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特性各异。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对猪种的要求不尽相同,在长期的差异化选育下,地方猪种的特征、特性不尽相同。但与外种猪相比,我国地方猪种普遍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繁殖力强;二是肉质鲜美;三是适应性强;四是具有特异性状。
一、我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
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在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人民也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形成了与这些地方猪遗传资源相适应的饲养管理模式。
1.国家对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一是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猪种资源调查。“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地方猪是此次调查的重点。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地方猪种分布、数量和保护利用的最新状况,掌握了大量地方猪种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对今后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指导作用。
二是编制了地方猪种的保种方案。按照“分级管理、重点保护”的原则,农业部将34个地方猪品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制订了有针对性的保种方案。根据每个品种的特点,设定了保种目标,规定了保种有效群体的数量要求,明确了保护技术路线和方法,进一步规范了保种工作。各省(区、市)也公布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制订了保种方案,目前约有一半以上的地方猪种列入国家或省级保护名录。
三是初步建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为加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工作,农业部相继启动实施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1998年以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地方种猪保种场和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安徽、重庆、福建等10多个省(区、市)安排专项经费,有力推动了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十一五”期间,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划定了37个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种场39个、保护区5个,初步形成了以原产地活体保种为主、基因库遗传物质保存为辅的地方猪种保护体系,抢救了五指山猪等濒危品种,保存了梅山猪、二花脸猪、民猪等大量珍贵的地方猪种。
四是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初见成效。以地方猪为主要育种素材,成功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配套系)。1998年以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共审定通过了苏太猪等新品种、配套系18个。这些新品种(配套系)在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和猪肉产品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苏太猪已成为目前一些地方生猪生产的主要母系品种。在市场的拉动下,一些地方开展了地方品种的纯种繁育和优质猪肉生产,培育了多个品牌,形成了区域性的消费市场。目前,开发利用较好的地方品种有江苏的淮猪,湖南的宁乡猪,云南的滇南小耳猪,山东的莱芜猪等。
五是加强了行业服务和技术指导。2007年,农业部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下设猪等6个畜种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负责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承担地方猪种等畜禽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论证等工作。安徽、辽宁等省份成立了专门从事地方猪种等畜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管理科研机构。成立了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成员单位达101家,组织科研院校、技术推广、企事业等单位,开展了联合保种、协作育种工作,促进了地方猪种的开发利用。
2.人们消费意识与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地方猪资源需求增加。猪肉产品在人们日常膳食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猪肉产品的品质与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过去二三十年人民关注肉的瘦肉率高低是正常现象,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意识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社会高端消费人群越来越多,有没有猪肉吃以及有没有瘦肉吃的问题,已经远远不是这类人群所关注的问题,他们所关注的是有没有优质安全的好肉吃。鉴于地方猪种遗传资源普遍适应性较强,更宜于采用生态健康型养殖模式;而且其肌纤维较细、肌内脂含量较高,因此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以及基于地方猪遗传资源培育而成的培育猪遗传资源,作为优质肉生产的猪源是较为理想的模式。尤其是片面追求瘦肉率、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率的生产模式,导致生猪生产中安全事故不断的现象,又反过来提醒人们更加理性地对待市场猪肉安全与质量问题。
二、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积累了一系列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模式
国内各地围绕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工作。这里分别以培育猪遗传资源和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为例予以介绍。
