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神刍议

2012-04-18 00:21
关键词:研究者大学精神

陶 榕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高职精神刍议

陶 榕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重属性。基于“高等教育”的共性,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应当具有“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高职院校应当突出“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职业精神、技术精神是高职精神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不失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高职院校才可保证其不失“高等教育性”;不失“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才可保证其不失“职业技术教育性”。

大学精神;高职精神;职业精神;技术精神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对大学精神讨论的不断深入,高职精神的培育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然而,学界对高职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关系、高职精神的内涵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目前,关于高职精神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成果很少,深度和广度也不够。本文拟对高职精神的概念使用、高职精神的研究视角、高职精神的内涵等基础性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高职精神研究的现状

目前,关于高职精神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显然是参照了“大学精神”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因此,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受“大学精神”研究思路的影响较为明显,还没有建立起高职精神理论的概念体系,在概念的使用上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例如,研究者分别使用了“高职精神”、“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高职院校精神”和“高职院校的学院精神”等概念。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平利的“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1]57;陈云涛的“高职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精神重构”[2]61;侯长林和周鸿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3]59;吴扬的“高职院校与大学精神”[4]91;王明伦的“论高职院校精神”[5]71; 李紫红的 “试论 ‘高职精神’”[6]1;何智明的“高职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塑造”[7]11;马斌的“简论南通纺院精神”[8]5。尽管研究成果还不多,但是,研究者对高职精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研究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对“高职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高职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在我国,“大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而高职院校又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高职院校是否属于“大学”的范畴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又导致了对高职院校是否有大学精神、高职精神与大学精神是否有关联产生了模糊认识。因此,厘清高职精神与大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对高职精神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在我国,不论是在国家教育制度层面上还是在普通人的观念中,高职院校都属于“大学”的范畴。目前,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有人认为“大学精神”一词来源于西方的“University Spirit”,学院 (College)难以包容在内。对此,有研究者指出,我们“必须在中文中确立统一的表达, ‘大学精神 (University Spirit)’这一概念的范畴已经发生了扩展,其外延应该包括所有的高等学校,而不是把高职院校排除在外”[1]58。在高职院校有没有大学精神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视角,在名牌大学都已沦丧的“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则更难以存在了,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然状态中的‘大学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已经不存在了”[1]58。

高职院校应当有大学精神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认同,从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为题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大学精神的序列里也包括高职精神,高职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分支”[8]6。

2.高职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同构异质”性。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精神与高职精神具有“同构内核”,但亦具有“异质性”,“最为本质的,是价值取向的分歧。……研究型大学追求的是一种相对超然于社会的虚空的境界。以传统人文精神出发的大学精神作观照,高职精神则更多地重视务实性和时效性。”[6]2还有研究者认为,“从文化育人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有必要培育或找寻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 (或高职精神)。但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无论在运作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向传统大学进行多少借鉴,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精神仍不能完全见容于高职院校,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变数。”[2]63研究者看到了传统大学与高职院校的差异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传统的“大学精神”是什么,我国高职教育与西方职业技术教育是否具有差异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性应如何彰显,这些问题显然会影响我们的结论。

(二)对高职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于高职精神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范畴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大学精神”与“高职精神”是相容的,高职精神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核……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建树、培育具有大学精神内核的高职精神”,“职业精神是高职精神的个性特征”[4]94。还有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应当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应当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一般大学所应具有的大学精神。第二个层面:应当是高职院校的特殊类型所要求的大学精神。……”[3]60

而强调高职院校特殊性的研究者则认为高职精神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例如,有研究者认为,“与大学精神的理想主义追求不同,高职精神是现实主义的……,高职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职业性、服务性、实践性和创造性。”[7]12也有研究者认为,“高职精神应是文化精神与技术精神的和谐统一。”[5]71还有研究者认为,“高职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为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2]64

二 概念的使用和研究的视角

(一)关于概念的使用

目前,在高职精神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的概念主要有:“高职精神”、“高职院校精神”和“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高职精神”、“高职院校精神”和“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都是指称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对高职院校师生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气质,这一点是明确的。但是,从合逻辑性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使用“高职精神”这一概念更合适。

1.有助于高职理论概念体系的和谐。任何成熟的学科或者理论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这是理论研究的基石。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高职教育的许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随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专属于高职理论的概念会不断的出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因此,我们在使用相关的概念时应当考虑到与整个学科概念体系的和谐问题。目前,“高职文化”、“高职理念”等概念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所使用,而“高职精神”与“高职文化”相关联,因此,使用“高职精神”这一概念在形式上与“高职文化”相对应。当然,我们也注意到,“高职院校精神”与“高职精神”从本质上看无多大区别,但是,“高职精神”更加精炼。

