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低龄寄宿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2012-04-13 19:15刘凤华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寄宿生寄宿制河北省

李 军,刘凤华



河北省农村低龄寄宿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李 军,刘凤华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幼儿教育研究室,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河北省农村低龄寄宿教育解决了生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儿童社会化,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寄宿教育也存在着不利因素,诸如亲情缺失,环境适应不良,刺激单调,家校教育脱节等。为此,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和经费上予以倾斜,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亲情关照,学校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实学生生活。

河北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体系;亲情关怀

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这一方式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不利于农村儿童成长的因素。如何更好地发挥寄宿制学校的作用,同时弥补这种办学模式给小学生尤其是低龄小学生带来的教育缺憾,笔者对河北省农村低龄寄宿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现状以找到解决策略,并对全国的农村寄宿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一、背景分析

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不少劳动力外出打工。针对这种现状,国家调整了农村小学布局结构,即通过减少、合并学校以追求农村教育事业的高效益。农村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现有农村寄宿学生数目众多,其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未来一代农村人口的成长质量,也可以说直接影响未来一代国民的素质,关乎国家未来的兴衰。

寄宿制小学和走读制小学的教育都是在依据儿童发展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采用的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内容等也是依据儿童的特点选取的。但这些都只是针对一般小学在校生设计的。在接受这些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尚缺乏针对寄宿制学生尤其是农村寄宿制低龄小学生丰富完善的指向性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特点。

二、河北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优势

1. 寄宿制学校解决了生源不足问题,同时共享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也为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2. 学生在校时间长,生活有规律。河北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常每周在校时间为4.5天左右,有不少学校按月歇假,每月休息4天。每天都按照学校既定的作息时间活动,生活学习规律性强。

3. 同伴间交往多,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化作用巨大,寄宿生们学习在一个教室、吃饭在一个食堂、睡觉在一个公寓甚至在一个寝室,朝夕相处,在共处中他们学会了遵守共同的规则,解决彼此间的冲突,学会接纳、包容和理解,学会尊重、分享和关心,学会竞争与合作。

4. 教师的权威性更加明显,便于学生模仿。在小学生尤其是低龄小学生的心中,教师的权威性不可动摇,甚至超过了父母。在他们的意识中,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教师的行为就是他们行为的模板。在寄宿制的环境里,教师是学生唯一接触的成人。在与教师的接触交往中,他们逐渐体验到了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同时,也在教师的管理肯定中强化了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

5. 学校、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因为是寄宿制,学生的一切都在学校进行,便于学校、教师从行为、言语、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

6. 学校承担更多责任,家长减轻负担。寄宿生尤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低龄寄宿生全天候地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活动,加重了学校的责任,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管理工作也相应更加规范、系统和精细,封闭式的寄宿制管理使得家长将部分监护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学校管理、教育和保护的责任更重,尽管家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但管理责任相对减轻,解除了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7. 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学校里,尽管有生活老师和班主任的帮助,但从穿衣到吃饭、从叠被到洗涮、从管理个人生活用品到学习用品等等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无一不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寄宿制下的孩子自主性、独立性相对于走读生更加明显。

三、河北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劣势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寄宿制小学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凸显了其劣势,河北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亦然。

1. 环境角色改变,适应不良。环境、角色的改变,使刚入学的寄宿生由松散自由的家庭环境到强制规范的校园环境,由无拘无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到有纪律约束以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小学生的身份角色转变,因此部分学生显得有些不适应。

2. 家庭亲情缺失,心理产生偏差。家庭亲情是孩子成长的源动力,家庭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功能的非连续性势必影响寄宿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平时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没有了亲情的保护,弱小的孩子们会失去安全感,甚至有的低龄学生尿了被褥也不敢和老师讲,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样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处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其语言、知觉、思维、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性格、气质、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比较快,是一个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离家住宿,少了家长的教育和关爱,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自卑、焦虑、胆怯、孤僻等心理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差,适应能力比较薄弱。在个别寄宿生身上甚至出现了厌学、行为偏激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 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有效开展。河北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任课教师只负责学生课上的学习,生活教师负责学生课后的照顾。大部分学校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寄宿生的心理教育无法得到正常有效开展,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

4. 单调的生活刺激影响学习效果。由于河北省农村寄宿生在校时间较长,长期接受单调生活的刺激,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活跃思维,难以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和无限的想象力,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因而学生的成绩并未如想象中的优秀,个别学生的成绩还是不尽人意。即便有的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没能真正形成学习能力,只是多次重复学习的结果。

5. 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够多。河北省的寄宿制学校多采用封闭式的严格管理,缺少和社会接触的机会,时间长了有的学生就变得不爱说话、不愿交流,不利于孩子成长。因为学校过于封闭,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河北省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发展受制于严格的体制和管理的约束,只能沿着规则和条文规定的方向进行。

