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室外学习场所环境设计研究

2012-04-13 21:07:53孙刘涛敬小波
四川建筑 2012年1期
关键词:场所教室景观

孙刘涛,荀 平,敬小波

(1.后勤工程学院研究生五队,重庆401311;2.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工程系,重庆401311;3.成都军区联勤部基建营层部老干部住房建设管理处,四川成都6100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学习压力逐渐加重,许多学生选择到校园室外场所进行学习。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并没有考虑室外学习场所,学生多是自己到校园中适应、寻找与发掘一些较适合于学习的场所,在其中学习与交流,而这种自定场所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给学生到室外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与环境,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必要在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时对室外学习场所的环境进行设计。

通过对重庆市几所高校调查得知,学生学习并非全部在教室内,许多学生都有到室外场所进行学习与背书的习惯,他们希望校园能有专门的室外学习场所,以方便他们到室外学习与背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多数的学习过程是属于理解与记忆,更加对室外学习场所比较渴望。

1 高校室外学习场所的环境心理学分析

20世纪50~60年代,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心理学科与环境学科交叉形成了新学科——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在建筑领域的研究主要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探讨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积极健康的活动环境的规律与方法。作为高校校园室外学习场所的使用者,大学生感受和需求是对其设计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与需求,对其心理有充分考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建设出优美舒适而利于学习的室外学习场所。因此在设计高校室外学习场所时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环境-心理关系。

1.1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属于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张把环境-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强调其交互关系,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取向,理论与研究内容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具有多学科性,以现场研究为主。环境-行为关系理论认为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在于环境通过影响人的知觉而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因此,在进行高校室外学习场所设计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感觉”、“体验”,对学习场所进行先验性的心理研究并加以分析与总结,使设计作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2 人对环境的需要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由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组成。主要是: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这些需要在后一层次需要得以实现以前,前一层次需要要达到一定程度的实现,而且这些需要实现得越多,人在环境中的心理越活跃,越有利于其行为的进行。而人对环境的需要主要有:个人空间需要,领域性需要,私密性需要,走向自然需要,交往需要,在公共场合中人的领域性行为有四点作用,即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认同、管辖范围,人对场所通过防卫与个性化(标定行为)对领域进行控制。因此在进行校园室外学习场所设计与建设时,要注意满足大学生的物理环境需要、安全心理等需要,如舒适、安全、走向自然、归属感、私密性等生理心理需要,在建设高校室外学习场所时要注意考虑学生该场所学习时如何自我标定空间的个人属性与私密性。

1.3 环境刺激唤醒水平要适度

环境心理学认为适当强度的环境刺激能促进人的心理活动,而如果环境刺激强度过大或者是过小会使人的心理活动为外界干扰,失去正常的活动模式。由此,在高校室外学习场所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身处其中时,环境对他的刺激要适度,应结合室外学习场所选址布局、空间组织、尺度现状等设计,使其对学生的刺激整体处于一个适当的强度,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2 学生对室外学习场所的现状与环境需求调查

笔者在对学生关于室外学习场所的现状与环境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结果进行归纳比较、研究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2.1 场所设施要齐全

在谈到室外学习场所时,学生首先认为目前室外学习往往是在校园里寻找相对适合于学习的场所:水池边的小亭或石凳,教学楼低层的走廊,校园广场的一角等。这就存在许多问题:天气不好时许多场所无法学习;多数场所学习时缺乏桌椅等,如广场,走廊等处;容易受到行人的干扰,如走廊等处。此类问题使学生对室外学习场所有“鸡肋”的感觉,用之不便,弃之可惜。因此学生希望室外学习场所能有齐全的设施,使其具有全天候的实用性。

2.2 场所环境要优美

在谈到校园学习场所的环境景观需求时,多数学生希望室外学习场所环境要优美,具有“现代韵味的古典园林感觉”;学生希望学习场所既能接近自然,绿树红花,鸟语花香,又能有一些人文景观小品等。同时多数学生希望环境造型与设计要新鲜活泼,具有活力与生机,但是不喜欢过分标新立异与新奇古怪的事物,希望要能实现时代感与历史感,体现高校的教育特性。