2.清晰地展示了其与“高职文化”的逻辑关系。高职文化与高职精神的逻辑关系的推演应当从“大学”与“高职院校”的逻辑关系出发。由于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而西方大学制度与中国的大学制度又不尽相同,于是,如果从西方大学 (University)定义出发,中国的高职院校 (College)就很难纳入到大学的体系中去。然而,在中国,“大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论是在现行教育制度的层面上看还是从大众使用“大学”一词的语义来看, “大学”一词都应当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大学”一词的语义与西方的University的语义是不对等的,在中国讨论“大学”的问题时没有人把高职高专排除在外,我们通常用“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来表示二者的区别。所以,在中文里, “大学”就是指“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

既然“大学”是指“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那么,“大学文化”就包括了“本科院校的文化”和“高职高专的文化”,“大学精神”就包含“本科院校的精神”和“高职高专的精神”。然而,“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精神追求上都是有较大区别的,换句话说,高职院校的文化和精神追求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才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如果我们使用“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来表述,那么加了限定词“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没有限定词的“大学精神”在内涵上就不一致了,这是不太合逻辑的。而使用“高职精神”这一概念,在“大学文化”的体系内,“高职文化”与“高职精神”的逻辑关系就清楚了,就是:“大学文化”包括“高职文化”和“本科文化”,“大学精神”包括“高职精神”与“本科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最核心的部分,“高职精神”是“高职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二)高职精神研究的视角

1.应然状态的高职精神与实然状态的高职精神。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由中专、技校升格或合并而来,生源也具有特殊性,正因为如此,有研究者指出,“与大学迥异的文化根基,外加极强的功利性任务 (就业导向),高职院校无法实现人文关怀和理性追求”[2]63。从实然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结论。然而,高职院校终究是要实现人文关怀和理性追求的,当然这是从应然角度得出的结论。因此,我们在研究高职精神时显然应当区分实然状态的高职精神与应然状态的高职精神。在实然的层面上看,传统的或者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精神还很难在高职的土壤里生成,但是,从应然的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应当具有传统的或者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精神。所以,只有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我们的结论才可能有助于高职精神的生成。

2.大学精神的共性与个性。在我国,不同类型的大学区别很大,如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其以科学研究为主,被称之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难以与其相提并论,高职院校则更是差距悬殊。因此,我们谈论大学精神多半是基于大学的共性而不是个性。当我们断言国内大学普遍丧失大学精神时,其所指也只能是共性的大学精神。那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是否有共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属于教育机构,都担负着教育人、培育人的神圣使命,都应当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解放;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属于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着眼于提高学生作为人应当具有的品质;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应当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未知世界、大胆创新的精神。尽管大学精神有不同的表述,但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都是大学精神中应当具有的基本内容,这是大学精神的共性,只要是大学,在应然层面上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精神气质。

然而,不同的大学又因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等差异而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在精神追求上就有了自己的个性,因此,不同的大学其大学精神就会有不同的表达,如清华精神、北大精神、南开精神等等。因此,我们研究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既要看到共性又要看到个性,应当突出高职精神的个性特征。

三 高职精神的内涵

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既着眼于共性又要突出个性,我们认为高职精神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共性的大学精神是高职精神的基本内核

我们认为,不同的大学在办学的层次、办学的水平上可以有差别,但是,在精神追求上却不应该有层次之分。例如,不同层次的大学服务社会的技术水平肯定有差别,对社会的贡献也肯定会不同,但是,服务社会的精神却不应该有差别;再如,科学精神不仅仅存在于科学家的身上,普通人也可以有科学精神。因此,就精神层面上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并无区别。因此,作为共性的大学精神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大学都应当具有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为国内顶尖大学的清华和北大,其大学精神却有所不同,其他大学也是如此。所以每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等教育的属性就体现在其大学精神上,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属性的丧失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大学精神的缺失。

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因此,从逻辑上说,大学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核也是高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什么是大学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核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达。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和独立精神是每一所大学都应当具有的精神气质,这些精神元素共同构成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因此,高职院校也应当具有这样的精神气质。然而,从实然的角度看,我国高职院校还难有这样的精神气质,因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的历史都还不长,难有文化的积淀;办学的理念、办学的条件和办学的环境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精神还难有适合其生长空间。但是,从应然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应当具有这样的精神气质,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创新办学理念、完善办学条件,为大学精神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大学。

