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用印
儒家“中和”思想对亳州山陕会馆建筑之影响
吕用印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儒家思想涉及并影响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亳州山陕会馆建筑的整体建筑布局对称性、空间秩序美及雕饰内涵育人性等是儒家思想潜在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儒家“中和”思想是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特色形成的内在因素。
儒家“中和”思想;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对称美;秩序美;雕饰
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繁荣,为晋商建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时,亳州是中原重镇,商业繁荣,成为当时商贸集散地。晋商凭借商业经营的诚信理念得以发展壮大,晋商在此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山陕会馆。反过来说,亳州规模较大的山陕会馆是其商业成就的缩影。
受封建礼制的影响,晋商会馆建筑的形制属于宗庙类型,在规模上有严格限定,其结构为砖体木架结构,此时的规模和建筑形制程式化特征比较明显。建筑主体由山门、钟鼓楼、厢房、正殿等组成,严格采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讲究等级秩序的合理安排,带有传统“四合院落”的建筑风格特色。正如唐家路教授所说:“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类的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成为文化的产物。”晋商会馆建筑主体与局部之间呈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同时,雕饰纹样的处理以及所刻画的图形明显带有儒家文化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因此,笔者认为其建筑形式、结构和装饰内容按此处理,其根源应是儒家“中和”思想潜移默化的结果。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对称美法则已被广泛用于各级建筑布局中。这主要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对称美法则可以将诸多对比的因素加以秩序化、规范化和程式化,它已成为中国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亳州山陕会馆整体布局不仅仅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且受封建宗法制度的约束。其建筑的型制有别于皇家建筑,但在建筑整体布局方面保持与等级不同的建筑做法相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布置,左右对称。注重各建筑尊卑等级的秩序,秩序严谨。从南至北,等级依此渐高,中间居高,体现两侧居下的封建宗法理念。二是对于“四合院”建筑风格的传承,同样用对称的法则,将厢房左右对称。同时,注重建筑门的朝向、对戏楼的处理匠心独运及左右对称等等,均体现明清时期的“中和之美”,体现了建筑整体布局和谐的对称美。
第一,建筑整体布局的对称美,体现在亳州山陕会馆建筑群体中。本文所指的山陕会馆是相对较小的会馆建筑群,它主要包括山门、厢房、正殿3个重要组成部分。宅基坐北朝南,每个部分均按中轴线对称左右展开,围合成一个封闭的院子,布局井然合理,其功能主要是为了娱乐、祭祀等。
第二,建筑室内布局的对称美,体现在局部个体建筑按对称法建制和装饰。以戏楼为例,足见其对称美感。亳州山陕会馆又称花戏楼,因建造它主要是为晋商娱乐之用,故以“花戏楼”而得名。戏楼依靠山门搭建,主体为木架结构,楼基座为柱体,横梁为骨架支撑,通体为木质材料构成,因此,适宜于木雕彩绘装饰。这种采用坐南朝北的方式处理,正好形成以戏台为中心的娱乐圈,厢房楼层位置略高于戏台,正殿楼层高于厢房位置等设计,既符合观赏的需要,又不违背建筑等级的约束。巧妙的设计与搭建,将正殿、厢房和戏楼协调一致,形成呼应关系。戏楼由两层组建而成,下层为入口通道,通道两侧由对称的主体组成,柱体匀称,按比例左右对称,结构合理,充分发挥建筑有限的可利用空间,达到稳定性和流动性的组合。戏台两侧是耳房,相互畅通,为戏曲演唱留有足够的空间。木楼对称中心是戏楼的视角中心,采用传统的木质隔断作处理,这样做,可以减轻楼体的重量,同时为木雕装饰提供可利用的空间。类似于传统建筑中的厅堂处理,由此可见宗法思想已融入到建筑的每个角落。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的空间布局,在遵从宗法制度的规定下,继承和发展了戏楼建筑的传统,丰富了会馆建筑的多重功能作用。整体的对称与个体的呼应,高低错落的处理,门窗的大小朝向的变化,空间的相对封闭性与楼台的相对开放性空间安排,反映了儒家“中和”思想对晋商会馆传承宗法制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空间秩序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除了受由木结构建筑影响外,主要受儒家“中和”思想的作用。因为其木结构框架、组合关系,依然按对称法则构成,靠卯榫结构维系,形成稳定的结构关系,将建筑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如此对称和空间秩序与宗法制度也存在一定关系。从大的方面看,亳州山陕会馆建筑形制较低。首先是建筑规模小,主要是封建宗法制度对建筑有严格规定的原因。建筑框架比例不能超出官方的限定,严格按等级建造。