2.3 场所的环境形式

在有关室外学习场所形式的调查中,多数学生希望是花园,或者是绿地,选择景观广场的人数比较少。学生认为花园植物多种多样,色彩鲜艳,形式丰富;一些学生认为开放的草坪可以走进,更能接近大自然,所以希望是开放的草坪形式。因此,在高校室外学习场所环境形式的设计,以花园为主,以草坪为辅。由于草坪的维护难度较大,可以设计为半开放形式,让师生只能进入某些特定的区域。

2.4 场所具有文化性与趣味性

在关于学习场所文化内涵的调查中,学生认为“场所要反映学校的人文历史、地域特点、学科性质”,“要有动听、有意义的名称”,认为室外学习场所的环境景观需要有人文内涵。室外学习场所是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场所,不仅要外观好看,还要有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许多学生希望学习场所的环境景观易于变化,能经常随校园的流行文化进行景观主题的调整,而且要有趣味性与时尚性,使其适应学生审美的需求与喜好。

2.5 场所的其他方面

在关于学习场所内活动行为类型的调查中,33.2%的学生认为是朗读书本;25.9%的学生认为是静坐思考;27.6%的学生认为是学习讨论与交流;13.3%的学生认为是边复习边背诵,而且学生在室外学习行为的类型也因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下文有专述)。在有关专业知识讨论场所的设计上,学生希望在院系专业教室附近设置专业知识讨论场所,要能使各年级、相关专业的学生与老师都便于参加,要尽量离院系办公区域远些,希望环境在满足功能设施的基础上,充分接近大自然,营造优美怡人的花园氛围。

3 室外学习场所环境的环境设计思考

3.1 室外学习场所的设计主题与选址

由调查得知,学生在室外学习行为的类型因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学生在公共教学楼附近主要是朗读与记忆英语、政治等人文社科知识,在专业教室附近多是进行专业性知识的讨论与交流,而在公共绿地环境中则是进行静坐思考与复习功课。因此高校室外学习场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公共教学楼附近的晨读背书场所,二是专业教室附近的讨论交流场所,三是公共绿地中的学习、思考、交流场所。

在调查中得知学生在教学楼附近晨读背书的人较多,所以需要场所面积较大,其设计主题可以定为“室外大教室”。而学生在专业教室附近的室外场所多为讨论与交流专业性知识,所以需要场所面积适中,要有齐全的设施,如采光照明、桌椅、展示板等,其设计主题可以定为“专业聚会小广场”。学生在公共绿地景观中的学习则是分散的静坐思考,或者是小范围如两三人间的交流与讨论等,所以需要场所面积小而分散,但是学生对环境的景观性要求较高,其设计主题可以定为“花园闲座”。

公共教学楼附近晨读背书场所的位置应选在远离教学楼主出入口,远离教室且与教室有隔声构筑物的位置,同时要靠近景观与绿化场地。专业教室附近讨论交流场所应靠近专业教室而远离院系行政办公区域,要靠近学生平时休息与活动的场所,同时也要尽量靠近景观与绿化场地。公共绿地中的学习场所宜散开布置,面积宜小而环境要优美,尽量在校园景观轴线附近设置。

以上室外学习场所要避开人员流动较大的校园路线,如教学楼到宿舍与服务中心、宿舍到服务中心等校园中学生主要活动的流线,同时室外学习场所的设计要尽量减少场所附近道路对其的干扰与影响,也要减少室外学习场所对教室、自习室等影响与干扰。

3.2 室外学习场所的学习行为与心理需求

在公共教学楼附近的学习场所中,学生多是朗读与背诵人文社科知识,学习方式多是有声学习与记忆,因此,该学习场所的环境一方面减少有声朗读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减少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刺激,使其能集中注意力到学习中。这就要求该场所不仅要有舒适的物理环境,而且要与教室有一定距离并有隔声设置,而该场所环境适宜选用一种常见而简单的自然元素与环境设施,形成朗读与背诵的大背景,适应学生的从众心理。

