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小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富有见地的本体理论建设
——吴炫否定主义理论及其实验评析
阚小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吴炫先生旗帜鲜明而又执著坚定于一种具有本体意义的学术研究理论的倡导和运用,这就是“否定主义”。他以“性质不同而并立”作为学术研究的起点;在研究方式上,采用“局限分析”的方式;其宗旨追求,以形成“自己的理解”——具有创造性的成果的建设为旨归。这种否定主义理论的实验文本,成为当代中国学术领域里的一道醒目独特的景观。
吴炫;否定主义;本体;局限;原创
吴炫先生1960年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吴炫先生现为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炫先生主要从事文艺学和美学研究,在哲学、美学、文艺学和文艺批评学等领域,初步建立起了“否定学”理论体系。
吴炫先生认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把握当代现实的能力,或者不如说原来对现实的把握就有非独立性、非本体化的问题。源于对当代中国学术界特别是文艺学界这样一个突出症结的深刻思考,吴炫先生走上了他的独立性、本体化的探讨之路,即开始了对否定主义理论的自觉建树和文本实验的不懈追求。
吴炫先生的否定主义理论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从吴炫先生的主要论著中,可以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1989年的《批评的艺术》——1990年的《否定与徘徊》——1994年的《否定本体论》——1998年的《否定主义美学》,分别呈现了否定主义理论酝酿——生长——奠基——完成的每一个阶段的成果。而2001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思想批判》、《中国当代文学批判》、《中国当代文化批判》,则是其否定主义理论实验的三个文本。2004年的《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是其否定主义理论在教学课堂上的具体演练。到2007年的《穿越中国当代思想》和《穿越中国当代文学》以及2008年的《再问“人何以可能”——中西经典思想批判讲演录》等论著是吴炫先生否定主义理论继续具体文本实验并且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展的坚实印证。在对当代中国学术进行不断地现象盘点和理性思考中,吴炫先生的否定主义理论逐步充实和完善,“否定学”的框架也初步搭建起来。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吴炫先生的否定主义理论是一种具有本体意义的学术理论建设工程。吴炫先生的否定主义理论内容是丰富的,笔者仅对以下三个方面:“性质不同而并立”的研究起点,局限分析的研究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解的创造性宗旨的追求,这些构成其否定主义理论内涵的基本方面做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说,以期加强对吴炫先生否定主义理论的充分理解,从而也希望能为当代中国学术界能有更多富有见地的本体理论建设提供一份参考。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作为一种具有本体意义的学术理论建设,吴炫先生的否定主义理论是从对世界的“本体性否定”开始的。而所谓“本体性否定”即是“性质不同而并立”[1]6的意思。这里首先应该排除对“性质不同”可能产生的一些误解。因为对于“性质不同”,我们一般习以为常地会认为其指的是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的不同。比如冰心先生对此就有过文学性的描绘,她说:“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2]242冰心先生的意思应该是说世界有万事万物,世界由万事万物组成,其都有自身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但这却不是吴炫先生的“性质不同而并立”的意思。如果说冰心先生以上的言语侧重于相对于人的万物万事,那么以下的话语偏重于这个世界上的相对于万物万事的人,如“每一个体的任何独特的情感(个别)都通过不可重复的对象形象(特)()。”[3]487这里的“每一个体的任何独特的情感”,其意应该是指每一个人的情感都有自己的内容,都有独一无二的面貌。但这也不是吴炫先生的“性质不同而并立”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是说,吴炫先生的“性质不同”,既不是指万事万物之不同,也不是指个体情感的差异,而是指世界观之不同。“性质不同而并立”,其意指的是基于独特理解而形成的世界观,它们“性质不同而并立”。
对于“性质不同而并立”这一理念,吴炫先生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解说,而且以此作为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吴炫先生从学术的角度明确提出“性质不同而并立”这一理念,并且从此坚定不移地这么来思考存在并且如此阐释存在。吴炫先生一方面明确“性质不同”,但其意不只在“性质不同”,其意还在“关系”;另一方面,明确指出这种关系不是其他,而是“并立的”。认定“并立的”关系,如此就凸现了世界观自身。如果说万事万物之不同或个体情感的差异,因着眼于具体属于形而下的层面,那么立足于世界观之不同,并着力于世界观自身的彰显以及不同世界观“并立”关系的确定,就使吴炫先生的学术研究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具有了哲学追求的意味。
