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2-04-13 16:47鸿
关键词:信任马克思主义群众

范 碧 鸿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642)

论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范 碧 鸿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642)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人民和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取信于民是邓小平政治信任的基本内容;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治信任的基石、以“经济的政治功能”作为政治信任的物质基础、以完善制度建设作为政治信任的制度保障是其基本特征。邓小平政治信任的当代价值在于为当代中国构建政治信任提供理论指导、现实依据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是民众对政治体系及政治生活的信心,包括对政治体制的信任、对政府的信任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构建良好的政治信任关系是一个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一个政党实现社会管理功能的重要条件。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信任思想,探讨其政治信任思想,对构建良好的政治信任关系,促进当代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始终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曾多次说过:“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1]173早在1922年他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莫斯科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更是坚定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尤其在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起三落”政治生涯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邓小平在其个人命运大起大落时,能够坦然面对,究其原因就在他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正如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6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坚定性,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所经历的事关中国向何处去的两次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之中。第一个历史重要关头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了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事”的教条主义错误思想,重新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重新树立起了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另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表现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尤其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内外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邓小平告诫人们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382-383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与信任。

(二)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是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的心理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与热爱,是对马克思主义者政治信任的重要表现。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主要在如下方面:(1)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邓小平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和可靠保证。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邓小平曾经多次强调:“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们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1]134因而,邓小平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党的思想路线,相信人民群众是有判断能力,相信人民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思想的信任。(2)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邓小平热爱人民,忠诚于祖国的政治信任,不是流于形式主义,而是体现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上。他认为热爱人民不是空话,而是必须体现在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当中。正如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128(3)坚持向人民学习,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向人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邓小平多次强调,“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342,表现出了对人民群众的极大信任。(4)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作为衡量党的事业成败的标准。邓小平认为党的政策正确与否,不是由个人来决定的,关键是由“人民是否赞成”“对人民是否有好处”来决定的。因而,他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党的事业成败的标准。

(三)取信于民,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个政党能够取信于民,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外,还要建立起政府普遍诚信的态度。这是获得社会普遍政治信任的先决条件和根本途径。正如邓小平所说:“在当代中国,政府自身的诚信无疑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重要前提和核心内容,而诚信政府更是诚信社会的先决条件和根本途径。”[1]156

邓小平对于如何构建政府诚信,以取得人民的信任,提出了许多实践可行的路径。(1)构建诚信政府,主要在于法律、制度、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只有政策稳定,才会有希望,如果党和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就不能取信于民,中国就没有希望。因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应该重视信用建设。信用建设不仅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也包括政府行政行为及司法行为。为了加强党和政府的信用建设,邓小平主张要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不能手软,并且要求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的原则,严禁坑害勒索群众。(3)构建政府诚信,一定要严惩腐败。邓小平曾多次告诫我们,如果对政府腐败的事情心慈手软,下不了手,就会丧失人心,因此,党和政府对待腐败的事情要做“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1]297,千万不能包庇与包容腐败现象的存在。(4)在国际交往中要讲诚信。这是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中取信于民的一个亮点,即认为取信于民,不仅仅指国内的人民,还包括要取得世界人民的信任,体现了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的国际性视野。重视承诺,是邓小平在国际交往中诚信思想的重要表现。如在运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时,他就承诺“保持香港现行制度五十年不变”,并且明确表示“中国是信守诺言的”“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1]85。同时,邓小平向世界人们庄严承诺中国肯定会发展强大起来,但是强大起来的“中国永远不称霸”,并认为“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根本原则”[1]85。邓小平也特别反感外交游戏,深信“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合作友好,只能建立在真诚、谅解、尊重各自地位和立场的基础上;虚伪、言行不一,抛弃原则、甚至出卖灵魂,是不可能得到尊重和信任的,更不可能得到友谊”[1]85。

二、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治信任的政治基石

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自身政治出发点与归宿点,这是社会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信任的政治基础。邓小平坚持了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方向并在实践中坚持这一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一个政党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就必须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取得人民信任的政治基石。邓小平把这能否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称为一个“大局”的问题,这是关系到一个政党、民族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局”问题,所以经常告诫共产党员要有大局观,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因而,他认为党和政府做任何政治决策均应以“为人民办实事、使人民得到实惠”作为唯一目的或动机。同时,邓小平认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仅仅是人民的物质利益,更是包括人民的政治利益。因而,邓小平一直认为“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322,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党和政府构建政治信任的政治基础所在。

