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明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党内民主: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列宁早期党内民主思想初探
李东明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列宁早期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他认为实现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要在自由批评与讨论的基础上实现党在思想上的统一;高度重视党的代表大会对缩小党内意见分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作用;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上保障少数,促进党的团结统一。
列宁早期;党内民主;党的团结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将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事实上,围绕着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发展党内民主来促进党的团结统一问题,列宁早期也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主张,而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因此,对列宁早期的有关思想进行梳理和探讨,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更好的发展党内民主,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是保证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党的团结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也是列宁的基本主张。基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建立之初是处于组织松散、软弱和秘密状态的特殊条件下,列宁特别强调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1899年,列宁在《我们的当前任务》一文中首次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必须成立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 ”[1](P167)自此开始,建立一个团结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列宁为之努力的重要目标。1903年,在《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准备的决议草案》一文中,列宁明确指出:“无论为了尽快地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现存的社会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战斗的无产阶级最亲密无间的团结都是绝对必要的”。[2](P227)然而问题在于,在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党真正成立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俄国社会民主党处在 “小组时代”、“涣散时代”、“游牧时代”,各个组织分散于各地,彼此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并且,当时党内还存在着各种思想混乱和思想动摇。如有的人醉心于“时髦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有的沉溺在“伯恩斯坦主义”的影响中,还有的散布所谓的“经济派”的观点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团结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谈何容易?如何来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或者说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途径是什么呢?列宁清醒认识到党的团结统一“不是下一道命令就可以办到的,也不是只根据某一次代表会议的决定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一番努力。首先,必须做到巩固的思想一致,排除意见分歧和思想混乱。 ”[1](P316)很显然,在列宁看来,党在思想上的统一是党在组织上、行动上实现团结统一的前提条件。
为了实现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在明确指出必须旗帜鲜明地同“经济派”、伯恩斯坦派、和“批评派”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划清界限的基础上,列宁还特别强调了党内同志之间开展公开、自由争论对真正达到党内思想统一的重要性。他说:“虽然在讨论一切问题时我们持有自己一定的观点,但是,我们决不反对同志之间在我们的机关刊物上进行论战。为了弄清目前各种意见分歧的深度,为了全面讨论争论的问题,为了同革命运动中不同观点的代表、甚至不同地区或不同‘职业’的代表不可避免的走极端现象作斗争,在全体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和觉悟工人面前公开展开论战是必要的和适当的。 ”[1](P316-317)列宁认为那种“对显然分歧的观点不作公开的论战,竭力把涉及重大问题的意见分歧掩盖起来”[1](P317)的做法,不利于实现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应该说,列宁主张通过党内自由批评和讨论来达到思想上统一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一观点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1894年11月,给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一封信中,恩格斯曾说:“在一个日益壮大的工人政党内,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就象‘学士’、考试不及格的大学生等的增多一样。……我们能够消化他们,但消化总得有个过程。为此就需要盐酸……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消化这些非无产阶级分子……建立党内真正和谐的关键就在这里,而不在于否认和隐瞒党内一切真正有争论的问题。 ”[3](P679)这里所谓的加“盐酸”来消化指的就是通过党内批评、教育、争论等措施来使那些非无产阶级分子放弃错误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接受正确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从而实现党内的和谐统一。恩格斯这里强调的是,党内出现分歧和争论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更没有必要掩饰,完全可以通过党内自由批评和党内争论的民主方式来消除这些分歧,以达到党内思想上的统一与和谐。[4]
