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陈 晶,马洪斌,曲洪亮
(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论影响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①
李春英,陈 晶,马洪斌,曲洪亮
(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恢复学位制度30年来我国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影响因素和制约瓶颈。本文从分析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入手,归纳总结了目前影响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及其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希望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制约因素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难得机遇,亦存在制约瓶颈。
自1981年建立博士生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博士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博士研究生数量呈现出层级的快速增长趋势。1982年至1985年,全国共授予首批博士18人[1]。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得到了飞速发展,2004年博士生招生数已经达到5.3万余人,比2000年博士生招生数增加2.8万人,全国在学博士生数量达14.35万人,其培养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2]。到2010年在校博士生24.63万人[3]。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不仅在规模上有较大的发展,而且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学科结构逐渐优化,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规模上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但从总体看仍存在很多问题,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培养质量上与发达国家博士生质量还有一定差距。“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首先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研水平有关;其次,我们在质量观念、政策导向、学科水平、导师责任、培养机制、管理措施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4]
近年来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质量观念比较淡薄
一直以来,我国许多博士生培养单位并没有真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上。在观念上、思想认识上,还没有把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出发点,对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案。另外,各招生单位“业务要求”标准的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生源质量,致使博士生教育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专才的精品教育和品牌教育,影响了博士生培养质量[5]。一些学校的工作重点放在增加博士点、扩大招生规模上,却忽视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没有很好的把握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规律,而且在培养和考核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淘汰机制,导致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跟不上去甚至有下滑趋势。
2.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遵行“严进宽出”的管理机制。我国各个高校普遍采取比较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使博士生的生源质量得到了保证。目前各个学校的博士生除极特殊情况外没有拿不到文凭的现象,因此博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后均没有形成足够的压力或紧迫感。甚至在一些培养单位博士生入学后管理上松散,又由于目前我国博导权责利不够明确,有些博士培养单位不限制博士生导师的招生数量,有些博士生导师身兼数职,真正放在做学问上的时间有限,放在指导博士生上的精力就更有限,放松对博士生的管理和教育,在论文写作、论文答辩时为学生大开绿灯。许多制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我国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甚至破坏了在国际中的声誉。
3.财资投入相对不足
高水平的实验室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而在我国,目前除了极少数的国家级的研究机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具备较好研究实验条件外,多数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因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实验室条件得不到改善,仪器设备陈旧,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硬件条件都不具备。即使有的培养单位有一些好的仪器设备,但由于条块分割,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科研项目预算中,没有直接针对研究生的开支,缺乏直接针对研究生的资助制度,对研究生的研究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4.博士生奖助体系不合理
博士生入学时“一考定终身”,录取类别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各高校计划内录取名额由教育部下达,招生单位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分配计划内名额。被录取为计划内类别的博士生享有国家和学校提供的培养费和生活费。入学后,计划内研究生不论在校表现如何,都会继续保持原有待遇;而自筹经费博士生则不论如何努力,在校表现如何优秀,也不能改变身份。这种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博士生的内在潜能,也不能有效调动其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造成部分博士生以“能够过关”为目标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当然,博士生培养与科研结合不够紧密、博士生导师作用不够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等也是制约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在此不做赘述。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坚持一个“核心”
术后患者恢复可,病检提示:左附件区慢性化脓性炎改变。因考虑盆腔粘连严重,故术后再次复查妇科彩超了解病情,彩超提示:双子宫,双宫颈;双侧卵巢呈多囊样改变;子宫后方不均质回声,结合术前阴道前穹隆见一针尖样小孔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考虑:阴道闭锁可能,再次妇科检查,并扩大针尖样小孔,仍见少量脓性分泌物流出,予油纱引流后,于第二日行宫腔镜检查术+阴道纵膈切除术。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以增强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各个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加大派出力度,加强国内的区域合作,开展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论谈,切实加强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支持博士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并给预经费支持,鼓励博士生深入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此外,为了节省经费,国家应经常聘请国外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来国内讲学,为博士研究生创造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了解科学前沿,增强创新意识。
2.明晰两个“关系”
一方面,要明晰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彼此间的责任和权利,增进三方的互动和合作。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由于导师和学生的特殊关系,教书育人应该得到更好体现。要进一步强化导师的培养责任,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人才,通过承担科研任务来有效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既要负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又要承担资助博士研究生的相关责任,为研究生参与国际与国内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明晰博士生培养德与智的关系,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既要重视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道德素养的熏陶,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博士研究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其综合素质如何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关乎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各培养单位应创造有利条件,让博士研究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和学风素养。
3.健全“三个制度”
第一是健全博士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和评审制度。创新性培养主要是体现在学位论文的原创性上,增强其学术道德及法律意识。预审制度应该是博士研究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必修环节,在论文进行送审前先由导师和专家对其论文进行审核,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博士生要认真进行修改。盲评制度是论文送审时隐去学生和导师的姓名,为了避免人情分,给评审专家创造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审环境,保证博士学位的质量。
第二是健全博士生招生制度。[6]只有不断推进现行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才能吸引和招收优秀的生源。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建设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学科,吸引优秀生源。同时还要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上要采取申请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博士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改革,给博士生导师足够的自主权,把好博士生入口关。
第三是健全质量监督制度。包括对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的质量监督两个方面。各个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实现目标管理。督促博士生在各个不同的培养阶段下功夫,而不是等到最后论文阶段再施压,切实可行地保证和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建立健全博士生导师质量监控机制,明确博士生导师的权利和责任,并定期进行考察,督促博士生导师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众所周知,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7]。我们应从思想上自觉提高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意识,通过科学设想,改革创新,整体推进,不断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王大中.关于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着重提高培养质量的建议[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5lh/807822.htm.
[3]2010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1-05/24/content-22633045.htm.
[4]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07-12-27)[EB/OL].http://graduate.nbu.edu.cn/list.asp?id=1203.
[5]顾云南.完善招生政策改革招生制度确保博士生生源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3,(7):43-45.
[6]高磊,吴小芬.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改革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
[7]李跃华.中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06-608.
G643
A
1007-9882(2012)01-0156-02
2011-11-21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李春英(1970-),女,吉林德惠人,博士,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田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