1.苏太模式。苏太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开发优质肉专卖市场的企业之一。由于其一方面有二花脸、梅山猪、枫泾猪等地方猪遗传资源,另一方面有苏太猪这一培育猪遗传资源,同时还有基于这些猪遗传资源与外种猪之间的二元、三元杂交猪。早在21世纪初,该企业即将猪肉分成普通肉、优质肉、精品肉、极品肉等不同层次进行不同价位的专卖销售。其中,以外种猪或地方猪资源比例低于12.5%的杂交猪作为普通猪肉;以地方猪资源所占比例为12.5%以上、50%以下的商品猪肉为优质猪肉;以地方猪资源所占比例为50%以上、75%以下的为精品猪肉;以地方猪肉所占比重为75%以上的为极品猪肉。在苏州建立专卖店40余家,产品供不应求。
2.二花脸模式。二花脸模式是结合国内经济、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调动当地人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各方面积极性,对国内地方猪遗传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有力探索。
为保护和开发二花脸猪遗传资源质资源,2005年由原武进区焦溪镇兽医站牵头成立常州焦溪二花脸猪专业合作社,吸收26户饲养二花脸母猪的大户参加,聘请南京农业大学资深教授为技术顾问,以南京农业大学和武进区畜牧兽医站为技术依托单位,在全国首创的以合作社发展种源产业的模式,积极探索了地方良种保种新体制。该合作社在发展大量社员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建设了1个公猪基地和7个母猪基地,每个母猪基地存栏30~50头母猪作为核心群,其中一基地已经拥有母猪100多头。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吸纳当地人民丰富的保种经验,调动他们的保种积极性。一批相对大型的种质资源基地的建设,发挥了其资金和技术优势,确保既分散又相对集中,形成二花脸核心群养殖区,便于技术指导、防疫和环保;建立产供销信息库,及时发布网络信息;在产品开发方面,成功开发了焦溪扣肉、舜溪红烧肉。
200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0年还建立二花脸猪品种资源保护区,包括郑陆镇和横山桥镇2个镇的44个行政村,面积147.03平方公里,大大提升了二花脸猪遗传资源的竞争力。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纯种猪数量不断增加,血统数量不断丰富,保种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于2010年成为国家级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区,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3.两广小花猪(陆川猪)模式。1999年陆川县良种猪场两广小花猪(陆川猪)核心群能繁母猪存栏已减少到不足60头。2000年后其保种工作力度才得到得到恢复和加强,采取保种场与保种区相结合的保种办法,对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制订“陆川猪保种区管理办法”和“陆川猪保种选育的要求”,完成《陆川猪保种规划》的制订和《陆川猪地方标准》修订。2007年,陆川猪保种承包给广西神龙王集团,争取到保种基础设施建设国债项目资金100万元,加自筹资金共投入126万元,对猪舍和防疫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同年广西神龙王在良田镇莲塘村租地300亩建设陆川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2008年陆川保种核心群有血统6个,母猪增加到230头,养殖园区扩繁群母猪1500头,五大保种区生产群母猪保持在2.5万头左右,猪精供应站14个,使核心群—扩繁群—生产群—供精站“三群一站”繁育体系建设得到逐步完善。2010年陆川猪县内纯种陆川猪能繁母猪6.97万头,肉猪出栏45.9万头,销售中小猪55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2.3%、17.36%和15.49%,原生态养殖的陆川猪活猪销售价格提高到30元/千克。
陆川猪产品深加工基地主要有广西神龙王农牧食品集团陆川猪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该公司饲养陆川母猪3500头,年出栏陆川猪7万头,年屠宰加工能力30万头;广西银农牧业有限公司元安元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年屠宰加工能力100万头;在建的广西桂安牧业陆川猪产品深加工企业,计划投资5000万元,将建设冷鲜、酱卤、腌腊、罐头四大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目前生产可供应的产品有冷鲜、腊制、酱卤、罐头、休闲食品、特色风味菜、肉干、肉脯等八个系列共60多个品种,2010年销售陆川猪深加工产品1300多吨;2011年生产、销售持续增长。陆川猪深加工产品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中国优质产品、广西产品品牌;经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陆川猪品牌价值为18.61亿元。加工企业达设计加工能力满负荷生产时,预计产值达30多亿元。
4.莱芜猪模式。1973年、1978年建立2个保种场,现保种场存栏莱芜猪保种核心群400头;完成了9个世代的本品种选育,遗传性能更加明显稳定。生产繁育群扩大到10000头。
国内权威专家委员会鉴定:“莱芜猪的保种选育与遗传资源创新利用”是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莱芜猪作为“功勋种质”成功培育出多个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质肉猪新品种及配套系,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以莱芜猪为基础,成功培育出1个专门化母本新品种—鲁莱黑猪(2006年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2个专门化母系—莱芜猪合成I系和莱芜猪合成II系(2000年通过省级鉴定);2个优质肉猪配套系—欧得莱猪配套系(2005年通过省级鉴定)和鲁农I号猪配套系(2007年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为探索高档特色品牌猪肉的生产开发,组织成立“产业开发中心”,注册“莱芜黑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莱黑牌”猪肉产品商标。研究制定出一整套饲养管理、屠宰、分割、加工、包装及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程,经过科学调配,开发出冷鲜肉、烤肉、香肠等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肉制品,通过推介,市场效应良好。
2008年,为加快推动莱芜猪产业化开发,做大特色品牌肉猪产业,将莱芜猪、鲁莱黑猪动物及相关产品的名称、商标(莱黑牌)使用权,繁育、饲养、加工控制技术等,转让给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几年来,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已投资1亿多元建设开发体系,已完成了繁育生产体系建设。年出栏、屠宰、加工2万头特色品牌肉猪,屠宰、加工、物流、市场体系也已初具规模,品牌与市场基础逐步形成。
当然国内地方猪及培育猪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莆田黑猪、蓝塘猪、圩猪、北京黑猪等都各具特色,市场运作良好。这里不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