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英 洪厚情
(九江学院 a.土建学院;b.政法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马克思为人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要处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社会关系中,而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那么,生活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心之事,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情绪,一句话,人不可能永远都是快乐的。对此,一部分学生认识不清,他们对负面情绪的反应过于恐惧,一出现这种情绪就想把它扼杀或压制,不为负面情绪留下必要的消化空间,尽管一时的压制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却种下负面情绪的种子,在不断积累的情况下,越来越沉重地压在心里,总有一天或爆发或变成他们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因此,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帮助大学生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调节各种情绪,达到情绪的平衡,做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人。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大都沉浸在初入大学的兴奋、喜悦之中,享受着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而新生李晓理(化名)却沉浸在苦恼之中。由于在暑期接受了精神科医生的治疗和建议,在服药的同时向老师求助,下面是李晓理发给笔者的短信:“我的问题比较严重,我有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我就是因为强迫思维而使自己心烦意乱的。”
经过笔者与李晓理的多次沟通,才知道:李晓理性格内向,年幼时,妈妈和奶奶时常吵架,而爸爸则对妈妈动武,小小心灵受到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管教也越来越严,就读的小学老师也时常对学生进行体罚,小小的心灵时时受到压抑,这些经历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来随着家从农村搬到城市,父母在城里的工作时常更换,住所也不停地更换,加上父母微薄的收入难以支付两个小孩(李晓理和妹妹)上学的费用,从那时起年幼的李晓理渐渐体会到父母的苦,体会到父母的无奈,并希望自己能早点给家里减轻负担,但李晓理力不从心,只能是跟着父母一起痛苦。本该快乐的童年、青少年生活却浸染在焦虑的苦难中,加上父亲的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好,让他更是心生愧疚,这些使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加上高三时强大的学习压力,李晓理终于不堪心理重负,病(精神)倒了。
由于近年来各高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主动寻求帮助”这一观念已经深入到许多同学的内心,这位同学也不例外,并且这位同学跟那种完全封闭的同学不同,他能够主动地找老师、同学、朋友交流,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也能够找一些健康或疏导情绪的书籍阅读,这些方法有时可以缓解或减轻一时的负面情绪,但不能根本上去除病因,强迫、抑郁、焦虑的情绪还是时轻时重,难以从根本上减轻病情,只能治标而难治本。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许多大道理他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那么,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如何帮助这些同学摆脱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呢?在对李晓理同学的心理辅导中,笔者针对李晓理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分析,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李晓理的生活经历与心理历程,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与同龄人相比,李晓理有着独特的心理优势与心理劣势。心理优势表现为:(1)与同龄人比较,李晓理更能懂得父母的艰辛;(2)在学习上,他更认真刻苦;(3)在生活上,他比较节俭,从不不乱花钱;(4)在与人沟通上,他能对同学、老师、朋友、医生等说的话表示理解或认同,或者说他与他人的沟通是通畅的,没有明显的障碍;(5)在遇到负面情绪时,他会主动寻求帮助。心理劣势表现为:(1)李晓理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强迫、抑郁、焦虑的情绪;(2)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经常处在与他人关系交往的焦虑中;(3)在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时,不能靠自身进行有效调节,疏导负面情绪;(4)他能认识到强迫、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危害,却无力疏导、调节、控制;(5)他的思维认知水平与现实行为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李晓理同学因懂事而同情,因同情而愧疚,因愧疚而自责,这些美好的品质逐渐变成他内心中沉重的心理负担,把对父母的同情变成自己难以逾越的障碍和难以承受的心理负荷,他的自信也因此一点一点地流失,导致他难以找到帮助父母的正确途径——把对父母的同情化作自己学习的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求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状况。导致李晓理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家庭因素是造成李晓理心理问题的基础。其次,学校粗暴的教育是造成李晓理心理问题的推手;再次,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出现的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没有及时地化解。最后,尽管现在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一定的认识与重视,但也仅仅是停留在“有心理疾病就要医治”的水平,对那些有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能及时地给予干预和排除,社会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维护系统还有待建立。此外,李晓理的注意力集中在因心理劣势造成的心理问题上,深深陷入心理问题的中心,难以自拔,而看不到自己的心理优势。
通过上述李晓理情况的分析,笔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并在实践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逐一介绍,以供借鉴。
3.1.1 营造开放的谈话氛围
