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晓 于相芬
(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山东 临沂 276005)
抗精神病药物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12例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
孙振晓 于相芬
(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山东 临沂 276005)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Dt)的临床特征及长期结局。方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对12例TDt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家族史、既往史、精神疾病的诊断、药物相关资料、TDt相关资料、治疗情况及出院时疗效进行调查。采用定期随访的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2~28年的长期随访。结果:TDt男性多见,66.67%的患者既往曾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出现TDt距开始用药的时间为1~6年,平均(3.71±1.66)年。TDt可累及身体的任何部位,而以头颈部最常见,向右侧斜颈较多见。本研究12例患者均停用致病药物,曾试用多种药物治疗,在2~28年随访期间,无一例恢复,且5例述有疼痛感。结论:TDt有其自身临床特征,病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一旦发生,症状常持续存在。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特征;随访研究
自1952年抗精神病药物问世以来,陆续有应用这些药物治疗后发生持久性肌张力障碍的报道,并被列为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k)的一个亚型。直至1973年Keegan和Rajput[1]在报道1例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斜颈和脊柱侧凸的女性患者时,首次提出了迟发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tarda)的概念。1982年Burke等[2]对42例有多种不同表现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ardive dystonia,TDt)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一种极难治愈的、且在诸多临床特征上与TDk不同的特殊类型。为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特征,对12例TDt患者进行了2~28年的长期随访,现报道如下。
1.1 病例来源
10例为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病人,2例为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病人,均符合Burke等[2]提出的TDt诊断标准,其中6例作者曾作过病例报道[3-5]。
1.2 研究方法
1.2.1 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根据病历记录收集下列资料①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精神疾病发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②家族史:包括运动障碍、癫痫、痴呆及精神障碍等家族史;③既往史:包括外伤、手术、电休克治疗、是否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其他躯体疾病史等;④精神疾病的诊断;⑤药物相关的资料:首次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年龄、出现TDt距开始用药的时间、既往用药情况、出现TDt时的用药;⑥TDt相关资料:出现TDt时的年龄、临床表现、是否合并TDk;⑦TDt治疗情况及出院时疗效:包括出现TDt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治疗措施、疗效等。
1.2.2 随访情况采用定期随访的研究方法,末次随访于2011年9月进行,记录随访时用药及TDt的症状恢复情况。
2.1 一般资料
发病年龄16~36岁,平均(24.33±7.24)岁;家族史:均无阳性家族史;既往史:1例有左踝部外伤史。其余情况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2.2 既往情况
既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8例既往曾应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中氟哌啶醇30 mg/d合并苯海索4 mg/d 4例、奋乃静30 mg/d 1例、氟奋乃静50 mg/d合并苯海索4 mg/d 1例、舒必利1.2 g/d合并利培酮2 mg/d 1例、齐拉西酮120 mg/d 1例。
既往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的情况:其中8例(66.67%)患者既往曾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均在肌内注射东莨菪碱及合并苯海索后缓解。
出现TDt时用药情况:三氟拉嗪(40 mg/d)合并苯海索(8mg/d)1例;五氟利多(40mg/d、100mg/w、120 mg/w、80 mg/w)合并苯海索(4 mg/d)4例;碳酸锂(1.5 g/d)合并奋乃静(20 mg/d)1例;癸氟哌啶醇(50 mg/m)、利培酮(2 mg/d)、氯氮平(25 mg/d)及苯海索(4 mg/d)1例;癸氟奋乃静(75 mg/2w)、氯丙嗪(500 mg/d)及苯海索(4 mg/d)1例;奋乃静(20 mg/d)合并利培酮(2 mg/d)1例;利培酮(4 mg/d、5 mg/d)合并苯海索(4 mg/d)2例;氟哌啶醇(12 mg/d)合并苯海索(4 mg/d)1例。
2.3 临床特征
出现TDt时年龄18~42岁,平均(31.13±6.84)岁。出现TDt距开始用药的时间1~6年,平均(3.71±1.66)年。
TDt的临床表现:持久性斜颈9例,其中2例伴有躯干右倾,向右侧斜颈7例,向左侧斜颈2例;左腿跛行1例;身体扭转、躯干后倾1例;躯干前倾、弯腰、前冲步态1例。
2.4 对TDt的治疗及疗效
均停用致病药物。1例曾试用氯氮平200 mg/d、硫必利600 mg/d;1例曾试用氯氮平150 mg/d、异丙嗪50 mg/d、硫必利600 mg/d、地西泮 15 mg/d、溴隐亭7.5 mg/d;1例曾试用氯氮平400 mg/d、地西泮10 mg/d、维生素B6120 mg/d;1例曾试用异丙嗪50 mg/d、氯氮平100 mg/d、溴隐亭7.5 mg/d;2例曾试用氯氮平 (分别为100 mg/d、500 mg/d);1例曾试用氯硝西泮2 mg/d、巴氯芬15 mg/d;1例曾试用氯氮平150 mg/d、氯硝西泮6 mg/d、异丙嗪150 mg/d;1例曾试用氯氮平 200 mg/d、异丙嗪150 mg/d、硫必利300 mg/d、维生素E 0.3 mg/d;1例曾试用氯氮平400 mg/d、碳酸锂1.0 g/d、硫必利300 mg/d;1例曾试用奥氮平10 mg/d、氯硝西泮 4 mg/d、硫必利300 mg/d;1例曾试用氯氮平200 mg/d、喹硫平800 mg/d、维生素E 0.3 mg/d。
TDt出院时疗效:均无效,无1例恢复。
2.5 随访情况
随访时间2~28年,平均(14.50±11.82)年。无1例症状恢复,且5例自述有疼痛感。
本研究12例TDt中,男11例,女1例,支持TDt男性多见的观点[6],而且发现 66.67%的患者既往曾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支持既往有急性肌张力障碍者发生TDt危险性增加[6]的观点。Kiriakakis等[7]研究发现27例在TDt发生前有外伤史的患者中,8例TDt症状首先发生于受伤的肢体部分。本研究1例患者既往有左踝部外伤史,其TDt表现为左下肢跛行,这在某种程度上支持Kiriakakis等的观点。
本研究12例患者在出现TDt前曾应用多种药物,而且在发生TDt时涉及药物品种较多,无论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出现TDt距开始用药的时间1~6年,平均(3.71±1.66)年。从临床表现看,本研究支持TDt可累及身体的任何部位,而以头颈部最常见的观点[6]。且发现TDt向右侧斜颈较多见,与Kiriakakis等[7]报道相一致。
