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和书画看东汉豪族的道家多元人生观

2012-04-13 19:15:32王子龙杨春密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书体人生观道家

王子龙,杨春密



从文学和书画看东汉豪族的道家多元人生观

王子龙,杨春密

(渤海大学 政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东汉后期主荒政谬,豪族的儒家经典人生观遭到强烈冲击,个体意识开始逐步觉醒,具有了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这一时期豪族的信仰主要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尊崇自我价值和崇尚个性自由的道家多元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从文学观、书画观等方面具体阐释。

东汉;豪族;人生观;文学;书法;绘画;道家

豪族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社会阶层,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地位。“汉代社会中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 都与豪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豪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保持与权力的结合,进而形成对大小权力的世代垄断”。如此重要的豪族所具有的人生观决定着他们在历史大潮中的行为和结果。东汉时期是豪族由大土地所有者和富商巨贾等社会势力阶层向士族(世家大族)过渡的关键时期。

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汉末风气的描述:

其相见也,不复叙离阔,问安否,宾客入门而呼奴,主则望客而唤狗。……以同此者为泰,以不尔者为劣,终日无及义之言,彻夜无箴规之益。诬引老庄,贵于率任,大行不顾细礼,至人不拘简括,呼傲纵逸,谓之体道。(《抱朴子·疾谬》)

通过这段材料,可以明显感受到汉末士风与汉初有了很大变化。曾经严肃的场面变得滑稽;曾经尊崇的经典变得无用;曾经恪守的信条变得玄虚。这是为什么呢?经历了党锢之祸的打击,清流豪族消耗殆尽。其所信奉的儒家经典人生观也随之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主,尊崇自我价值,崇尚个性,在乱世明哲保身的多元人生观。这里之所以用“道家”和“多元”修饰人生观,是因为当时豪族信奉的思想十分驳杂,既有儒家经典人生观的延续又有老庄思想的勃兴,既有对家国同构的信仰,又有个体意识的逐步觉醒。那一时期的豪族是有着多元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在文学观、书画观等方面。但这些多元的人生观又是总体上倾向于道家老庄思想的。

一、文学观——以曹丕、王粲为例

曹丕,身历汉末建安直到三国,善于文学写作,留下很多不朽的著作。其《典论·论文》一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评论的开山之作。在这篇文章中,他特别肯定了文章的家国之用,把文章的地位空前提高,他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矣。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曹丕把文章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赋予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就个人而言,一切荣华富贵都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只有文章可以永世流传。这与汉末战乱中人们普遍的逐利现实思想格格不入,他明确认为荣华富贵宦海沉浮都是过眼烟云,而精神层面的文学追求才是人生不朽的意义所在。这种论点的提出在汉末思想界有着拨云见日的重大影响,这也代表了豪族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多元人生观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再来看曹丕代表作《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君何淹留寄他方”,这是思妇的无奈之问,前方有多少一去不返的征夫,后边就有多少独守空房的思妇。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下层百姓的悲剧。

社会上随时出现的场景,不可能对豪族士人的思想没有影响,这种百姓人生的悲剧和揪心的呼号,对豪族产生了强烈刺激。曹丕亲历战火多年,所以对“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的凄惨有一种格外的同情和无助的纠结。曹魏集团打出的是一统天下平定四海的大旗,标榜的是要消灭荼毒民生的战乱。可他们自身又是一场又一场惨烈大战的发起者。曹丕的内心是复杂而纠结的,所以他用文学这种他认为传之不朽的形式来记录自身的复杂心理。这种经历上的丰富,就决定了文学造诣上的高度,这也是千百年后人们评论曹丕与曹植的文学成就时,往往认为丕胜于植的原因。曹丕的经历是复杂的,其内心也是复杂的,所以其人生观就不再是一元的儒家经典人生观了,而必然形成多元的,既有对功业的渴望,又有对战乱的排斥;既有位高权重的风流,又有处在政治漩涡中心的忧惧;既有称帝的强烈野心,又要受对汉室忠诚的内心拷问。所以曹丕就是一个由一元的儒家人生观转向多元道家人生观的范本。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其祖父王畅位列高官。文才盖世,建安七子之一。其少有才名,董卓之乱后流落南方,先依刘表后附曹操。其生逢乱世,诗歌以现实题材为主,突出反映了当时生民的涂炭,代表作是《七哀诗》:

出门无所见,白骨敝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出门无所见,白骨敝平原”,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作者在这个场景中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震惊而又心碎,却在那个年代最为普遍的片段:一位母亲把还在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毅然扔在了路边草丛里。婴儿大声啼哭,仿佛呼唤母亲不要丢弃自己,可母亲任凭自己的泪水横流,却始终没有回头。有人看不过问母亲何以如此心狠,“我自己都不知道随时会死在哪里,怎么可能养活他呢?”闻听此言的王粲说他不忍心再听了。其实何止王粲,我们又怎忍心闻此言呢?但关键不是我们不忍心听此言,而是此言在东汉末年实在太普遍了,否则作者也不会随意出门就能见此场景。

王粲是豪族,家族势力强大,履任高官。可当此乱世,他却只能“委身适荆蛮”,在各处避难。豪族境遇的改变,社会大环境的动荡,都会对豪族的人生观产生强烈冲击。儒家反复提倡的忠孝节义,清操雅正,在乱世不起任何作用。上无圣君,下无正臣。曾经寄托全部理想和信念的大汉王朝已经不可避免地日薄西山。当此之时,王粲这些豪族会不产生新的想法,会不接受新的意识形态吗?所以道家多元人生观在此时就广为流行了。

二、书画观

书法是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物化形式,也是人思想表达的载体。“西方有文字而无书法艺术,他们的文字书写方法只是书写技术,而中国的书法则是: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所谓“字如其人”,研究当时书体的演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豪族人生观的变革。文字和书法作为社会思潮和世道人心的有机载体能充分说明历史的演变轨迹。

总体来说,汉代是书法艺术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这种书法的自觉和豪族士人人生观的自我觉醒是一致的。“汉代书法是绍成秦制与楚风北上的结合。刘邦出身楚地,从西汉开始,楚文化就逐步北上与秦风相融合,在冲突碰撞中形成新的汉代特色。隶书起于秦,到汉代经发展成为最通行的书体。汉隶书法就是在楚风影响下由朴变美,渐具八分态势的。两汉以文字课吏,这就使文字书写在民间日益普及,书体的演进与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官方通行的汉隶大行其道,产生了众多精品,草、行、楷等新书体也在东汉中后期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演变和豪族士人人生观的革新而纷纷登场”。书法中的草书是汉末豪族士人在精神世界演变过程中,随着儒家经典人生观的逐渐衰弱,道家多元人生观逐渐兴起而开创并逐渐发扬光大的一种书体,直接启发魏晋书法,成为中华书法艺术中的瑰宝,流传至今。“草书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意兴的最佳形式,汉末三国时兴起的草书不但成为了美术发展的新趋势,更重要的是预示着南朝书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书法的自觉,与余英时先生提出的“士人自觉”是同一个时期,也正好说明,汉末豪族士人在大动荡的社会变乱时期,随着人生观的改变,逐步有了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表现在书法上就是不再受中规中矩的汉隶约束,产生了充分张扬个性的草书。

东汉豪族书法家蔡邕,文学艺术水平俱佳。其大胆改革书体,充分说明此时豪族士人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在《书论》中写道“如欲书先散怀抱”,提出“自然说”,这与魏晋玄学的老庄思想大有关联。

儒家经典人生观的要求是人要合乎大义礼仪,不能出格。所以汉隶成了此种人生观典型的书法载体。从出土文物上看,乙英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石碑上所展现的隶书字体堪称汉隶精品。汉隶气势磅礴,每个笔画都有严格法度,然而整体气势有余,个体个性明显不足。这与儒家经典人生观是相符的。

从书法史上草书的源流看,“东汉末的蔡邕、张芝等人启发了稍后的索敬、钟繇的章草,钟繇又影响了卫夫人,卫夫人之后又启发了王羲之、王献之”。这些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大书法家多是豪族出身,所以从书法艺术这一精神世界的载体来看,能够看到东汉末到魏晋初这一时期豪族人生观的转变。