如此来看人类史上不同的创造以及人类与自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解说就有了新的内涵或是浮现了先前可能被遮蔽了的一些内容。对人类史上不同的创造,吴炫先生认为:“只要是基于一种独特的理解产生的制度、作品、思想上的创造,价值就并立。”[4]5他举例说,古希腊和中世纪是两种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对世界的理解,虽然每一种文明内部都有其正效应和负效应,但文明本身不存在低等文明和高等文明之分,东西方文化也不存在低等文化和高等文化之分。这是与以社会学或是政治学观点来看同样现象却截然不同的结论。由“不同而并立”来观照人类世界和自然界,也是两个不同的、平等的世界,而这是和人类中心的意识格格不入的内容。由“不同而并立”来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不是高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不是低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是性质上不同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1]6如此解说,就和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艺术原理,比如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等内容有相互抵牾矛盾之处,而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认识的前提有差别。
由“性质不同而并立”出发 ,吴炫先生进而划分了人生活的世界以及努力的方向。他的“本体性否定”把世界划分为“生存性世界”和“存在性世界”这两个性质不同的世界。[1]1吴炫先生认为:“生存性世界”呈现普遍性、多样统一性、快乐性和空虚性,因而不可能使人有真正的心灵依托感。因此,人总是要找寻建设那个让自己心安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存在性世界”——这是一个通过“本体性否定”建立起来的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贯注的世界。人的世界因为有这样两个世界的“不同并立”而完整,因此又是缺一不可的。
那么,这个令人心安的“存在性世界”怎样建设呢?仍然是由“本体性否定”的“性质不同而并立”出发,吴炫先生指出:“批判与创造”的统一,即“批判既有观念创造自己观念的统一”,[1]249是基本的原则和方向,或者可以说,“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是“本体性否定”的根本要义。从批判切入,认识局限,但不是因局限而否定“本体”。“本体否定论”不是将“本体”否定了,而是对“否定”做本体建设。[4]2-1吴炫先生说:比如说人对自然的否定,说中世纪对古希腊的否定,只不过是说在否定中诞生了一种新的结果而已(人的诞生,另一种文明的诞生)。否定的“结果”不是对否定的“对象”的征服、取消,而是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同样有价值的世界。吴炫先生认为:以此观照我们的现实,所谓中国当代文化的转型,不是建构一个优越于古代文化的高级文化或新文化,而是建构一个“不同”于古代文明的文明。[4]5
“性质不同而并立”,这是吴炫先生的否定主义理论的基石。从此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出发,学术研究展开的方式,吴炫先生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这就是:局限研究。
“局限研究”让我们想起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怀疑原有知识,否定原有的,探索新的。其实笛卡尔就是从怀疑开始他的思考的。而胡塞尔也是在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中阐明他的学术观点的。还有“终止判断”、“加括号”……等等言说。但不同于西方这些学者们的观点,吴炫先生有自己的界定。吴炫先生认为:思想只能面对既定的思想开始。他将这种“面对”解释为“局限研究”,并作为面对既定思想的方法。这种方法大致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是任何一种存在(文化、文明、体制、思想)都有局限性的,并因为这种局限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存在。二是只有此事物的局限同时也是他事物局限的时候,这个“局限”才是对我们有意义的“局限”。三是发现中西方现有理论的共同局限,其用以发现的价值坐标只能是当下的现实,以及由现实提出来的问题。[4]8从以上内容来看,局限分析的独特性是鲜明的:首先,认为某一事物局部有局限,或某一事物有局限,实质上所有存在都会有自身的局限,这是一种广角镜头下才有的视角。其次,从事物存在的缘由来看,存在因局限才有价值,这应该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理念。再次,有意义的局限是不只是此事物的局限,同时也是他事物的局限,这是在全局视角下才会拥有的一种收获。最后,发现局限的依据何在?只能是当下的现实,以及由现实提出来的问题。总的来说,局限分析的研究方式,既有哲理的高度,全局的视角,也使思考立足于现实,最后结果也落在了实处。这是难得的一种努力:有现实意义,又不失理性的智慧。
那么,通过局限分析要达到什么目的?由于“批判既有观念创造自己观念的统一”是“本体性否定”的基本内涵,因而通过局限分析,也即批判的结果导向创造。这就是说,通过局限分析展开批判,进而建构,局限分析只是批判的方式,而建构是通过局限分析进行批判的目标。
“本体性否定”将“批判与创造”统一起来,并将“创造”进行了“自己的理解”之规定,这就使“本体性否定”有了区别于“正、反、合”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1]5吴炫先生说:《否定主义美学》一书中所提出的W方法和审美批评方法,还只是他具体的方法论的一个初步设计,但总体的方法论的特征已经显示出来了。第一,“本体性否定”将文明的转型看作是“批判——建构”成的,而不是“化合”、“融汇”、认识性的“否定之否定”就能完成的。这样,所有的自然性变异的方法便被排除在外了。这样,“本体性否定”方法就通过“不是什么”显示出特定的方法意义。第二,作为同样是一种人为性的方法,“批判与创造”的统一也不同于“批判与继承”。原因即在于:“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是整体的、结构的、性质的批判,而“批判与继承”却是在“精华与糟粕”两分法的前提下的一种非整体性的、材料的批判,这就将一种完整的文明、思想、体制、作品搞破碎了——所谓“文明的碎片”,直接与“批判与继承”的分裂性思维相关。“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所说的“批判”,已不具备“打倒、克服、取消”之意,而是以当下现实问题为坐标,发现否定对象的局限为目的。所以“发现局限”是指发现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共同局限”,而不是中西方相互比较所显现的局限。第三,“W方法”和“审美批评方法”,可视为是对“批判与创造”统一的方法论的初步设计。“W方法”是以现有理论解答不了的问题为问题,并以产生解答这个问题的新的理论为终极。[1]6在《否定主义美学》一书对此有较为详尽的阐述。至于“审美批评方法”,则是一种以“个体的未诞生性”作为悬置性尺度的批评方法。这种方法在文学、艺术、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进行。