在诊断TDt时应与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等相鉴别。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病急,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数小时至数日出现,多见于年轻人,表现为个别肌群的持续痉挛,如眼内肌痉挛出现同向斜视、颈肌痉挛出现斜颈、咬肌痉挛出现牙关紧闭、喉肌痉挛出现窒息等,但喉肌痉挛罕见。急性肌张力障碍可引起疼痛,通常影响情绪,导致害怕、焦虑和惊恐;影响思维,导致影响妄想。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疗效好。TDt症状与急性肌张力障碍相似,但TDt发生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数月至数年后,服用抗胆碱能药物无迅速改善[8]。
TDk患病率较高(10%~30%),而TDt患病率较低(1%~2%);TDk女性多见,而TDt男性多见;TDk老年人多见,而TDt年轻人多见;TDk很少影响步态,而TDt 50%的病例影响步态;TDk患者往往不自觉,不感到痛苦,而TDt则感到痛苦和难受;TDk应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无效甚至恶化,而TDt应用大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可能有效;TDk预后早期病例较好,而TDt预后较差[9]。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存在相应的躯体疾病,如Wilson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可出现肌张力障碍,但检查有角膜Kayser-Fleischer(K-F)环,血清铜蓝蛋白水平降低的情况。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者,除具有肌张力障碍外,还有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阳性体征[6]。
关于TDt的治疗,本研究12例均停用致病药物,尽管曾试用氯氮平、硫必利、异丙嗪、地西泮、溴隐亭、维生素B6、氯硝西泮、巴氯芬、维生素E、碳酸锂等多种药物治疗,无一例恢复,支持本病的自然病程具有持续性,大多数患者在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症状持续存在的观点[7]。
TDt的预后不佳,其症状持续的时间较长、较难治疗,常造成残疾[4]。本研究对 12例患者进行2~28年,平均(14.50±11.82)年随访,尽管试用多种药物治疗,无一例恢复,且5例自述有疼痛感。提示TDt是极难治愈的。尽管如此,Kiriakakis等[7]研究发现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是影响缓解率的最重要因素,停用致病药物者缓解率增加4倍,且发现无论在TDt发生后的任何时间停药,均可增加缓解率;另一个与缓解率有关的因素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总时间,应用抗精神病药物≤10年者较>10年者缓解率增加5倍。可见,一旦发生TDt,及时停用致病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本症的治疗尚缺乏公认的有效手段,及早预防、早期发现是减少发生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要加强预防,严格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适应证,不随便乱用抗精神病药物,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另外,在肌张力障碍发生前,多数患者有受累肌群的僵硬及痛感,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要严密观察,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1] Keegan DL,Rajput AH.Drug induced dystonia tarda:treatment with L-dopa[J].Dis Nerv Syst,1973,34(3):167-169.
[2] Burke RE,Fahn S,Jankovic J,et al.Tardive dystonia:late-onset and persistent dystonia caused by antipsychotic drugs[J].Neurology,1982,32(12):1335-1346.
[3] 孙振晓,王福席.迟发性肌张力障碍4例随访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1994,(1):25.
[4] 孙振晓,孙波.发生于Tourette综合征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1例[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6):364.
[5] 孙振晓,于相芬,孙波.利培酮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1例[J].中国执业药师,2011,10(10):14-15.
[6] van Harten PN,Kahn RS.Tardive dystonia[J].Schizophr Bull,1999,25(4):741-748.
[7] Kiriakakis V,Bhatia KP,Quinn NP,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tardive dystonia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f 107 cases[J]. Brain,1998,121(Pt 11):2053-2066.
[8] 喻东山,高振忠.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6-57.
[9] 颜文伟.应该警惕迟发性运动障碍和迟发性肌张力障碍[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3):186-189.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llow-up Study of 12 Patients with Tardive Dystonia Caused by Antipsychotics
Sun Zhenxiao,Yu Xiangfe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of Linyi Municipal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Linyi 276005,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tardive dystonia(TDt)caused by antipsychotics.Methods: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of 12 patients with TDt.The content of questionnaire included demographic data,family history,past history,drug-related data,tardive dystonia-related data,treatment-related data and outcome.A 2-28 year follow-up study was conducted on all the patients.Results:TDt was more common in males and 66.67% patients have a history of acute dystonia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ypical or untypical antipsychotics.The onset of TDt occurred in 1-6 years after drug treatment.TDt could involve any part of a body mostly in cranial,neck region and right-sided torticollis.None of the patients recovered after suspending causative drugs but trying other therapeutic agents.Conclusion:TDt has its ow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ersistent course and existence of symptoms once TDt occurred.
Antipsychotics;Adverse Reaction;Tardive Dystonia;Clinical Characteristics;Follow-up Study
10.3969/j.issn.1672-5433.2012.04.001
2011-11-05)
孙振晓,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精神医学。E-mail:szx.yw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