儒家“中和”思想对建筑整体布局的作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如王其筠先生所说:“中国人中庸、和谐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那么,决定其建筑空间组合的因素是什么?从亳州山陕会馆的厅堂、厢房等布局看,依旧是按中轴线设置,明显带有程式化和规范化等特征。追根求源,可以看出,对宗族祖先的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现象,一般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对方位赋予等级尊卑之别。因此,在等级秩序中设计空间,注重方位、位置高低及错落有致的搭配是亳州山陕会馆建筑的特色之一。
从风水学的角度看,亳州山陕会馆采用天井式的组合方式有其道理。厅堂居上,戏楼居下,厢房围合,寓意深刻。因为受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在人们的观念中,这样的布局是合乎道理的,“四水归堂”表达了晋商再次聚会,商讨事业发展,规划长远宏图,意在广招财源,创造辉煌业绩。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戏楼的空间布局,与左右两边厢房结构相连。从山门进入会馆院落,东西由南北相对称的厢房围合,背面是正殿。这种对称式布置方式,不仅尊重礼节制度和道德规范,而且考虑建筑特殊功能的需要。一方面,观者一进山门,将观者视线引向位居于上方的正殿,所供奉的是关帝像。正殿与戏楼相视而立,其巧妙之处在于将祭祀朝拜对象与商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为赏戏观光留出适宜方便的可视的流动空间,让观众在不同的角度饱览戏台。采用柱体支撑戏台,形成敞开的空间结构组合,不仅为即兴表演提供足够的空间,而且为观众构建了和谐的人性化空间。
对建筑窗门等的处理,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明显带有等级的观念。如,正殿的门、山门、钟鼓楼的门、厢房的门等等不仅有大小之别,而且有方位朝向等区别。门和窗的雕刻,主要采用透空雕刻。一方面为采光的需要,镂空雕刻和透雕,可以增强采光度。另一方面为观者赏戏之用,观者可以透过空隙看到戏台景物,拓宽视域。
很显然,戏楼是为观戏娱乐之用。这样布局,早已将不同身份的人做了巧妙的安排。院落里可以容纳上百人,厢房等其他楼层是为身份较高的人设计的看台。门窗的不同朝向,以及门窗的大小尺度,正好验证了主人的身份和建筑自身的地位与功能,这种融等级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会馆建筑,无疑为不同群体找到适合的看点和位置,实际上在将儒家思想教化功能渗透到建筑的空间设计理念中。但对戏台的装饰处理,雕饰内容与儒家三常五纲观念一致,突出表现“三国戏文故事”,每个故事所表达的内容,整体特征明显,尽显晋商雕刻工艺之精湛,尤以木雕彩绘突出,雕饰技艺均采用中国传统雕刻工艺手法。注重人物局部神情的刻画,动物、花草等姿态各异,构图饱满。在对称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取得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戏楼柱上、柱头等同样布满雕饰纹样,和“三国戏文”构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它反映了晋商对传统文化深刻的认识和高品质的精神追求。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多采用隔断、屏风以及门窗等方式,将其内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理想空间。其做法是达到空间的秩序美和空间的流动性。
会馆建筑雕饰的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用以教化和引领晋商创业建功为目的。通过祭祖和聚会等民间活动,将晋商紧紧团结起来,并通过中轴线布局、富于变化的装饰增加建筑的严肃性和功能美。这样做既符合大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又凸显晋商文化精神。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雕饰依托于木架结构的建筑实体,雕饰内容以传统纹样题材为主,所饰内容集中表现为历史人物、典故等。晋商之所以有如此的崇尚与追求,主要受儒家“三常五纲”思想的影响。在商业等各种活动中,以杰出历史人物为楷模,目的在于加强商业团队的凝聚力和约束力。正是凭靠三常五纲思想的力量,使晋商在明清几百年间稳定发展壮大。艺术表现手法多采用寓意、象征手法,借助圆雕、浮雕和透雕形态依附于门、窗、梁架等,营造和烘托建筑的文化思想。
“三国戏文”雕饰内容大量出现,其目的是通过杰出历史人物、传说和典故,教化人们做人做事不要偏激的道理,实际上在颂扬儒家的不温不火的做事原则。显然这与儒家“中和”思想所崇尚的精神内涵存在紧密的联系。
