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玮
(大鹏半岛水源工程管理处 深圳 518119)
在实施河流防洪整治中,同时重视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打造亲水走廊,使河流整治工程成为城镇环境的新亮点、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已成为政府投资的重要要求目标和社会的共识。纵观国内外成功的整治河道,近自然的植物配置及培育是其生态景观的重要构成之一[1-4],是凸现和衬托河道水体景观、堤防等功能性工程景观的最重要要素。同时,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发挥良好的固堤削浪等防洪功能。
依据河道防洪治理服务目标,拟整治河流基本属于雨源性冲洪积平原蜿蜒型河道,其符合河流水动力学特点的断面整治包括中水河槽、行洪滩地、堤防及护堤地。河道植物配置有别于一般性林地和园林等建设项目,针对河道带分类特征及功能实施合理科学的植物配置并合理处理不同植物配置区之间的过渡关系,对生态景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影响重大。
以近自然河道景观建设为目标,以合理保留和培育原河道乔木、植被、滩地、绿洲等自然资源为手段,以乔、灌、草绿化为主要措施,合理处理和塑造河道堤防及其两侧带状地绿化景观。在河道近自然绿化景观基础上,依据堤防保护区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实施局部段融合性的景观节点建设。建成区域城乡环境建设中具有自然性、地域性、观赏性、休闲性及可开发性的重要依托性资源型河道。
依据河道整治工程功能、堤防安全和河道径流特点确定。ⓐ河道内避免种植有碍行洪的密植林,各河段最小行洪断面确定及相关河段预留密植林区由总体设计提供;ⓑ堤身较窄处不宜种植根系发达的乔灌木,避免腐化根危机堤身安全;ⓒ河滩地区要依据地下常水位以上土层高度确定合适的耐涝植物;ⓓ充分利用植物护堤削浪的防洪作用,统筹考虑其景观生态和防洪安全的双重功能;ⓔ应凸现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周边整治的重大功能作用,体现工程本身的景观功能价值,使工程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对行洪断面内的各类建设内容均要进行抗冲刷能力校核,应提出考虑行洪破坏后的合理水毁修复投资的方案。
尽量保留和培育原有乔木、植被具有减少对现有绿化人为破坏,保障建设期和近期景观效果,节约新增绿化和坡面防护投资等优点。设计中应明确现有乔木逐棵在施工现场确定其去留的原则,同时应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施工措施及投资。应将现有树种作为河道生态整治的背景树种(或主树种)。
应收集河道所在地域河道整治植物资料尤其是地方省有关部门已实施的河道植物实验段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该河道新增品种。
主要体现在河道景观在时间上的近、中、远期的植物景观特点和在视距上的近、中、远植物景观层次。保留现有树木和植被是实现近期景观效果的主要手段。应根据堤防保护区的土地开发规划确定与之相协调以及有时间节点控制要求的景观设计,包括植被是采用自然培育还是草皮覆盖,以及乔木干径、冠径等要求的分段确定。
a.景观设计的分析研究范围包括河道及其防洪保护区,根据其土地开发现状及规划提出各河道融合性景观设计及与发展规划的衔接性设计。
b.景观设计的工程技术落实范围为河道两岸堤防管理线包络范围内,同时依据上堤道路、支流、堤防内附近水域情况将绿化设计向防洪保护区延伸,使治理边界镶嵌融合。
生态景观以绿化为主要手段,须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达到设计目标。依据河道工程带状特点及上述设计要点要求,按河道中水河槽岸线、行洪滩地、堤防工程和堤后护堤地分别提出其植物配置及相关要求(由水工人员提供明确的中水河槽治导线及相应护岸工程措施、明确的堤顶边际线及前后坡坡脚线、堤后地管理红线)。
总体配置:以堤脚作为轴线,形成在横断面上前后堤脚向两侧过渡由密到疏的近自然乔灌木树群,合理处理堤防与两侧护堤地、滩地与中水河槽边缘线,以及河道治理红线与保护区土地之间的植物配置过渡关系,形成条带性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的“一路四线(堤顶堤脚四线)两林护堤”的工程效果和近自然植物群紧密结合的综合治理河道景观,同时通过植物疏密错落的组合,使河岸带景观开合有致,接近自然。总体规划设计中,从堤防管理和工程美化角度,要求堤顶和堤脚边缘线设定明显的线性标志,纵向局部河道根据堤防保护区开发需求进行与堤防紧密结合的园林景观塑造。
依据水工人员提供的中水河槽治导线及主体护岸工程设计,采用生态护岸等工程措施干预,适当固定河流中水河槽边缘线,注重宏观蜒蜿顺直、微观竖向高低相间和横向凸凹有致、水流缓急多变的生态岸线塑造,建立亲水植物与水生植物立地条件,形成以自然生长水草为主、灌木点缀的河道滩地与长水位衔接处的植物边缘线。相关工程干预措施需由水工人员进行抗冲刷的稳定性校核。
结合堤防堤脚线两侧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特点进行种植地形的人工改造,合理处理起伏、缓急和进退关系,形成丰富的堤岸带坡地骨架,以增强空间和层次的变化,同时满足植物种植和自然排水的坡度,做到植被土层表面顺畅、起伏平顺,有利于水土保持或减少降雨及漫洪冲刷。
确保原有乔灌木和植被的有效保留和培育。需将原有植被作为河道自然景观的主要品种和主色调,选用其他颜色作点缀配置,凭借植物千变万化的形态和色彩,使堤防工程置于多层次、色彩丰富的林带之中。有较宽滩地条件的河段,以片植为主,形成堤防侧规模林区,增强景观空间变化。