需要指出的是,在如何保持党的团结统一问题上,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列宁曾和普列汉诺夫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列宁不同意普列汉诺夫以避免党的分裂为由反对在党内进行争论的错误观点,再次强调了党内公开自由争论对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1903年7-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在布鲁塞尔和伦敦召开。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在《火星报》所提出和制定的原则和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党。党的二大虽然通过了统一的纲领和章程,但在组织问题上仍然存在巨大的意见分歧,以致分裂为两派,而且以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在代表大会后大肆进行分裂和破坏党的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党内危机,党内充满各种陈腐的小组习气,党的团结统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同马尔托夫等人的无政府主义行为做斗争,列宁主张让广大党员群众了解分歧的真实情况,以便他们对党内斗争做出独立的判断,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但作为当时党的总委员会的主席,普列汉诺夫以避免党的分裂为由,强烈反对列宁这样做。1903年11月17日,普列汉诺夫在《火星报》第52号上发表了《不该怎么办》一文,批评列宁要求公开党内分歧与开展党内争论 “正是充满‘小组习气’精神的‘宗派分子’特别喜欢喋喋不休地把各种虽然微不足道却是残酷的内部争吵告诉群众。 ”[5](P11)
针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1903年11月25日,在《给<火星报>编辑部的信》中,列宁在指出普列汉诺夫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万分正确的基础上,强调指出,为了避免党的分裂,恰恰 “不该向党隐瞒正在产生和发展的分裂原因,不该隐瞒造成这些原因的任何情况和事件。 ”[6](P87)列宁认为,除了有些秘密活动必须保密的情况外,“开诚布公——这是避免可以避免的分裂、把已经不可避免的分裂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最妥善和唯一可靠的方法。 ”[6](P88)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允许党内开展不同意见的充分交流,让大家交换意见,甚至包括让那些无政府主义小组也“能够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意见,”“让这些小小组也有发表意见的自由”[6](P87), 党的全体工作人员才能独立地做出判断,才有可能来判断究竟哪一方是错误的、错在什么地方,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去抑制那些爱闹分裂的小小组的狂热,使他们也产生遵守党的纪律的“善良愿望”,这样,党的统一才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大声呼吁“多一些光,要让党知道一切”[6](P87),甚至认为即便是领导人的优缺点,也应该拿出来让大家评论而不是隐藏在小组的陈腐习气中,因为“只有通过许多这样的公开讨论,才能使我们的领导者形成一个真正合唱得很好的集体。 ”[6](P88)
由于党内成员之间存在着民族、地域、所受教育程度及个人阅历等个体差异,党内出现意见分歧和争论是政党发展的正常现象。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规范和缩小这种差异与分歧,使党内争论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不至于破坏党的团结与党的行动一致。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党内意见分歧的正确表现形式应当是同志式的交换意见与自由批评,且必须以维护党的团结和实现党的行动一致为前提。1906年5月20日,列宁在《批评自由与行动一致》这篇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批评自由与行动一致的关系。他指出,在党的最终决定做出之前,党员进行自由批评与争论是完全允许的,因为只有根据自由批评的原则,“才能很好地解决一切争执和一切误会”[7](P129),但是,在党的决定完全做出之后,就“不容许有任何破环或者妨碍党既定行动的一致的批评。 ”[7](P129)列宁在该文章中想表达的是,同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一样,批评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必须是在党的原则范围内,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前提,否则,就会演变为非原则性的无理取闹与争吵,不利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实现党的进步。
事实上,这并不是列宁首次提出这样的思想主张。在此之前,列宁就始终强调要在党的原则范围内以同志式的交换意见与自由批评来澄清党内混乱现象,缩小意见分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并且认为,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式。他说:“只有召开代表大会能够澄清情况,解决冲突,把斗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8](P14)“只有召开代表大会,让全体同志在会上公开地和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才能澄清极其混乱的问题和混乱的情况。 ”[8](P7)需要指出的是,列宁这里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非常鲜明的针对性,针对俄共(布)二大召开后党内愈演愈烈的分歧和思想混乱。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党内就党章第一条和中央机关的人选等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在二大之后愈演愈烈,非原则性的无理取闹与争吵和正常的党内意见交流与批评交织在一起,使党内正常生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列宁一方面指出党内出现意见分歧与争论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应当使它们在党的范围内进行”[8](P6),认为超出党的范围的无原则的意见分歧与争论,只会使党内生活混乱不堪,这样就没有办法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列宁认为必须把非原则性的无理取闹与争吵从党内剔除出去,让党内各种派别集团相互间采取十分明朗的、坦率的和直爽的态度,同志式的交换意见。即“党的每个派别、每个集团都应当公开地明确地表示,他们对目前党的状况是怎样考虑的,他们想怎样摆脱这种状况。 ”[8](P13)然而,这就亟须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寻求一个合理的途径或方式方法能够使党内各派平等的坐下来,让他们就争论的问题明确地发表意见。列宁认为这一点只有党的代表大会才能办到,他说:“只有代表大会能使斗争双方面对面地坐下来,让他们明确地开诚布公地说明自己的要求,只有代表大会能够使党内各派和各种势力相互间采取十分明朗的态度。 ”[8](P14-15)而唯有采取十分爽朗的和直爽的态度,“才能给一切觉悟工人和全体党员提供合理地和果断地解决党内争论问题的材料。 ”[8](P3)
