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昕,彭 青,蒋琪霞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门诊部伤口护理中心,江苏南京,210002)
氧疗是指通过提高吸入气中的氧浓度,改善局部组织伤口缺血缺氧状态的医疗措施,已广泛应用在诸多医学领域。慢性伤口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皮肤组织受伤,愈合时限延长大于8周的伤口[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Hens haw最先将氧疗应用于医学领域[2],经过300余年的发展,氧疗在慢性伤口中应用的理念及形式均有显著发展,现综述如下。
局部组织损伤后,受伤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受到一定的障碍,使伤处组织处于低灌流状态而缺血缺氧,损伤反应的修复受抑制,延缓愈合时间。氧疗能改善局部组织伤口的缺血缺氧,提高局部组织氧含量及氧的弥散距离,促进侧支循环重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肿胀,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杀死伤口部位的细菌,尤其是厌氧菌的生长繁殖,以利于局部组织的修复,达到抗炎、消肿、除臭的目的。经比较,使用了氧疗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3-4]。
新近对影响伤口愈合因素的研究表明,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包括年龄、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营养状况、周边血液循环状况、神经系统、药物的使用、免疫系统受损的状况、放射线治疗、是否有慢性潜在的因素或习惯等系统性因素,还与伤口的局部性因素有关,包括伤口及周边是否受到过大的摩擦力、剪切力和压力,伤口基部过度干燥,伤口基部及周边皮肤组织过度水肿,伤口基部与周围组织是否有微生物的感染,伤口基部血液循环情形,伤口基部有过度渗液等[3]。
慢性伤口的患者,其溃疡处的组织血氧含量约为4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在此低氧分压下,组织将产生缺氧状况,致使皮肤溃疡发生。组织缺氧若未改善,溃疡的病灶会更加严重,伤口更不易愈合,终至恶化。高压氧气经由人体肺部呼吸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可增加高浓度氧溶解于血浆中的量,以提升组织内的含氧量。其中高压氧可以提高组织间的氧气分压,增加血液循环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形,并促进纤维母细胞、胶原蛋白、肉芽组织及新血管的生成,可以控制局部感染,使坏死性及溃疡伤口快速愈合。国外大量文献报道,高压氧治疗能够提高慢性伤口的治愈率[5-9]。Grossman等统计了烧伤治疗中心收治的400例重度烧伤,其中的137名有高度死亡危险的分别以高压氧与普通疗法:98例进行高压氧治疗,结果死亡39例(40%),幸存者脱离危险平均23 d;而未经高压氧治疗者死亡率高达67%,幸存者平均38 d脱离危险[10]。Keisuke等人将高压氧结合生长因子治疗1例免疫系统患者合并下肢感染溃疡,创面4个月愈合[11]。
慢性伤口组织处于局部缺氧的状态,研究发现氧对于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围术期补充氧可以改善创面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缩短住院时间。矫正创面的缺氧状态还有助于各种生长因子发挥作用,促进慢性创面愈合。动物实验及临床报道显示创面局部给氧可以提高创面局部的氧分压,有利于加速创面愈合[12-14]。
国内文献研究表明局部给氧能够有效改善创面环境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减少创伤面感染机会[15]。在伤口愈合的炎性反应阶段,其特征是局部温度增加、发红、肿胀,局部氧疗可以清除死亡的细菌及细胞、血小板释放局部作用的生长因子、刺激组织再生、促进愈合的过程。局部氧疗不能使氧渗入深部组织,肖文晖等认为氧气吹入能改善局部组织伤口的缺血缺氧,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含量及氧的弥散距离,促进侧支循环重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肿胀,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杀死伤口部位的细菌,尤其是厌氧菌的生长繁殖,以利于局部组织的修复,达到抗炎、消肿、除臭的目的[15]。但是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受PH、红细胞中的二磷酸甘油酸(DPG)、体温、血红蛋白的影响,当血氧分压(PaO2)大于90 mmHg,曲线呈平台,血红蛋白几乎饱和状态。当PaO2处于低值时,曲线陡直向下,氧可以迅速释放至组织[2]。因此,局部吹氧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此种学说有待考证。
慢性伤口是指愈合时限延长,不能正常自愈,而需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伤口。随着伤口护理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更新,伤口不再是机体局部的病变,它与机体的全身状况和医护人员干预方式息息相关[16-19]。美国高压氧医学会公布的高压氧治疗适应证中其中有关伤口护理方面的有气性坏疽、肢体压碎伤、腔室症候群及其他急性外伤引起之缺血症、经长期治疗无法愈合的伤口、大量失血引起的贫血、坏死性软组织感染、顽固性骨髓炎、放射线治疗后引起的组织伤害、皮肤移植或皮瓣血液循环不良及烧烫伤[2]。在引入高压氧在伤口护理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后,根据临床需要加以改良,用于各类伤口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此为依据,将高压氧作为伤口护理中治疗的新理念。国内有关氧疗在伤口护理中的研究进展,可分为高压氧学说与局部氧疗学说两种[20]。乔坤等报道在38例中两组均接受外科常规伤口换药护理,高压氧组在外科换药的基础上进行30次高压氧治疗。两组中个别患者创面缺损只有通过外科植皮才能愈合。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率>50%所用时间高压氧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第30天创面愈合率>50%的病例数及比例高压氧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联合外科常规伤口护理方法使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国外文献报道结果一致[21]。由此说明,高压氧组不仅有促进慢性难愈性伤口愈合作用,还有提高常规伤口处理的疗效。