在合理处理与自然景观融洽衔接的基础上,应体现功能性建筑物——堤防的工程景观,其重要视觉要素包括流线型堤顶、道路、节点景观河段栏杆,蜿蜒平整的草坪边坡、与流线型堤顶道路和河流相衬托整齐划一的堤顶、堤脚四条线(堤顶、堤脚明确划线,也是为了规范化维护管理的需要)。植物绿化设计应注意对这些永久性堤防配套项目的保护。
堤防两侧边坡一般呈大平面和需要较长绿化期的特点,应依据其施工时间安排,进行其植被设计(应调查河流所在地域近期河道整治堤防护坡的一般做法和植草品种,以及其经验总结)。堤身下半部采用自然种植及原有乔灌保留、培育手法,配置由植草护坡向堤脚乔灌树群过渡的植物群,增强河岸带植物景观层次和尽量减少堤防人工坡面的可视面积,同时也可起到对堤防的固土和削浪作用[5]。
堤顶道路是沿河景观的主要视点,要有开放性,对原有植物应间伐对视线影响较大的灌木丛。局部园林化建设河段,应强调适当加宽堤顶,采用边坡及堤顶种植乔木措施形成堤顶林荫道。针对植物立地条件,行洪滩地应种植耐涝植物。
河道整治范围绿化景观要与被保护区土地现状及规划自然过渡衔接,避免形成生硬突兀的变化。绿化带应根据与堤防工程衔接的上堤道路、支流、涵闸、堤内湖面湿地等内容向保护区延伸过渡。
特殊河段是指与前述近自然生态景观河道有不同整治要求以及不具备生态景观建设空间的河段。
此类河段属河道综合整治的重点服务区,不仅要求有较高的防洪标准,同时也要求河道成为区域景观和基础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休闲、娱乐、体育等公园型服务功能[6],是河道景观建设的高投入区。
应收集服务区详细的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明确其规划建设定位及区域建设目标和特点,以及其与河道相衔接的交通、市政设施。在保障堤防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实施与区域发展定位及发展建设分期相适应的河道园林及公益性设施的规划设计,应注重总体规划设计、分期建设的原则以及与一般性河段自然过渡的原则。
此类河段一般要在行洪断面内配设休闲、亲水、体育、观赏性建筑和设施,要进行相应的行洪冲刷稳定计算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也要在水工提供的各类特征水位和流速的条件下,分析相关设施水毁的频率和修复的代价,从而确定水毁修复投资比较合理的方案,并作明确说明供建设方决策。
此类河段应分列基础性工程投资和附着景观园林工程投资,并应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方案供建设方决策。在调研河流所在地域现有河道整治尤其是城区段滨河公园建设风格、习惯材料及植物配置的基础上,确定设计河段具有主题特色的景观塑造。
一般河道因前期治理存在局部河段已建高堤防的渠化状况,河道内可能不具有进行生态景观建设的空间条件。根据高标准建设要求,对这些河段应提出恢复复式河道断面(雨源型河流基本断面规律)及其平面弯曲型态(适应河流自然水力条件规律)的基本设想和投入估算。在此基础条件下,再进行河道绿化景观设计,以作为符合建设单位要求的规划性成果。
该成果要明确提出原有堤防的拆除拓宽、堤外土地征迁,以及其他设施征迁的困难及目前按市场价的征迁赔偿估算,作为行政决策技术支持。
同时应提出如维持现状(一般情况下,受性价比和经济制约,合理的方案是维持现状)应进行的绿化设计。对此不作为生态景观打造河段,属维持现状、适当绿化的特殊河段。
河床深覆盖层且纵坡较大河段形成下切型河道,其特点为:U形河道断面,两岸较陡,满足防洪标准的堤防低或无堤防(称为无后坡堤防),随着河道的进一步下切,河岸易发生崩坍状况。
在水工人员提供纵坡设计(包括稳定纵坡分析及控制工程设计)、护岸工程设计,以及在考虑植物护岸糙率基础上进行的河道横断面设计的条件下,生态景观植物配置重点为以下几方面:
a.在合理稳定边坡的基础上,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植物护岸体系。岸坡绿化延伸到岸顶平面合理宽度,结合道路建设形成河道生态走廊。
b.本着尽量保留和培育原有树木及植被的原则,进行岸坡植物立地条件改造,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减少投资、增强河道建设初期效果,避免新筑护坡的雨蚀和冲刷。
c.两岸道路(含田间生产路)侧应以乔木为主,适当间伐影响通视条件的原有密生灌木丛,形成道路的通视条件,强化景观效果。
d.穿越居民社区点河段可考虑采用具有乔木种植条件的硬化护岸,以及有植物设置栏杆、步道等设施。
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是中小型河道整治中塑造河道生态景观的重要措施。必须基于河道所在地域植物品种调查、河流带分区功能与物性研究,以及其景观效果从视觉上的近、中、远距离和时间上的近、中、远期的模拟研究,结合设计及施工控制手段,提出合理可行的河道植物配置方案。总结和研究成功的河道整治工程经验,对河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以及实施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 吴阿娜,车越,等.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08(4):13-18.
2 薛彦东,杨培岭,王成志.现代生态河道整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6):70-75.
3 刘新聆.浅谈生态河道治理[J].广东园林,2010(2):38-39.
4 张文杰,屈培源,张文博.“近自然”滨水绿地景观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9):4018-4021.
5 姚中华,徐冬云,等.仿自然式植物群落种植设计初探[J].西南园艺,2006(2):18-20.
6 杨波泽.河道生态护岸工程发展与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