不仅如此,针对孟什维克把持的新《火星报》编辑部及其追随者以各种理由竭力反对召开党的代表大会的情况,列宁在批驳其立场虚伪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地强调了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对缩小意见分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作用。他说:“谁对党忠诚,谁真心愿意共同工作,谁就不害怕而且希望召开代表大会来消除混乱现象,使党和党的负责集体步调一致,并消除不应有的含糊思想。 ”[8](P5)在列宁看来,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不仅能够澄清分歧,解决冲突,把斗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能够使全体党员就党内存在的分歧和问题在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民主表决,从而达成一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列宁之所以如此强调召开党的代表大会的重要性,强调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同志式的交换意见与自由批评的重要性,还在于他认为这种方式是尊重自己的党与党员的重要体现。列宁认为,“把庸俗的无谓争吵和小组内的吵架所惯用的方法搬到我们的争论中来,这不是善于尊重自己的党和尊重自己的党员采用的斗争方法。 ”[8](P3)也不利于实现党内和平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了实现真正的党内和平,就必须“从思想斗争中清除地位之争、无谓的争吵和不正派的斗争手段”[8](P27), 尊重自己的党与党员。 在列宁看来,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同志式的交换意见才是尊重自己的党与党员的重要体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呼吁争论各方“到代表大会上去,以同志式的态度来讨论我们的意见分歧和我们产生分歧的原因,使全党能够公开地正确分析自己的内部争论。 ”[8](P27)但是,由新《火星报》编辑部控制的党的总委员会拒绝了列宁的这一和平建议,并在《火星报》编委会和党中央委员会的补选等问题上,没有通过党的代表大会而遵照了党内少数派单方面的意志。针对此,列宁不仅对少数派口惠而心不实的策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党所指定的领导机关在改变中央机关的成员和方针时,应当考虑党的意志”,而“我们党已为自己确定了正式表达这种意志的方法:召开代表大会”。[8](P29)这也就是说,党的代表大会才是承载和反映党与全体党员意志的正确体现。因此,党内各派只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就党内的意见分歧与争论的问题同志式的交换意见,并缩小意见分歧,为实现党内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在代表大会以外采取不尊重自己的党与党员的斗争方式来扩大意见分歧、制造混乱。
政党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理论上讲,政党内部各要素之间越是能够有效协调和高效运转,党的团结统一程度就会越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越强。因此,政党只有做到把各要素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减少政党内部消耗,抑制或消除党内的各种不安因素,提高政党的整体效能。就此来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之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多数派与少数派。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关系,便成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容回避的问题。
面对当时党内存在着各个派别以及他们所持的不同意见,列宁主张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形成党的统一意志,从而保证党在组织上与行动上的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列宁认为,“为了保证党内团结,为了保证党的工作集中化,还需要有组织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在一个已经多少超出了家庭式小组范围的党里面,如果没有正式规定的党章,没有少数服从多数,没有部分服从整体,那是不可想象的。”[6](P387)基于当时的特殊形势,虽然列宁一贯强调要把秘密的职能集中在数量尽量少的职业革命家手里,但他坚决反对那种由几个党的领导人包揽一切、决断一切的错误做法。1904年9月11日,在给格列博夫(弗·亚·诺斯科夫)的一封信中,针对党的中央委员会的三个中央委员没有经过多数同意就私自改变中央机关人选的事实,列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且指出这种做法是非法行为。需要指出,列宁不仅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去要求别人,也同样以这个原则来严格要求自己。当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处于多数的时候,列宁从未凭着多数的优势以势压人,也从未凭着他在多数里的地位与威望来武断地做出决策,而是强调凡是党内的重大意见分歧都要诉诸党的代表大会,强调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进行民主表决,因为在他看来,党的代表大会才是党与全体党员意志的正确体现。同样是基于对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遵循,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上,尽管列宁处在少数,自己的正确意见与主张不被党内多数接受,但他依然主张行动上必须服从代表大会的决议,强调党在组织上与行动上统一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面对党内各派的不同意见和主张,列宁强调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党做出最后的决策和实现党在组织上与行动上的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问题在于,那些意见被否决了的党内少数派党员,尽管从原则上讲,对党的组织与行动已经不能有明显的抵制行为和激烈的反对表示,但是在主观心理上难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少数服从多数难道就意味着少数派党员就没有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民主权利了呢?