(二)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是高职精神的个性特征

每一所大学都应当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每一所高职院校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作为群体的高职院校又有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上的独特性来源于其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这种存在于高职院校中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的高职精神。

职业技术教育从它产生之时就把教育与工作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才有“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等提法。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之外,其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所以,具有高职特色的精神追求就应当与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获得相关联,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是高职精神标志。

1.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要素。职业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职业行为,有研究者指出,“职业精神事实上就是一种对职业的深情投入、一种专注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水平和职业成就”[9]10。在高职院校,职业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师身上,而且也在学生身上得到彰显。职业精神总是与特定的职业相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中的职业精神表现两个层面:首先是教师职业的职业精神,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身上;其次是与高职学生相关的特定行业的职业精神,特定行业的职业精神既存在于双师型教师身上又体现在学生身上。特定行业的职业精神来源于“双师型”教师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严格意义上说应当有双重的职业经验,例如一个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其除了具有教师职业的职业体验外还有会计专业的职业体验,因此,会计职业的职业精神同样会体现在会计专业教师身上,而教师的这种职业体验一定能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他的学生,这是高职院校特定行业职业精神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奉行的是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还要进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在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处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企业的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而且还要对其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这是高职院校特定行业职业精神产生的第二个基础。

2.技术精神。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已任,所以,高职应当“高举技术教育的大旗”[10]11,突出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形成一种崇尚技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风气,并积淀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技术精神”。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技术教育性”,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可能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成本科的浓缩或者是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因此,我们在强调高职教育不能失去其“高等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不失“职业技术性”,使高职教育成为培养各行各业中“状元”的摇篮。

四 高职精神的培育

如果我们把“高职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高职精神”就是这棵大树所展示出来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生命活力。因此,只要高职教育之树有适宜的生存环境,能够茁壮成长,那么,高职精神的焕发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培育高职精神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促使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实践活动合乎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合乎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的高职教育实践中实现高职教育的理想,生成高职精神。

当前,中国大学丑闻不断,大学精神的缺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重建大学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愿。但是,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缺失”与“大学人的行为失范”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被误读了,人们普遍把“大学精神的缺失”当成是“大学人的行为失范”的原因。然而,更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应当是:由于社会的转型导致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缺失,而行为规范的缺失导致了行为的失范,失范的行为被“合理化”导致了精神的缺失,精神的缺失又进一步促使行为失范。基于这样的逻辑,笔者认为,重建精神就只能从规范行为开始,否则,重建大学精神就只能是空谈而已。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高职精神还难以生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办学理念还有待于创新,办学的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精神对实践的巨大的能动作用,通过培育高职精神可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实践活动;我们只是认为,实践终究是基础性的东西,没有实践支撑的精神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高职精神的培育只能从规范高职教育行为入手,只能依赖于合乎规律的、扎扎实实的高职教育实践活动。

[1]徐平利.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57-61.

[2]陈云涛.高职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精神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7):61-65.

[3]侯长林,周鸿.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9):59-62.

[4]吴扬.高职院校与大学精神 [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19(8):91-94.

[5]王明伦.论高职院校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6(7):71-72.

[6]李紫红.试论“高职精神”[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1-3.

[7]何智明.高职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塑造[J].教育与职业,2010(23):11-13.

[8]马斌.简论南通纺院精神 [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8(1):5-7.

[9]骆潇.我们需要它—— 职业精神特别调查 [J].职业,2008(19):10-11.

[10]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N].中国青年报,2011-04-18(11).

Meager Opinions about Higher Vocation Spirit

TAO Rong
(Sanm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anming 365000,China)

Th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s dual features of“higher education”and“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Bot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the basic core of“university spirit”basing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higher education”.Basing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ism”and “technology spirit”should be highlighted at vocational colleges.Higher vocational spir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Three basic contents of higher professionalism are the basic core of common“university spirit”,professionalism and technology spirit.If there is no lack of the common basic core of“university spirit”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re is no lack of“higher educational principle”.If there is no lack of“professionalism”and“technology spirit”,there is no lack of“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rincipl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spirit;higher vocational spirit;professionalism;technology spirit

G 71

A

1671-6493(2012)02-0069-05

2011-12-26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2010]GY0034)

陶榕 (1963—),男,上海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孙永泰)

猜你喜欢
研究者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