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川西北高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2012-04-13 14:52:54冯汝涵
四川畜牧兽医 2012年8期
关键词:红原县牧民牦牛

冯汝涵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 成都 610041)

2012年1月,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节目采访了位于川西北高原的红原县唐日村的畜牧业现代化实践情况,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笔者曾在红原县基层从事畜牧业工作达30年,亲历了高原传统畜牧业到畜牧业现代化实践的过程。

高原畜牧业现代化初始于70年代。80年代初期,川西北高原牧区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实行了“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草原国有,承包到户”、承包的草原“谁建设,谁受益”的政策,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利条件下,逐步进行了高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实践。当时,领导干部和畜牧工作者对高原畜牧业现代化还没有一个完整科学的认知和实施规划。直到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在红原建立了科研基地,对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规划和较大规模的实施,才真正有了良好的开端。他们重点抓了一批科研项目,如建立老芒麦牧草种子基地1.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川草 1、2号育、繁、推种子基地1万亩。同时建立了牧草种子加工、储藏设施,形成了种子培育、良种繁殖、生产、加工储藏、供应于一体的草产业体系,成为青藏高原的一个草业科技产业。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节目就采访到了其中的一角。省草原科研院在红原建立的牦牛良繁基地,将四川省龙日种畜场的30万亩草场作为草原畜牧科研示范基地。现已合作建立了牦牛原种场,进行牦牛标准化基地建设等,组建核心群4组、430头,扩繁群26个、4000头。场内现有全国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麦洼牦牛16000多头,已成为我国牦牛科研生产的一个亮点。目前正在建设藏系绵羊原种场。节目中报道的红原唐日村牦牛生产合作社藏民入社的改良牛,正是牦牛的杂交品种。牦牛改良有力推动了高原畜牧现代化的进程。

1 川西北高原传统畜牧业演变的三个阶段

1.1 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初始阶段 解放后,直至川西北藏区民主改革,高原畜牧业依然保持着落后的生产方式。1958年末民主改革后,废除了封建制度,牧民分到了牲畜,很快又实现了合作化,建立了初级牧业生产合作社,进行集体生产。1959~1960年牧区的所有制有四种形式: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公私合营牧场。当时,每户有少量的自留畜,归牧民所有,作为补偿。草原归国家所有。初级社实行牲畜折价计股入社,按“股四劳六”原则分配;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高原畜牧业在合作社统一领导下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集体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受内地“大锅饭”、“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脱离高原牧区实际的不当做法,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生产力低下。“靠天养畜”的游牧方式使得“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得不到根本性改变。

1.2 传统高原畜牧业演变的第二阶段 直到60年代中期,人民公社实行“队为基础”,划小核算单位,建立生产责任制,提倡“科学养畜”,这才使高原畜牧业前进了一步。如:重视合理利用草场;优化畜种,开始进行畜种改良试点;推广使用手摇奶油分离器;县级建立奶粉厂、肉联厂进行畜产品加工;县、公社(乡)建立兽防站,积极开展牲畜防疫治病工作。

1.3 高原传统畜牧业演变的第三阶段 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草原建设、畜种改良、防疫治病、畜产品加工作为“科学养畜”的工作内容在红原县推行。牧民定居点和冬房进行了储草基地和进行棚圈建设。但70年代中期,由于盲目建设“草库仑”,错误地进行沼泽开沟排水,造成了草原被破坏的严重后遗症。但应当肯定的是,这一阶段红原县牦牛改良和绵羊改良取得了较大成就,红原县用黑白花和西门达尔等良种牛的冻精与母牦牛进行杂交,改良牛的后代达到8142头(1976~1991年),其产奶的经济价值高于牦牛的5倍。1963~1991年共获得杂交改良羊43194只。畜产品加工方面开始实行“牧工商联营”,奶粉厂、肉联厂收购国营牧场和生产队的奶、肉等畜产品后将加工增值利润部份返回给生产单位。若尔盖建立牧工商联合企业之后,红原县建立了“牧工商联合公司”,将经营利润返还给牧民使全县牧民收入由1980年的278元增加到1984年的580元,名列全省第一。四川省将红原县列为全省23个体改试点县之一。

