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奉弛 南玉霞 廉士刚 (山东省泗水县畜牧局 273200)
“统一建设、分户经营”生猪养殖模式创新性探索
杨奉弛 南玉霞 廉士刚 (山东省泗水县畜牧局 27320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促进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增加农民收入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农民收入的增长源、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省泗水县苗馆镇马家井社区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土地置换和整治工作,将所有村民集体搬迁至新建成社区中,旧村址、老宅基地等进行土地复垦,共新增耕地面积600多亩。该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加了该村耕地面积,更是通过村庄的搬迁改造,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村在搬迁前规划时,充分考虑到搬迁至社区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各种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在旧村址西面原有的40多亩沙石薄地上规划建设标准化的生猪养殖小区,按照“统一建设、分户经营”的模式,积极开展生猪养殖,引导农户由传统的散养方式向现代的规模化集约化方式进行转变。通过这种模式的探讨,在提升养殖水平、稳固养殖规模、预防动物疫病、防治养殖污染、抗击市场风险等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同时为以后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马家井社区在生猪养殖小区的选址和建设上,按照“统一建设、分户经营”的思路,在县级畜牧兽医部门专家指导下,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环境污染等因素,规范地做好了场址选择、圈舍设计、饲料供应、防疫制度、粪污处理等方面工作,在旧村址西面原有的40多亩沙石薄地上,建设80×100 m生猪养殖小区2个,整个养殖区四周为宽6m的生产路,两个小区中间为一条宽8m的生产路。养殖小区东部为生活区,西部为生产区,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建有2m高的隔离墙,大门入口位于东南口,大门口配备建设消毒设施。每个养殖小区内各建设40×6m圈舍8栋,每栋内分开为10间圈舍,可存栏育肥猪200头。圈舍为东西走向单排圈舍,利于采光,南北墙高3m,顶部为泡沫夹层钢瓦结构,屋顶每隔10m安置自动换气扇一个。两个养殖小区依照地势走向,粪污建设明暗隔离沟,按照圈舍东高西低,场区南高北低走势,最终汇于养殖区西北部污水沉淀池和沼气池中,通过沼气发酵技术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和沼肥生产,合理循环地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养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经济模式。
生猪养殖小区采用半封闭式管理,由该村有着多年生猪养殖的一名老养殖户为负责人,组织大家开展生猪标准化养殖;该村村民按自愿、平等和互利原则,根据自身饲养能力,同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承包猪舍开展生猪养殖。为增加村民收入,推动共同富裕,原则上一户村民承包一栋猪舍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生猪养殖小区严格按照统一猪舍建筑、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养规范、统一屠宰销售、统一粪污处理、统一品牌经营等“七个统一”的要求,积极开展生猪标准化养殖。
猪舍基础设施建设由村委会全额投资建设,建设完成后,折算总投资金额(依据现行银行最低贷款利率按10年返还计算),计算出每栋猪舍年承包费用。养殖小区内的生猪养殖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养规范、统一屠宰销售、统一粪污处理、统一品牌经营。
(1)生猪养殖小区猪舍基础设施建设由村委会全额投资建设,承包给村民后折合为承包费分期返还,解决了村民开展生猪养殖中最大的难题,即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由村委会出资建设猪舍,可以完全做到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圈舍建设合理,粪污配套设施齐全,同时有利于后期统一管理,确保了“七个统一”要求落到实处,实现了猪场布局合理化,猪舍建筑规范化,生猪养殖集约化,饲养管理标准化,疫病防制科学化,环境控制现代化、市场销售品牌化。(2)建立生猪养殖小区,将原本分散的农户家庭养猪,向集约化饲养、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方向转变,以生猪养殖小区作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平台,通过大幅提高生产规模与产品总量,与集约化的资本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成功对接,带动农民直接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3)在生猪养殖小区内,制定并实施最严格的饲养管理规程和兽医防疫规程,实施全程标准化规范管理,以制度形式推广良种良法,并统一猪舍建筑、统一疫病防制、统一饲喂方法、统一环境治理、统一市场销售,严禁使用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严格保证饲料原料和药品质量,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猪肉,满足国家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统一管理可大幅度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使广大养猪民户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生产者,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更好的带动当地农民养猪致富。
(2012–03–16)
S828.4
B
1007-1733(2012)05-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