)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传统的面对面口语测试的模式正在逐渐过渡为计算机为辅助的口语测试模式。为了进一步扩大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试的规模,同时能又好又快地检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加强英语口语教学,国内许多学者对各种英语口语测试方法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模式包括:面对面考试、录音考试和计算机辅助考试(金燕,2002;蔡基刚,2005;邱东林等,2005)。当前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生增加迅速,于此同时考委会对四、六级机考目标的确立,所有这一切都让计算机辅助的口语测试变得更现实。但是,我国英语口语机考测试的实证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邱东林等(2005)对大学英语听说机考模式做了初步分析;蔡基刚(2005)基于效度和信度方面对面对面型口语考试和机考口语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这种英语口语的机考模式还处于初级摸索时期,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为此,笔者对这种大规模的机考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二、计算机辅助口语测试实验过程

1、实验目的与对象

为了探索大规模口语机考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吉林财经大学的大一非英语专业的300名学生的两次机考和一次传统面试成绩的对比,我们一方面想了解他们口试对机模式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了考试形式上的变化会不会对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成绩造成影响。

2、机考设计

第一次口语机考相关内容:

(1)课文朗读:这一部分要求学生的语音清晰,语音、语调正确,朗读顺畅。学生的电脑屏幕上会显示要求朗读的语段。每位考生的准备时间为1分钟,朗读的时间为1分钟。课文朗读练习之所以要作为一项考试内容,是因为它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文秋芳,2005)

(2)复述故事: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在听完一段小故事后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出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复述故事的全过程中,电脑会自动进行录音。

第二次口语机考内容分为简答题和就某一话题进行主题发言。首先,考生的整个考试过程都要按照电脑屏幕上相关指令和试卷要求进行。整个考试过程电脑和服务器会自动录音。我们为了进一步探求考试形式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影响,参加实验的300同学在第二次口语机考之前参加了传统的面对面的口语测试。即,每场口语考试是2名教师做为主考官,4名学生一次同时参加考试,机考与面对面考试的考题是相似的。我们聘请的都是吉林省每年参加四六级口语考试的考官来参加本次试验,考前集体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这两种考试采取的是题型分项评分法。考试满分20分。

在机考的实验中,我们选用了6个学生进行自主听力的语音实验室。每个语音室都装有配置优良的54台电脑和对应的相关设备和软件。考试前一周我们对蓝鸽集团的考试系统软件及语音室的每台电脑的硬件做了检测。口语试卷统一存储到可移动存储设备上,再通过考场的主机操控平台导入。考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入CA I多媒体实验室并按要求输入自己的学号并经电脑确认后方可开始考试。为保证下一场次的考生与上一场次考生之间题目的相同,我们每场考试都用不同套的试题,考试结束后,学生的答题音频将被存在在服务器上,待全部考试结束后我们有移动存储设备将学生的音频统一导出并分配给不同的考官进行集体阅卷。在统一评分标准后,教师各自阅卷。考生的姓名和学号全部隐去。阅卷结束后,教师把阅卷文件交给教学秘书,教学秘书将所有成绩以EXCEL形式导出,并导入大学英语课程成绩管理系统。至此考试工作全部结束。

三、机考口语测试调查和实验结果

1、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学生对这种新型口语机考模式的看法,考试结束后我们对全体应试者开展了问卷调查,收回全部300份有效答卷。考生对于两种形式的口语测试的感受是本次调查的重点。

问卷结果表明:考生在考试形式的选择上,50.33%的学生支持面对面的考试,支持者中有67%的A班学生, 61%的B班学生,仅32%的C班学生。这也从反面说明C班学生更赞成计算机辅助口试模式。从机考模式栏中我们可以看出:52%的C班学生赞成机考,这要比A班和B班在该项上分别高出32和23个百分点。对于机考是否影响他们的考试心情上,78.66%的考生认为与面试相比,计算机口试有利于他们缓解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心情。这种情况也说明机考模式有利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

就机考能否反映考生自己的口语水平来说,60.33%的学生认为机考试可以反映自己目前的口语水平,其中C班学生占70%。由此可见大多数考生对于这种新型的口语机考模式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在机考表现预侧的调查项目中,77.33%的学生相信自己会表现的更好。我们从第二次机考的成绩分析中也证实了学生的判断。

2、机考成绩分析

学生考试成绩能够反映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笔者对300名测试者的三次口语考试成绩分别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各班学生三次考试成绩的横向比较统计说明:

从09年12月的机考成绩上看,A班平均成绩为12. 55,这分别高于B班与C班的11.06和10.60.B班和C班的差距也不是很多。

10年6月的机考中,B班平均成绩上升态势明显,大大高于C班,同时B班也缩短了与A班的差距;在10年6月的面试中,A班成绩还是处于领先的地位,B班与A班的成绩接近,然而这次C班在成绩上却出现较大波动。

从每个班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的纵向比较中我们看到:三次侧试平均成绩的对比中,A班学生前后差异不大。然而,B班学生在面试和机考模式中成绩的进步都是明显的;然而C班面试成绩与两次机考成绩却存在重大差异,机考成绩明显高于面试成绩。

四、启示与结语

从问卷的调查统计结果看,大多数的参考学生表示机考模式是可行的且有效的测试形式,这种测试可以反映大多数学生的口语水平。但要对于这种新型口语测试模式的接受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从实验数据的整体结果上看:考生两次机考成绩与面试成绩始终保持着正态的分布,这就说明机考与面试等测试具有相似的效度。令大家吃惊的是B班学生在09年12月机考的起始阶段,测试成绩显著落后于A班学生,他们的成绩与C班的成绩几乎一样。然而,他们在6个月后的第二次机考和面试的成绩已经与A班无太大的差异,这时他们的平均面试成绩比C班的整整高出4分。B班的这一变化对今后学生的机考模式的走向和不完整具有指导意义。10年6月的机考试题的难度还要难于09年12月的试题。可是学生成绩的提高还是很好地反映了他们已经适应了口语的机考模式。

虽然这次实验的范围有待推广,即实验的普遍性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但这一实验数据对我校学生的口语学习以及我校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种新兴的口语考试模式也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提升,让其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而服务。

[1]Kenyon,D&Rschimer,E.The Rating of Direct and Semi-direct Oral Proficiency Level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0,(84).

[2]Shohamy,E.The Stability of Oral Proficiency in the Oral Interview Procedure[J].Language Learning,1983, (33).

[3]Shohamy,E.The Validity of Direct Versus Semidirect Oral Tests[J]Language Testing,1994,(11).

[4]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侧试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J].外语界,2005,(4).

[5]金艳,郭杰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型口语考试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2,(5).

[6]邱东林,季佩英,万江波,等.大学英语听说机考尝试[J].外语界,2005,(4).

H310.4

B

1008-7508(2012)07-0025-02

基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与实践,批准单位:吉林省教育厅,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156号,主持人:苗国新。

2012-04-12

苗国新(1977~),吉林松原人,吉林财经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教学法;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机考口试英语口语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更新注册会计师考试机考练习网站的公告
我省将于7月25日前公布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
雅思机考落地中国大陆半年这些问题你应该心中有数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与创新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ACT将于2017年在所有国际考试中心推行机考
PETS口试评分培训效果的多面Rasch分析
如何加强及应用英语口语教学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