6. 缺乏系统的家校共育体系。农村家长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实践方法,使得孩子在周末回家的时间里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寄宿班里,省了不少麻烦,基本上是不用再操心了;很多家长认为住校很好,孩子在学校里有生活老师照看,学习时间增加,成绩也有所提高,帮助家长解决了照顾、教育孩子的困难和负担。因此,家长们普遍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养成;有些家长出于一种愧疚和补偿的心理,对孩子采取了“妥协、迁就式”的家庭教育,这种做法同样不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一项关于寄宿制和全日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发现,寄宿生家长周末接孩子回家,往往会产生情感补偿心理,面对父母批评,寄宿的孩子也极易滋长对立情绪;亲情的欠缺,还会使寄宿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因缺乏倾诉对象而不能进行合理的情感转移和情绪宣泄。这样,一边是寄宿生与家人情感交流的渴求;一边是家长的忽视和漠视,这种差异使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渐拉大。而相应的家校共育工作未能系统有序地展开,家庭和学校到底各自应履行什么样的职能,家长和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应做些什么还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

四、弥补农村低龄寄宿生教育缺失的策略

埃里克森指出,人一生可分为8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他需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

8个阶段的前4个,在一个人的11~12岁之前完成。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6~11岁是勤勉与自卑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在这一阶段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如果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凡事要求完美;经常拖延及耽搁,不知如何达到目标。这一成果进一步提示我们要更加重视寄宿生的教育成长,否则,等他们成人后,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弥补:

1. 从社会角度看,广大社会成员应充分认识寄宿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各自工作特点出发,关心和支持寄宿生的成长,为他们多多提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2.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寄宿学校的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工作中予以支持。在增加生均经费补助的基础上,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支持寄宿制学校改善住宿条件,让学生住得舒适、温馨;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的设施、设备和场馆,增设电子阅览室、学校电视系统,增配多种类的图书和报刊,让孩子有更多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在教师编制和专业教师人员配置的软件方面,全面合理地予以考虑,以适应寄宿制学校的工作需求。

3. 学校多为学生提供与家庭联系的条件。寄宿制小学要为孩子和家庭的沟通、交流和联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可能的设施。比如在学生宿舍内安装电话,方便学生与家人的联系,比如组织学生给家长写信等等。

4. 加强校本课程的科学有效的实施。在寄宿制学校中,学习和活动规则需要大家遵守,白天寄宿制学校和普通学校一样要完成教学任务,下午和晚上虽有一些空余时间,但学校很难组织发展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活动。寄宿制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校本课程的研发,为孩子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的活动课程,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5. 从教师的角度看,寄宿制小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给孩子以“母亲”般的关爱,更应全面地提升专业水准,学习更多的和家长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等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从心里真正区分学校和家庭、家长和教师的角色,给孩子一个清晰的界限,避免造成孩子混乱的身份认同,造成教师的越位和家长的缺位,或者家长的越位和教师的缺位,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6. 从家庭或家长的角度来讲,对孩子要有积极主动的亲情关怀,并且亲情关怀的方式和手段要得当。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培训,加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现状和情感变化。家庭要对寄宿生的心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家长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关注学生情绪和性格等方面的变化,不会因寄宿而使亲子间产生心理距离,享受家庭的亲子之乐,寓家庭教育于无痕之中。

7. 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寄宿制条件下,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其学习、生活、管理全由学校老师操办完成,如此家庭教育还要不要开展、如何开展等等问题不容回避。学校必须加强与每个村庄、每户家庭的联系,建立起稳定的联系方式,进行经常性交流。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要定期与家长交流,不但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熟悉每一个家庭。家校是两个有交叉又有各自独特领域和功能的不同环境。学校这个正式的教育机构,如何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工作如何开展还需进一步研究予以细化,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家庭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总之,只有将寄宿生在校课余时间的活动科学安排,将寄宿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科学进行,充分发挥二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自角色功能,形成合力,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使之健康成长。

[1] 张朝伟,魏换霞.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问题研究述评[J].衡水学院学报,2011(3):111-114.

[2] 唐彪.农村代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1(5):93-95.

Current Status and Strategies of the Rural Boarding Primary School in Hebei Province

LI Jun, LIU Feng-hua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

In Hebei Province, the rural boarding primary school has solved the problem of lack of students, and promoted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thereby reduced the burden on parents and developed the students' autonomy. But there are some boarding education unfavorable factors, such as lack of affection, environmental maladjustment, and monotony stimulation, the disjoint of line of home-school education. Thus, the government support it at all levels in policy and funding, construct the home-school co-culture system. The par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care for children, and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 enrich student life.

Hebei Province; rural areas; boarding primary school; home-school co-culture system; family care

(责任编校:魏彦红 英文校对:安晓红)

G629.28

A

1673-2065(2012)03-0094-03

2012-03-10

李 军(1967-),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幼儿教育研究室教研员; 刘凤华(196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幼儿教育研究室教研员.

猜你喜欢
寄宿生寄宿制河北省
农村寄宿生有效管理对策分析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初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