在了解学生情况后,可以和学生聊聊人文、新闻、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引开学生的注意力,不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负面情绪上,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放松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注意,进入到一种轻松的氛围,从轻松地谈话中进一步理解他。学生也能从老师的理解中感受到真诚和关心,逐渐解除戒备心理,师生的心走得更近了。因此,营造出自然、和谐、投机的谈话氛围,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1.2 体验学生经历的情感经验
主导学生的情绪,以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通过讲一些与学生有同样经历的真实实例,陈述实例中出现心理表现,并分析这些心理表现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和不利性,以及如何调节各种心理所产生的情绪达到平衡。
3.1.3 及时肯定谈话中学生表现出的积极、健康情感观念
从李晓理同学的经历与态度中不难看出,这孩子对父母的辛劳有着切肤之感,能体谅父母为家庭生存的不易,并希望自己能早点给家里减轻负担。在同龄人中,像李晓理这样能体谅父母的孩子并不多见,有些大学生大手大脚地花着父母节衣缩食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不能体谅父母辛劳。对比这样的学生,李晓理同学是一位令人欣慰的好学生。他朴实懂事,体谅父母,从不乱花钱,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的这些优良的品质。当我表扬他时,他满脸的惊讶,没有想到这是自己的优点,他告诉我从来没有人在这些方面表扬过他。通过真诚有效的表扬,能增加学生心理的正能量,增加学生调节心理的能力。
在心理学角度来看,暗示被认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它是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收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心理现象。它也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从哲学角度来看,暗示是指人们不加批判地接受或相信某种观念,并使这种观念有意无意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通过心理暗示,可以达到改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效果。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手段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美好,反之消极的暗示往往把事情弄糟。如成语“望梅止渴”就是曹操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而“杯弓蛇影”讲的就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每次我在和李晓理同学谈话非常开心时,我都会不失时机地问他,“你现在是不是很开心?”最初几次他总是不置可否,当我提醒他说,你刚刚都笑得很大声,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是笑了。我告诉他:“其实,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它离你并不远,甚至就在你身边,只要你善于发现它,当你看到它时,你要学会对自己说:我很快乐!”后来我再问他时,他会很自然的回答我,“我很开心、快乐”。因此,辅导员与同学谈话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他们有效地接收心理暗示作用,由此在他们的内心形成良性循环。有研究表明,暗示对人的心理和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其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又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总而言之,消极的暗示可能使人的心理及人体的生理机能发生紊乱而造成疾病,而积极的暗示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及人体的生理机能而增进健康,从而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忍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观念能指导行为,反过来行为也能转变观念。对于心理有问题的人来说,他们要改变自身的观念十分困难,就像上面李晓理所说,许多大道理他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确,要做到太难了!心理困难的学生难以改变自己观念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长期的情感压抑环境下,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的习惯性力量非常强大,一般很难改变它。因此,要通过直接改变他们的观念来治疗他们的心理疾病就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对于那些“大道理他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心理困难学生来说,通过外部的提醒、督促改变他们的日常行为,并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把一种外在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再以行为习惯为基础逐渐改变原思维定势,以健康的行为习惯(内在需要)为驱动力去改变原思维定势的缺陷,从而跨越“难以改变自己的观念”的障碍。
在传统的教育中,人们总是喜欢把原本组成人整体情感的各种情绪成分进行人为划分,并贴上“道德”与“不道德”的标签,对所谓“不道德”的负面情绪,总想压抑或扼杀而后快。这种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错误的观念:把那些原本组成人整体情感的负面情绪看成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罪恶的。有了这种观念之后,学生一旦出现所谓“不道德”的情绪时就会产生负罪感,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健康带来隐患,甚至在内心深处形成随时会爆发的负面情绪“黑洞”。那么,青少年该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正确认识,科学定位,逐渐消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家长、学校、老师要给予科学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献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2004.
[2]胡德辉.大学生心理与辅导[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3]松原达哉,等.日、中、美三国人学生心理咨询比较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资料[Z].1992.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