汉末三国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大都是豪族,如梁鹄、毛弘、韦诞、邯郸淳和钟繇。邯郸淳是颍川人,精于古文字书法,曹操遣其为曹植傅,声明显赫,钟繇则直接依附曹操,书体承上启下,卓绝一时。钟繇也是颍川人,是颍川豪族代表人物。汉末举孝廉,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太尉,封侯。魏明帝时为太傅,封定陵侯。一生历任高官,名高爵显,汉魏两代均封侯。专注书法,尤其注意书体革新。“钟繇一生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其精思苦练,取法民间,突破汉代篆隶束缚,大胆开创书体,在篆隶向楷书、行书、草书过渡期居功至伟。上承秦汉下启二王,其字有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妙。有正书之祖的美誉”。书法源于人的思想,思想革新要求书体也要革新,钟繇等豪族书法家处在一个战乱频仍变革迅速的时代,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道家多元人生观来看待这个时代,书法就成了他们淋漓尽致展示内心世界的绝佳载体。

楷书、行书书体在东汉后期萌芽,三国魏晋时成为日常通行的手写体。近代以来考古发掘如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楼兰魏晋至十六国时期残纸,都反映了当时楷行发展的面貌。

东汉的绘画由于保存问题,除少量帛画出土外,多见于出土墓葬的壁画。我们就从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不同时期石墓画像的比较,来体会东汉社会思潮的转换。南阳是东汉豪族的聚居地,光武帝刘秀就是以此发家的。除刘秀家外,南阳还有大量豪族存在,研究南阳地区的墓葬,对于了解豪族的人生观有着重大意义。

从墓室结构上看,西汉到东汉早期,多是长方形,比较简单,如南阳赵寨砖瓦厂墓。而到了东汉后期,出现多室墓,且各墓室并不追求对称,有的墓室顶部出现了穹顶,结构明显复杂了。从画像内容和题材上看,西汉到东汉早期,一般是谶纬迷信图画如青龙白虎等。再有就是历史人物画,如伯乐相马等。而到了东汉晚期,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及乐舞百戏的画面。这些都能从侧面反映出东汉社会后期与前期迥然不同的思想意识。东汉早期在儒家经典人生观的影响下,墓葬中也体现了谶纬神话和历史人物,这都是董仲舒儒家思想在东汉盛行的产物。而到了东汉后期,董氏儒学构建起来的儒家经典思想体系已全面崩溃。所以时人在墓葬时就选择了把现实生活搬入墓地,在那些墓主人看来,乐舞百戏代表的人生享受比起对现实已毫无用处的儒家经典人生观来说要重要的多。

东汉的绘画已将视角由君王天地定位到了人性人生,这和道家多元人生观的崛起是吻合的。除上文所述的墓葬壁画外,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四川彭山县出土东汉画像石刻《吻》,就特别能表明当时人的精神变化。《吻》这幅石刻画,线条精美流畅,刻画了一对男女亲密相拥热吻的场面。这在严守儒家经典思想的时期肯定是不能被刻于石上公开流传的。这幅石像画的出土,也恰恰证明当时儒家经典思想的崩溃和追求人性本真的道家思想的勃兴。

[1]崔向东,王金阳.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J].社会科学辑刊,2010(4):172-179.

[2]崔向东.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以关东豪族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10-116.

[3] 杨仁凯.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

[4] 张春霞.普通书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32-33.

[5]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6] 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荣宝斋.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D].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257-258.

[8] 顾森.秦汉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On the Aristocrats’ Taoistic Pluralistic Philosophy in Eastern Han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ANG Zi-long, YANG Chun-m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China)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Confuci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the aristocrats met strong impact for the fatuous emperor and corrupt politics.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of them began to wake up, which showed pluralistic philosophy and values. During that period, their faith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oughts of LaoTse and ChuangTzu. They upheld Taoistic pluralistic philosophy that worships personal value and freedom, which can be given detailed analysis by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f that time.

Eastern Han Dynasty; aristocrats; philosophy; literature; calligraphy; painting; Taoist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K234.2

A

1673-2065(2012)03-0058-03

2011-09-22

王子龙(1983-),男,河北石家庄人,渤海大学政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杨春密(1984-),女,河北唐山人,渤海大学政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书体人生观道家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6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4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新少年(2018年7期)2018-09-28 02:40:38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