吴炫先生致力于否定主义理论的倡导,同时也倾注心力在这种理论的具体而广泛的运用。以“不同而并立”这样一种哲学理念为出发点,吴炫先生运用局限分析的方式,在他的否定学实验文本中,将否定主义原理给予具体而充分的体现,充分显示其本体否定论理论价值的广泛性和运用的有效性。吴炫先生在《中国当代思想批判》对若干重要思想命题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梳理,这表现在:告别了“打倒、取消、轻视”的传统批判观念,反思了历史进步论的扬弃否定模式,突破了20世纪中国学者依据西学反传统的格局。而宗旨在于“穿越终极关怀”。[4]在《中国当代文学批判》中,吴炫先生追问: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匮乏的症结是什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内虚性是什么?中国当代文论文学性思维的盲点是什么?通过局限分析,以“文学性即穿越性”的思维建立了一种新的批评模式。而宗旨在于“穿越个性写作”。[1]在《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中,对中国当代文化现象中的若干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反省和建设:指出了黑格尔、阿多诺、海德格尔哲学的诸种局限,发现了“穿越现实”是被遮蔽的中国式人文理念,倡导知识分子的责任主要不在于“捍卫知识”,而在于“生产知识”。其宗旨在于“穿越依附思维”。[5]《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让我们感受吴炫先生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急切而热烈讨论和全心全意的倡导,体会在治学观念、思维方式到价值尺度上对否定主义理论的驾轻就熟的融会贯通。而《穿越中国当代思想》和《穿越中国当代文学》,更是以局限分析入手,对中国当代思想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次检点,但突显了“穿越”的理念,是其否定主义理论大厦不断建设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当然,虽然对否定主义理论已有多方位的讨论和各种角度的充分运用,吴炫先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需做更多的努力,为了建构“否定学”理论体系,面对当下的中国学术与创作的现实,也许永远要孜孜不倦地行走在探讨摸索的路上。吴炫先生说“本体性否定”的具体方法,在艺术批评方面,应该是一个还在建立的过程,但目前可以初步定位在“双重否定”上,即看一部作品在“双重否定”上完成得如何。其分别体现为“对政治的穿越”和“对文明的穿越”。[1]11以此可以看出吴炫先生对本体否定论的信念。当然,吴炫先生以自己的文本批判作出了具体有力的回答,但对当下现状还是忧心不已。他说:中国艺术家、作家现在什么也不缺,有才气、有才华的人很多,但因为缺少这“双重否定”,致使不少人均处在“未完成自己”的状况。同时,虽然吴炫先生是在否定中诞生自己的存在操作方法问题的,在否定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个“否定方法”的问题。但也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在他的论说中,否定方法主要还是一种理论思维方法,还没能成为类似佛学“顿悟”那样的人人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因此相对于其他内容可能就薄弱一些。[4]8
通过“局限分析”要达到什么目的?形成“自己的理解”——一种具有创造性实质的或是说具有原创品格的成果问世,这是吴炫先生否定主义理论倡导及其实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其实,古往今来能在学术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哪个不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司马迁治史就说过: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6]111“成一家之言”在吴炫先生这里叫做“自己的理解”,其实质上就是创造性的追求。
在吴炫先生看来,“自己的理解”是否定的结果,而否定的结果是一种“个体化的存在”。那么这样一种“个体化的存在”,其新意在哪里?与传统的个体观念、个性观念有什么区别?其可能性如何?吴炫先生在比较中表明自己的看法:传统的个体、个性观念有多种特点,最突出的可能还是个人意志与权力上的个体,这基本上是指西方文艺复兴以降的个人主义观念。当代理性的建立,除了法律的普遍有效性外,理性只能也同样是个体化的。即每个人必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有一个经过他自己体验和思考过的价值支点。这个支点和他全部生存行为构成否定张力,并形成两个不同的世界,造成个体内在生命的结构化,才可以摆脱当代人无聊和茫然的感受。[4]10这个价值支点每个人应该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具有理解的特点、创造性的特点,使他的价值支点因为不可重复性而被社会尊重,并由此转化为社会效益。[4]11而“否定”本体化后,“肯定”该作何解?在人的生活中,“肯定”占有怎样的位置?吴炫先生认为:否定中不包含肯定,否定和肯定也不是冲突的,而是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世界并存。但人的价值本体应该安放在“否定”这个人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4]12
正因为对创造性的追求,他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局限——哲学的贫困。这种追求,让他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说话,表明他的价值立场:他是依据他的哲学理念来批判——建构这个世界的。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哲学高度,使他的几个否定主义文本实验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彰显学术研究境界层次的提升。
