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月明 (江苏省太仓市双凤动物防疫站 2154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盛月明 (江苏省太仓市双凤动物防疫站 2154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感染该病后还可继发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其他疾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它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除此之外,还可以侵害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不同地区所分离到的IBV其血清学反应和致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血清型的IBV都能够引起呼吸道症状,某些血清型的IBV主要引起肾脏的病变,还有一些血清型的IBV还能够侵害腺胃。
2.1 易感动物 各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雏鸡最易感,感染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蛋鸡感染后能够导致产蛋量下降,鸡蛋品质变差,肉鸡感染后能够降低饲料报酬。
2.2 传染源 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都可成为传染源。
2.3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以经由消化道传播。
2.4 发病特点 本病常年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饲养管理不良、营养物质缺乏可以成为本病的诱因。
本病潜伏期1~7d,平均3d。雏鸡发病时,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低头缩颈。随后很快出现呼吸道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有的鸡还出现鼻窦肿胀,流泪;6周龄以上病鸡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气管鸣音;产蛋鸡表现为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砂壳蛋。
4.1 呼吸道型 病鸡的鼻腔、鼻窦、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粘稠液体或干酪样渗出物;肺脏发炎、水肿;产蛋鸡输卵管萎缩、变短、变细,输卵管的管壁较薄或积水,有的输卵管发生囊肿。
4.2 肾型 多发于20~40日龄雏鸡。病死鸡严重脱水,爪干、消瘦,肾脏体积肿大,能有正常体积的2~3倍;肾脏因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而呈花斑状,俗称“花斑肾”;严重者肾小管、输尿管里同样有大量尿酸盐沉积。
4.3 腺胃型 多发于20~110日龄的鸡群。病鸡表现为脱水、消瘦,有呼吸道症状,拉稀,陆续出现死亡;剖检后可发现腺胃肿胀,腺胃壁水肿增厚,腺胃乳头有溃疡灶。
目前还没有治疗本病的特效药,一旦发病,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具体治疗措施为:
5.1 中、西药抗病毒治疗 可选用的抗病毒药有西药和中药两大类。西药可选用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中药可选用感舒康(主要成分为连翘、金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桔梗、甘草、芦根、淡竹叶、黄芪)、双黄连(主要成分为双花、黄芩、连翘)等。为了提高抗病毒的效果,可将中药和西药结合使用。
5.2 抗菌防止继发感染 可选用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等。如有条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优先使用对细菌敏感的药物。
5.3 对症治疗 对肾型传支应使用保肾药物,可选用0.1%碳酸氢钠饮水,连用3d。
5.4 加强饲养管理 鸡舍内要做到温度、湿度合理、清洁卫生,尤其是冬天要注意通风、保暖;饲料中应该保证充足的矿物质、维生素;给发病鸡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并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
6.1 弱毒苗 目前国内常用的弱毒苗有H52和H120。该弱毒苗的优点是成本低、使用方便,并且可用于群体免疫。在使用该苗免疫的过程中,自然状态下野毒株之间、疫苗毒株和野生毒株间甚至疫苗株间可发生重组,导致新IBV血清型不断产生,相互之间交叉保护力弱,因而使得传统疫苗的应用受到局限。
6.2 灭活苗 该苗免疫的特点是抗体出现时间迟,但维持时间长。一般在免疫后的14d左右才会出现抗体,在免疫后的30~40抗体水平达到高峰。由于IBV血清型众多,因此单独使用灭活苗的免疫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该苗使用剂量大,需要配合使用免疫佐剂,即使全病毒灭活苗也需2次以上加强免疫才能有效引发中和抗体的形成。
6.3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真核表达系统可以对IBV S1基因进行很好地表达,其表达产物具有天然S1蛋白的特性。单独用重组的S1糖蛋白免疫对肾的保护率为50%。缺乏S1蛋白的病毒粒子则不能诱导呼吸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6.4 DNA疫苗 研究发现,用DNA疫苗进行免疫,既能刺激鸡产生特异的中和抗体,又能够防止相同血清型IBV的感染。虽然DNA疫苗在实验室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效果,但由于受到接种途径、免疫剂量、免疫佐剂、抗原的免疫原性、高效表达载体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生产实践中免疫效果不稳定。
此外,国内外也有报道关于用IB载体疫苗进行免疫的。报道称,给鸡口服携带DNA疫苗的减毒沙门氏菌,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马铃薯表达的S1糖蛋白通过3次免疫后,免疫鸡可获得保护力。
虽然,目前使用的疫苗多种多样,但是目前我国常用的免疫方法为:肉仔鸡用H120于7日龄进行首免,30日龄进行重复免疫;蛋鸡用H120于7日龄进行首免,30日龄进行重复免疫,8周龄时用H 52再次免疫;产蛋前注射IB灭活油苗即可。
目前IBV血清型众多,给免疫带来了难度,一旦发病也没有特效药进行治疗,因此给养鸡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但是只要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合理的制定免疫程度,发病后及时正确的治疗,并且加强饲养管理,就能够将此病的造成的危害大大降低。
(2012–04–16)
S858.31
B
1007-1733(2012)09-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