另外,又该如何对待那些党内少数派党员,尤其是对待那些曾经犯过明显错误、发表过错误言论的少数派党员呢?所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如果处理的好,就有可能争取到少数派党员的认同与支持,从而有利于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反之,则可能会引起新的党内混乱,不利于党的团结统一。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列宁以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求实的思想风格,从大局着眼,在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切实保障少数派党员在党内的正当权利。为了切实做到这一点,列宁指出,“必须在党章中保证一切少数派的权利,使那些经常发生的和无法消除的不满、愤怒和斗争,不再变成通常的庸俗的无理取闹和无谓争吵,而是形成一种目前还不习惯的捍卫自己信念的合法而正当的斗争。 ”[8](P8)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那些意见被否决的少数派党员,感到的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与排斥,而是工作上的信任与支持。这样,或许不但可以“消除可能产生的种种非难,如多数派滥用自己的优势,强行压服,党的中央机关独断专行等。 ”[9](P202)而且有可能争取到少数派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与支持,促进党的团结统一。
为了突出对少数派党员及其正当权利的重视,增强少数派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宿感与认同感,列宁强调要从多个方面对少数派党员在党内的正当权利进行保障。比如,列宁在《我们争取什么?》一文中指出:让少数派成立一个(或一个以上)著作家小组,它有权派代表参加代表大会并享有充分的“舌头自由”;必须提出最广泛的保证,让批评中央机关工作的党的书刊能够出版;最重要的是把中央委员会曾向第二次代表大会少数派建议的出版不满分子著作的措施,用党章固定下来,使不满情绪正当地表现出来,等等。[8](P8)1904 年 7 月底,在《告全党书》一文中,列宁对少数派党员在党内的正当权利问题再次作了进一步的强调与说明。[8](P16)包括到 1905 年 4 月,由列宁主持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尽管少数派缺席,但代表大会仍然采取了一切措施,积极争取少数派能和多数派在一个党内共事。比如党的代表大会在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党章中明文规定了对少数派的权利的保证,允许他们把承载自己意见与观点的声明提交给中央委员会或中央机关报编辑部或党的代表大会,使他们的诉求得到合理的表达。列宁在《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通知》中也有特别强调:“少数派现在有党章保障的绝对权利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斗争,只是争论和意见分歧不能导致破坏活动,不能妨碍正常工作,不能分散我们的力量”。[9](P201)列宁在该通知里还强调指出,“现在党章还规定一切享有全权的党组织都有出版党的书刊的权利”[9](P201-202)等等。 诸如此类的论述在列宁早期著作中还有很多,足见列宁对团结党内少数派党员,以及对党内少数派党员正当权利的高度重视。列宁关于尊重、保护、团结少数派党员的种种思考与措施,目的也是在于减少内耗,抑制或消除党内的各种不安因素,促进党的团结统一。
[1]列宁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列宁全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进芬.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关于党内民主的重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
[5]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6]列宁全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宁全集: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列宁全集:第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列宁全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Intra-party Democracy:An Important Approach and Method to Party Unification——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Lenin's early thought on intra-party democracy
LI Dong-m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In his early years, Lenin regarded promoting intra -party democracy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and method to realizing party unification.He believed that party unification should be foremost unification on thoughts on basis on free criticism and discussion.He valued the roles of party congress in narrowing opinion differences within the party and in maintaining party unity.He upheld that party unification be realized on foundation of the minority-subordinate-to-majority principle and the guarantee of the minority's rights.
Lenin in early years;intra-party democracy;party unification
B512.7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1.011
1674-8107(2012)01-0061-05
2011-12-15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0AKS00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列宁探索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09YJA710037)。
李东明(1986-),男,河南辉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曾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