如果说在他的几个否定学文本中具体而又充分地实验并体现出了他的这种“自己的理解”,《否定主义美学》就是在学理层面陈述并论证了他的“自己的理解”。在《否定主义美学·初版导言》中,他特别强调:“我想说的是,对‘否定主义’这个概念好奇的读者,可能开始需要用以下的观念来读这本书:如果批判不能导向创造,那么这种批判只是伪否定或传统否定,而与“否定主义”(即“本体性否定”)的否定观无缘;反之,如果创造不诉诸于否定主义所说的特有的批判及其方法,那么这种创造不仅将是凭空的、只能诉诸于灵感的,而且也不能保证创造的结果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从而具有立身之本的意义。”[7]5这实质上就是因为理解吴炫先生的文意,首先在于要与他的哲学理念一致,其次才是对具体细节的把握。他也表明自己对这种形成“自己的理解”的一贯追求的执著,“应该说,从1994年我出版的《否定本体论》开始,这种在理论上试图使哲学史上的否定观念获得当代性的发展,进而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当代性批判理论,在实践中又有助于中国古代文明获得真正的、实质性的现代转型,并使当代人获得不同于传统的心灵依托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并且直到今天才开始逐渐明朗起来。《否定主义美学》的出版,可能就是这种明朗的标志之一。”[7]5-6
这种“自己的理解”在《否定主义美学》中,以三点区别构成《否定主义美学》最为核心的学理要点。吴炫先生自信地表明并给予切实的论证:“否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人自己提出的一种个人化理论,其一,与中西方既定的“否定”观念形成区别。其二,对中西方模糊的、神秘的、笼而统之的“创造”概念具有拓展作用。其三,思维方法,与中西方“批判”与“创造”相分离的思维方法相区别。
这种“自己的理解”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中,这就使“艺术对现实的本体性否定”具有以下几层意思:艺术的本质和质量不能用任何现实性内容去衡量。同时,艺术在性质上不同于现实生活,但她的全部材料都源于现实。由于一切既定的艺术也组成了一个现实世界,所以艺术否定还包含对他艺术的否定,这是最为关键的否定。这要求一个艺术家必须离开由既定的艺术所传达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式,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自己的对世界的独特理解。[1]6
最后,如果说一下对学术研究的期待,那么在吴炫先生的研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我们运用吴炫先生的局限研究方式来思考吴炫先生的学术成果时,吴炫先生的学术成果只是一家之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不会没有局限。当我们把吴炫先生的《中国当代思想批判》、《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和《中国当代文化批判》列在一起放在世界学术研究成果中来考察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康德的三大批判。但可以说,吴炫先生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具有原创的品格。也就是说,吴炫先生通过自己的学术努力,想确立一种学术研究的观念,或是说倡导一种学术研究的思路,是衷心地希望学术研究健康良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学术园地,多一些如此富有见地的本体论研究的学术努力,那么充满生机的学术春天就不是一种美丽的奢望。
[1]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冰心.冰心小说散文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3]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5]吴炫.中国当代文化批判[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司马迁.报任少卿书[M]//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吴炫.否定主义美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An Analysis of Wu Xuan’s Negationism Theory and Its Experiment
KAN Xiao-q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010022,Chin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a,Mr.Wu has made a clear-cut and firm persistence in the advocacy and the use of an academic research theory with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which is known as“negationism”.With“the juxtaposition of texts of different natures”as a starting point in his academic research,he has adopted a“limit analysis”approach in his research.In terms of his objective in academic research,he is in pursuit of“selfunderstanding”—the acquisition of creative achievements.This experimental text of the negationism theory has constituted a unique and distinctive sight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Wu Xuan;negationism;ontology;limitations;novelty
IO-02
A
1674-5310(2012)-03-0013-05
全国社科规划办项目“中国新时期文论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7BZW006。
2011-11-20
阚小琴(1963-),女,天津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文学批评。
(责任编辑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