[1]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5.
[2]吴钟其.高压氧临床医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23.
[3]于博芮.最新伤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33.
[4]Gordillo G M,Sen C K.Revisiting the essential role of oxygen in wound healing[J].Am J Surg,2003,186:259.
[5]林忠豪,张 玲,练克俭,等.高压氧综合治疗肢体创伤疗效观察[J].中华理疗杂志,2006,6(23):143.
[6]宋素勤,张素兰,董淑兰.高压氧在肢体创伤术后辅助治疗疗效观察[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9,4(2):190.
[7]McDonagh M,Helfand M,Carson S.Russman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systematicreview of the evidence[J].Arch Phys M ed Rehabil Ju,2004,7:1198.
[8]T hackham J A,McElwain D L,Long R J.The use of hyperbaric oxygentherapy to treat chronic wounds:a review[J].Wound Repair Regen,2008,16(3):321.
[9]Artru F,Chacornac R,Deleuze R.Hyperbaric oxygenationfor severe head injuries: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controlled study[J].Eur Neurol Res,1976,14(4):310.
[10]Bennett M H,Trytko B,Jonker B.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for the adjunctiv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CochraneDatabase Syst Rev,2004,18(4):4609.
[11]Grossman,Silverman M E,Riggs R L,et al.Indication for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as a predictor of tympanostomy tube placement[J].Undersea Hyperb Med,2006,33(4):231.
[12]Keisuke Nakatsuka.Severe skin ulceration associated with Wegener′s granulomatosis: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hyperbaric oxygen and prostaglandin E1[J].Jap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nd Springer-Verlag Tokyo,2006,3:346.
[13]肖文慧.局部吹氧对难治性感染性伤口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20):244.
[14]彭丽丽.局部氧疗对胫腓骨干骨折后创面感染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09,2(2):29.
[15]聂开瑜,李鹏程,曾雪琴,等.局部氧疗促进下肢慢性创面愈合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2(19):153.
[16]屈景辉,廖琪梅,赵 飞,等.局部氧疗和红外照射结合的生物学作用与促进伤口快速愈合的机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8,6(29):8.
[17]周 昕,蒋琪霞,彭 青,等.湿性疗法在治疗深度冻伤合并感染伤口中的观察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5(16):1510.
[18]蒋琪霞,胡素琴,彭 青,等.治愈蚊虫咬伤诱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溃疡伤口的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8):851.
[19]祁 静,朱 莉,卢梅英,等.不同方法处理化疗药物外渗伤口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2):184.
[20]董红让,米 永,李 澜.高压氧配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高原军训中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02):230.
[21]乔 坤,龙 颖,易 治.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慢性伤口19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9,2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