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人文精神关怀 构建生命化学课堂

2012-04-14 02:29刘李治
化学教与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化学

刘李治

(海门市四甲中学 江苏 海门 22614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课程改革不仅在课程理念、内容和结构方面的变革,而且体现在课程文化的重构,应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根本性转变。因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要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要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当下的教育应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学科知识的教学充斥整个课堂,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解题应试的机器”,忽视了人的多种需要、整体人格的成长和生命价值关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找准切入点进行人文精神的融入,构建生命化课堂,理应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傅鹰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当前,由于对“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误读,课堂教学直指高考,片面追求升学率,完全忽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背道而驰。对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化学史不闻不问,有时仅成为公开课的“点缀”,或仅仅发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单一功能,甚至由于没有挖掘史料的真正的内涵,造成学生对化学误解,导致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价值观的剥离。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化学史,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以史为鉴、以史明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同时增强民族的责任感。例如:通过以学习侯德榜制碱原理等知识为契机,介绍他在艰苦条件下的不懈努力和拳拳爱国之心,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与探讨人生的价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激发他们献身科学的热情和爱国的高尚情操。

二、发挥化学学科特点,在挖掘课程资源中渗透人文精神

1.充分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资源的节约与防护意识

资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每个人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学会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例如,在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时首先让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了解金属腐蚀的现状和危害,激发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腐蚀原因的欲望,从而掌握金属腐蚀的本质和金属防护的方法。通过“分析现状——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在自我主动建构中很好地完成知识性教学目标,而且实现了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自觉节约资源和能源意识的情感目标。

2.充分利用专题讲座和和班级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20 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与此内容有关的录像与视频的播放,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环境污染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全球气候。例如我们请环卫公司科技人员来我校进行垃圾分类与处理的讲座,每年结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开展班级小报的评比等活动,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意大利思想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可见,教育的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譬如在必修1 进行“氨气的性质”教学时可以结合氨气的性质,讨论假如你正处在液氨泄漏的现场,你将如何去做? 请学生总结逃生的方法:除拨打110或119 报警救助外,还可以通过闭眼、戴眼罩、防毒面具(刺激性气味气体),低头弯腰、低处跑(比空气密度小),披棉被、穿棉衣(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热),捂湿毛巾喷水(极易溶于水),捂湿毛巾喷酸(氨水溶液显碱性)等方法自救。在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中通过“正确使用药物”的学习,正确认识到药物,同时引导学生拒绝毒品和如何防范“被吸毒”,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

4.充分挖掘化学学科中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层次上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相互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自然学科。化学学科自身就含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如物质和运动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等哲学思想和观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化合价升降等概念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继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化学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的单向接受过程,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不能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自然科学。应充分认识化学的学科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改变学习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规范意识、个人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要创设学生乐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情境,在问题的驱动下,提供适当的“支点”或“先行组织者”,让学生在获取探究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获得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使他们能在以后遇到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科技中的问题时,能有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能养成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五、强化STS 教育,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要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如在化学必修1 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时不仅仅是完成知识目标,更重要是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和教材中的彩图和科学视野栏目,通过放映录像、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实物或照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属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在健康、建筑、通信、光电技术和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产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认同,消除对化学的误解与疏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更要求我们将来在处理毒品、化学武器、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复杂社会问题时,能科学运用化学知识权衡利弊、理性思考、准确判断,做出恰当地选择和处理。

总之,科学是教育的基石,人文是教育的灵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辩证统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因此化学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显性课程,是师生生命展示、发展和超越的场所,是提升师生生命价值的平台。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具体、可操作的途径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润泽学生的生命。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化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