2 川西北高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实践步骤

2.1 稳定现有生产关系是走向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条件 2012年1月2日和5日,中央电视台在红原采访了两个村,并在《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一个是下哈拉玛村《红原牧民定居纪实》,另一个是《一个草原新村的牧业现代化实践》。用现实画面强有力地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有力地推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的实践。特别要指出的是:川西北高原现行牧民的“私有私养”,本质上不同于私有制,也不同于内地农村的土地承包,它是社会主义多种经济成份的重要组成部份。随之而产生的牦牛养殖合作社等各种专业生产合作社,也决不等同于过去集体性质的生产合作社或人民公社,它是以经济为纽带,以股份制为管理模式,牧民自愿加入的经济合作体。只有把“私有私养”的个体经营逐步转变为集体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规模经营,才能使各种现代化科技更好地应用于高原畜牧业。

2.2 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草业,是川西北高原畜牧业现代化的重点 历史上制约高原畜牧业发展的因素有:畜草矛盾、载畜量失衡、草场不能合理利用、草原退化、鼠害沙化等,这些是造成牲畜“冬瘦、春死”的主要原因。科学发展草业,要像唐日村那样,依靠“两条腿”走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在红原作出了成功的示范,他们建立了种子培育、良种繁殖、生产、加工、储藏、供应于一体的草产业,用成本价把生产出的青干草卖给合作社或牧民。另外,国家给予合作组织或牧民经济、技术上的扶持,让他们自己建设暖棚、牧草基地或购买青干草储备过冬。政府和各级畜牧部门,也加大力度指导牧民做好承包草场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

2.3 调整和改善畜群结构,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的有效措施要在畜牧科研部门指导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牦牛、藏系绵羊、河曲马等本地优良畜种的选育繁殖。慎重而有计划地进行牦牛、绵羊的畜种改良,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据中央电视台的报导,红原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两年就发展了400多头改良牛,每户平均2头,其经济效益是可想而知的。

2.4 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川西北高原畜牧业的管理模式,经历过“工牧联合,以工补牧,以牧促工”、“牧工商联合经营”、“公司加农户”、“家庭牧场”等多种形式,取得了一定成绩。经营理念上也逐步融入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但这些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的标准,今后应在以下方面逐步完善。

2.4.1 管理模式应在牧民牲畜私有私养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形式,组织各种股份制的畜牧业、副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逐步扩大为连锁经营,集团化经营。只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现代畜牧业。近年来红原县以牦牛乳业、国中食品、遛遛牛、牦牛肉食品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和红原牦牛协会(含11个乡镇分会)、红原金针菇专业合作社、刷经寺洪兴蔬菜合作社、壤口乡酸奶协会、江茸乡养羊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实现了“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确保了牧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红原县的这些举措,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2.4.2 经营理念上必须树立时间、质量、效益、诚信、发展等现代化企业观点。

2.4.3 充分利用高原无污染的奶肉等绿色畜产品,加工高端精品。高原牦牛“一身都是宝”,把其附产物加工为高附加值的医药保健等商品;把高原盛产的中药材和各种珍稀物产如虫草、贝母、红景天等,加工为“养生宝典”中的极品。

2.4.4 通过互联网,建设现代化信息平台,把科工贸、产加销、储运宣等和内地(包括国外)联结起来。打破封闭式经营,与内地乃至国际接轨。

2.5 强化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应以国家畜牧部门和科研院(所)为主导,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建设与现代畜牧业相匹配的畜牧兽医网点,做到县、乡、村、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都有较好的兽医防治设施,逐步配备高素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2.6 高原畜牧业现代化必须走绿色、环保、节能之路 川西北高原是一块原生态的、美丽的、无污染的圣洁之地,在畜牧业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牧民,都要尽全力保护它,各项科研、生产、加工、商贸、旅游业等活动都要保证绿色环保。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高原现代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在川西北高原已开始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加工企业力求做到节能减排,防止水污染;充分利用畜力运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综合利用牛羊粪便,畜群粪便污染问题得以解决,减少大气污染;防止旅游业给水源、大气、草原带来污染。这些举措,保障了川西北高原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红原县牧民牦牛
牧民新生活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3:54
探析红原县草原、草地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路径分析
民族学刊(2021年3期)2021-05-28 11:08:30
牧民歌唱冬奥会
草原歌声(2021年3期)2021-03-09 05:10:28
跟着牦牛去巡山
甘南牧民 赵云雁
金秋(2020年4期)2020-08-18 02:39:20
商人买马
红原县冰雹灾害分级预警统计特征分析
四川藏区基础教育普及现状及原因分析
卷宗(2018年14期)2018-06-29 07: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