在专业教室附近的学习场所中,学生多是专业知识的交流与讨论。因此,该学习场所环境需要为同专业学生的交流与讨论提供齐全的设施,为解放思想与开阔视野营造一种活跃氛围,同时要注意该场所能吸引学生与专业教师的参与,要减轻学生对行政办公人员的谨慎心理。这就要求该场所适宜设计成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环境,选用新鲜而有变化的环境元素与景观造型,选用简易而能经常更换的环境景观,如学生自制的专业模型、当前科技前沿知识模型等,尽量体现专业特色。

在公共绿地中的学习场所,多是三两个学生较长时间的背诵、静坐与思考,边思考边欣赏优美的自然环境。因此,该学习场所环境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要有舒适的心理环境感受。这就要求该学习场所能满足学生对环境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具有园林感的环境氛围,如绿树红花、流水鸟鸣等。同时该场所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动”有“静”,要使各个分散的学习场所之间分割有度,能减少声音与视线的干扰。

3.3 室外学习场所的尺度布局、设施、分割界面等设计

室外学习场所要考虑其空间尺度与学生的心理空间属性。在公共教学楼附近的学习场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且以朗读背诵为主,其个人尺度以人间距3~5 m为好,且整体空间尺度以50人以上为好,最大限度宜以不影响教学楼教室学习为好。各个学生空间可以阵列布置,同时可兼作宣传走廊或者是公共展示平台;在专业教室附近的学习场所,学生人员适中(为30~50人)且以交流与讨论为主,因此其个人尺度可以参考公共聚会场所设计,其整体尺度以小型聚会场所为宜,其空间适宜布置成扇形;在公共绿地中的学习场所,分散开的各个学习场地人员少而多以静坐思考为主,因此其各个场地间距以8~10 m为宜,可采取串联式布局,沿景观视线分布,使每个小场地都有好的景观。室外学习场所既有学习的功能需求,又有欣赏的美学需求,一方面要求设施齐全,营造舒适的物理环境,减少日晒与风吹,有座椅等,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景观视线,空间以半开放为宜,围合界面宜于选用绿篱、景观墙、灌木丛等,要进行景观化处理(探讨校园建筑环境空间互动性设计)。

3.4 室外学习场所的文化性

室外学习场所是“花园教室”,其环境设计要具有文化性,与高校的人文建设一致,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因此可将书法、诗词、碑刻等园林元素,结合信息时代、学科前沿知识、校园文化等设计元素应用到环境中,在景墙中镶嵌题词石壁,在景观标志牌上镌刻诗词,树立古今文化大师塑像,将当前学生的作业模型在学习场所展示等等,提高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暗示作用。同时要注意到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追求新奇的心理,环境元素与造型要具有趣味性,在适度环境刺激的要求下考虑选用新鲜的设计元素,活泼而有趣味性的形式与组合。

4 总结

高校校园室外学习场所是学生的“露天教室”,在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时要设计学生室外学习场所,结合环境心理学观点对其环境进行设计与分析,把使用主体——学生的感受作为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将环境心理学的环境-行为二者是交互关系,人对环境的各种需要,以及环境对人的不同刺激等理论,结合学生的审美、意愿、体验的感觉,作为进行高校室外学习场所环境设计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在室外学习场所的主题、选址、布局设计时,分析学生的行为特点、心理需求,结合学生的意愿与感觉研究与设计室外学习场所的环境。

[1]陆伟.我国环境——行为研究的发展及其动态[J].建筑学报,2007(2):6-7

[2]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等.景观设计中教育功能的类型及体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99-103

[4]吴晓华.基于教育功能分类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设计探讨[J].规划设计,2010(5):60-71

[5]梁锐,张群,刘加平.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与行为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6):190-194

猜你喜欢
场所教室景观
“313”教室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28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4
远离不良场所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