以“吴越之战”图为例。吴越交战情境,雕刻突出画面交战双方,(左)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右),画面所描写和表现的是:导致这场战争的重要人物——范蠡。范蠡是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曾辅佐过勾践20余年。越灭吴后,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而归隐,后至齐,从事农耕,家业十万,齐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官职,后从商,家产达数十万,后散给社会各界。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此图描述这样的历史故事,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商场如战场,治商如治国,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骄傲或气馁,做人要像关羽那样坚忍不拔;经商要有范蠡的思想境界,不要贪恋钱财,要取之于社会,回报予社会。
对不同部位雕饰处理有别。如,对于高处梁架、檐下等部位的雕饰,以圆雕为主。其人物雕刻,主要取大势,注重人物动态的表现,尤其对人物神情的精雕细凿,人物衣纹以线刻为主,衣纹线条流畅,突出形体特征和精神风采。所雕人物立体感强,主次分明。人物组合呈横向排列展开,气势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的雕饰内容主要以传统的“吉祥如意”图案为主,这种做法还是受儒家“中和”思想的作用。如,“蝠”,采用谐音。因“蝠”与“福”同音,中国传统文化中五福指:福、禄、寿、喜、财,“福”居于其中,寓意多福多寿,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因此,在门、窗等部位出现类似“蝙蝠”的纹样,既满足视觉的美感,又表达人们对平安如意的祈望。类似这样对美好寓意的象征性图案的表达方式,在形式上以对称、二方连续等展开,暗示着“中和”思想对雕饰骨架的积极作用。凤与牡丹的组合,寓意富贵祥瑞;花瓶与如意组合,寓意平安吉庆等等。
概言之,亳州山陕会馆装饰内容上吉祥寓意题材多,神话历史人物典故等是其主题。多采用谐音、象征的表现手法,平面延展,构成中国画卷轴式的宏大场面。以壁画方式构图,层层叠加,注重空间层次表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和角隅纹样,还是四方连续,其造型都追求繁简适度、层次透空,注重细节的精雕细刻。以适合纹样为主,以求雕饰艺术形态与门窗结构相吻合,体现装饰形式与建筑内容相统一。
另外,彩绘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儒家“中和”思想对色彩也有用色的标准及限定,限于篇幅不作详尽论述。亳州山陕会馆建筑雕饰色彩,以素色为主,木雕的材质朴素美和砖雕饰用色证明了“中和”思想是其指导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于亳州山陕会馆建筑雕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作为无形的“指挥棒”潜在地为当年建造者指点迷津,致使它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1]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4.
[2] 王其筠.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
The Influence of "Neutralization" of Confucianis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ozhou Shanshan Hall
LV Yong-yin
(Department of Art, Bozhou Normal College, Bozhou, Anhui 236800, China)
Confucianism sets influence on every real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cluding social economy, social culture and so on. The overall layout of Bozhou Shanshan Hall is the result of it. The influence is shown on the symmetry, the beauty of the cybernetic spatial orderings and th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of the engraving decorations of Bozhou Shanshan Hall. The "neutralization" of Confucianism is the internal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its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neutralization" of Confucianism; Bozhou; Shanshan Hall; architectural culture; symmetry; order beauty; engraving decoration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J59
A
1673-2065(2012)03-0073-03
2011-11-29
吕用印(1970-),男,安徽金寨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