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平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①
王业平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自出现以来不断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社会发展、进步是历史必然;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人的发展的最高诉求是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期社会发展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条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以人为本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考察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发展状态的质的规定。未来的社会与现存社会不同的是,在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发展,即“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而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则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将摆脱内在和外在的各种束缚和限制,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发展等方面获得普遍提高和协调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劳动是主体与对象化世界联系的中介,劳动能力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建立的条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人全面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人的能力的多样化和全面化,它影响着主体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和利用。人的劳动能力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体力、智力、交往能力等,其中人的体力和智力是最重要的。马克思说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的劳动能力要得以全面发展,其前提和基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二者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一个人能够从事各种工作,能够适应变化的劳动需求,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人生来具有社会性,没有和其他同类毫无关系的“人”,每个人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活动与他人发生关系,即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必须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并在这些社会关系中实现自身内在素质的提升、本质力量的增强,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成熟度不断加强,个人的发展程度必然随之逐步提高。生产的发展、分工的细化、交往的扩大,这些都促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联系、交往关系日益密切,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宗教等,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关系不断形成发展,个人不断突破地域界限、民族界限,克服不合理分工所带来的片面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全方位发展,不断增加自身的内涵,充实自身的个性。
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形成物对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得不到全面发展,人的自身潜力无从发挥,身心得不到和谐发展,个人需要相对狭窄……人的个性要得到充分发展,构成人的个性的各种因素如体力、智力、才能、兴趣、品质等等都要协调、充分发展,这样人的个性才能更丰富,人才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未来的社会,消灭了旧式分工,消灭了异化,人完全控制了自身的生存条件,可以自由更换工种种类,并且自身的劳动能力可以适应各种工种及生产部门的变换时,人的自由个性才能成为现实。
社会发展是人不断地改造对象性世界的过程,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通过实践能动地创造对象世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增强,人的自由发展空间日益变大,社会发展促使人的发展日益趋向于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社会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变革演进,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社会发展首先从生产实践开始,从人的劳动开始。一方面,社会是由人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唯一的能动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实践者,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人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劳动及其产品的发展程度,进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个社会相较于另一个社会进步与否,其价值判断就在于是否能够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人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把人的实践活动、现实生产和物质生活作为出发点,指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剧中人”,又是社会发展的“剧作者”,社会发展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不能脱离人的活动。“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作为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社会的存在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社会发展以人的活动为保证,离开人和人的活动,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更遑论发展。“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或目标相比,它应占绝对优先地位。”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所以说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本”既具有本体论意义,又具有价值论意义。从本体论视域看,人的生活世界的三个层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本”都是人。从价值论意义上讲,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世界的本真和最高存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意志、情感等的价值,创造条件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机会和表现自己全部劳动能力的机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要坚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具体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保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在谈到未来20年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时指出,社会主义致力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致力于为全体人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人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美好社会格局。对这些政策的解读中可以看到,其中最首要的思想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发展科技教育等多条路径着手解决。
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人的自我力量的确证、能力的发展过程,人是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因而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丰富人的物质文化和生活资料,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成了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社会发展的直接目的在于满足社会需要,满足“社会的发展了的人的需要”,如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使社会成员享受到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使社会成员得到了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在生产劳动中,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发展和运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缩短,人获得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更好地获得了发展自身能力的条件,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享用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交往的普遍性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可能性的基础,由于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所以个人的全面性体现在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存在和发展受制于其所处在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以往的社会中社会关系是社会成员的异己力量,和人相对立,进而支配人的活动,这种异化的结果导致人的畸形发展。只有打破这种关系,消除这种异化的存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会成为可能。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需要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协调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利益,化解矛盾和冲突,妥善解决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配置问题,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构建诚信、宽容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使科教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加快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元化;需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化,保证人民群众平等享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发挥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机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王肖萍,蔡荣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6]肖景华.洪向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B038
A
1007-9882(2012)01-0028-02
2012-01-02
王业平(1978-),女,吉林松原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
[责任编辑:陈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