(二)以“经济的政治功能”作为政治信任的物质基础

政治信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它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受经济基础制约。经济基础是构建一个政党政治信任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政治信任的构建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泥潭中。邓小平正是在深刻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纠正了“文革”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路线,实现了我国政治生活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对经济与政治做出了深刻的理解,认为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政治问题最终要依靠经济发展来解决,政党要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也需要发展经济,给人民真正的实惠,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取得人民的信任。由此可见,邓小平提出的评判政治的标准与评判生产力的标准是一致的,不是单纯的唯生产力论,而是把“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经济的政治功能,实现经济与政治功能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以“经济的政治功能”作为政治信任的物质基础这一功能。

(三)以完善制度建设作为政治信任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通过对“文革”中的制度建设缺失进行深刻反省,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一个政党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与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加强制度建设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邓小平尤其是从自身开始,废除了领导干部任用终身制,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制度改革的决心。同时,邓小平也辩证地看到,科学合理的制度要长期稳定地坚持下去,决不能朝令夕改,这也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关键,正如他反复强调,“政策不能随便改变,改变了群众就不信任”[3]。邓小平更是认为腐败问题就是一个制度建设问题,要根除腐败现象,就是需要从制度上来抓,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和惩处机制,真正消除腐败。

三、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为当代中国构建政治信任提供了理论指导

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运用,正确认识到了信任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政治信任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之上揭示了政治信任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构建良好的政治信任关系的方法与原则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构建良好的政治信任关系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为当代中国构建政治信任奠定了价值取向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与政府的方针政策都要以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为评判标准,这是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价值取向所在。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我国政治信任领域存在一定的危机。公民对政府信任度下降,这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重构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构建政治信任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构建政治信任的价值取向问题,它决定了政治信任构建的性质与方向。邓小平提出以人民利益作为政治信任思想构建的价值取向,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思想的具体运用与体现。当前我国提出的以为人本思想以及注重民生发展与幸福的执政理念,正是以人民利益作为政治信任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归旨。

(三)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为当代中国构建政府信任提供了现实依据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政治信任,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邓小平政治信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现实可行的方法。

首先要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构建良好的政治信任,就需要树立起执政为民的理念。因此,只有当执政党真心服务于公众的时候,公民才会信任,才会形成良好政治信任关系。其次要完善制度信任建设。制度信任是现代社会信任的主要形式。政治信任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制度信任。对制度的信任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依法行政,完善政府制度建设,强化政府的制度信任,这是党和政府取信于民的制度基础。法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它不仅仅要求公民要维护和尊重法律制度,更需要政府自觉服从法律和受法律制度的制约,用法律来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尤其在当代中国加强政府依法行政,防范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对构建政府信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也必须保证制度的信息与政务公开化,透明化,让公众有知情权与参与权时,公民才会真正信任政府、支持政府,才会形成对政府的信任[4]。最后要强化政治责任心,增强政治情感的培养。政治信任的构建除了制度信任之外,也需要情感信任。情感信任也是制度信任的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因而,党和政府还需要从情感上加强建设,以取得人民的信任。情感建设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对人民的热爱与关心,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与关心就是要对人民负责[5]。政府的责任是“为公民而存在”,这是公民信任政府的心理基础,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才能达到“共存”状态。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及其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与行为必须符合社会与人民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尤其公务人员只有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信任。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75.

[4]梁纪毅.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关系的学理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2).

[5]张玉芝.执政党软权力建构探析[J].齐鲁学刊,2010(3).

[责任编辑孙景峰]

TrustThoughtinPoliticsbyDengXiaopingandItsContemporaryValue

FAN Bi-ho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Marx’s firm belief of people and country, loyalty and love and attain the people’s trust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Deng Xiaoping political trust; to the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as the cornerstone of political trust,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economy” as the material basis of political trust,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s the political trust in the system security i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Deng Xiaoping political trust contemporary value for contemporary China to build political trus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realistic basis and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Deng Xiao-ping;Theory of Deng Xiaoping;political trust

A849

A

1000-2359(2012)04-0109-04

范碧鸿(1969-),湖南隆回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信任理论研究。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tjk006)

2012-03-25

猜你喜欢
信任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