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生猪
1.1.1 生产形势:生产稳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产量稳定增长。据行业预计,一季度全省生猪出栏同比增长3.06%,3月末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同比分别增长1.72%和1.6%。二是生产方式继续转变。主要表现在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持续增加,散养继续减少。据行业统计,2011年全省生猪养殖户1037.6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4.5%,减少7.25%。但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4.06万户,比上年增加3.44万户,增长11.23%。适度规模养殖出栏量比重达到56%,比上年提高5.92个百分点。三是近期规模养殖户补栏积极。近期对泸州、宜宾、绵阳、德阳、遂宁和资阳6市调查显示,适度规模养殖场补栏积极,有的场仔猪存栏同比增加20%左右。1.1.2 市场价格:仔猪价格继续上涨,活猪价格高位回落。今年以来,我省生猪价格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仔猪价格保持上涨,活猪、猪肉价格高位回落,但仍高于去年同期。据对36个定点县集市价格调查,1~3月每千克仔猪、活猪、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为 23.37元、17.08元和 27.81元,同比分别增长37.29%、13.45%和15.58%。当前价格分别为24.27元、15.73元和26.12元,比年初分别上涨1.69元、下跌2.14元和2.45元,分别增长7.48%、下降11.97%和8.58%。当前一头二杂后备母猪价格为1350元,比年初下降27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63元。
活猪、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春节后属传统的销售淡季,猪肉销售量有所减少,价格环比下跌;二是去年三季度猪价最高,养殖户积极补栏的仔猪在今年一季度正常出栏,市场供给充足;三是去年猪价持续上涨,创历史新高,今年价格下跌是相对于去年高价位的正常回落。
仔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春节前大量宰杀生猪后,节后出现仔猪补栏的高峰,对仔猪需求增加;二是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和温度反常,冬末春初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导致仔猪死亡率上升,形成仔猪市场供求偏紧,拉动仔猪价格上扬。
1.1.3 养殖效益:养殖成本上升,利润保持合理。一季度我省生猪养殖总体效益较好,前三个月猪粮比价分别为 7.25∶1、6.90∶1 和 6.37∶1,高于 6∶1 的盈亏平衡点。当前玉米价格达到2.50元/千克,同比增长8.22%;每月人均人工工资达到1500~2000元,比去年又有所上涨。由于今年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继续上涨,活猪价格回落,养殖效益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有一定利润阶段。据调查,目前自繁自育出栏一头育肥猪成本在1300元左右,利润保持在250~300元左右。
1.1.4 走势预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生猪价格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从供应情况分析,当前全国生猪存栏总体上保持稳中略升,今年生猪出栏量将保持基本稳定,供应充足。从消费需求分析,全国猪肉消费需求基本稳定。从养殖成本分析,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均有所上涨。自繁自养育肥猪保本价位在13元/千克左右,较2010年保本价位抬高13%,养殖成本上涨对生猪价格将起到一定支撑。从政府调控分析,猪肉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消费品,国家将加大调控力度,一旦出现猪价波动幅度过大,政府将通过调节猪肉进口量、储备量等手段实施调控。
综合以上因素,预测今年生猪价格将呈扁“V”字形走势,波幅不会超过去年,下半年将出现回升,但总体利润低于去年。
1.2 牛羊:生产稳定,价格高位运行,养殖效益良好 牛羊肉是我省价格最高的大宗畜产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肉牛、肉羊等节粮型畜牧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并将出台对肉牛、肉羊产业大县的奖励政策。各地也将肉牛肉羊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来抓,提高了牛羊产业的比重。加之两者在市场上价格高位稳定,养殖效益好,农户养殖积极性高,发展势头良好。据行业快报,一季度出栏分别增长1.45%和1.66%。
1.3 家禽产业持续发展,价格高位回落,效益略有下降 据行业快报,一季度全省禽、兔出栏同比分别增长5.53%和6.52%,增幅在主要畜种中居首位;季度末禽、兔存栏同比分别增长4.13%和5.19%。
今年以来,我省家禽价格有所回落。活鸡价格小幅调整,当前每千克23.3元,比年初下降7.43%,同比下降0.48%。鸡蛋价格下调幅度明显,当前每千克10.57元,比年初下降11.67%,同比下降5.98%。蛋雏鸡和肉雏鸡价格仍然保持较高价位,反映出养殖户对市场仍有信心,补栏积极。
1.4 玉米、配合饲料价格有所上涨 我省玉米价格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大幅上涨,目前已达到2.50元/千克的历史高价,由于生产、运输等原因,我省玉米价格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比全国平均高0.15元/千克。育肥猪配合饲料3.23元/千克,同比上涨4.27%。预计因玉米供应紧缺的因素,饲料价格上涨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
2.1 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有待加快 尽管近几年我省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有所提高,但与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据初步统计,2011年我省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为5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养殖污染治理问题也逐渐成为我省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2 农民畜牧业持续增收压力大 产业链各环节利润联结机制不健全,养殖环节处于弱势,利润既受人工、饲料等成本上涨的影响,又要受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保障程度低,农民增收压力大。
2.3 疫病、市场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整体加大 畜禽疫病复杂多变,除重大动物疫病外的其它疫病时有发生,也对畜牧生产带来较大影响,防疫难度增大;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市场行情波动大、频率高,养殖效益不稳定;“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畜产品质量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质量安全风险加大。
3.1 继续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认真落实《关于深化试点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经济强省的意见》精神,细化完善政策措施,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深化试点市、县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以现有32个重点县、16693个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163个部和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小区为基础,加快加强推广先进经验,加速推进我省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和提质扩面工作。
3.2 不断加大畜牧业政策的投入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加强现有畜牧业扶持政策。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增加良种补贴、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产业化、草原生态建设资金;二是优化畜牧业投资结构。加大对牛羊禽兔等畜种发展,种畜禽场建设等的财政投入;三是逐步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方式。通过引导民间资本注入、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等措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畜牧业。
3.3 努力加强畜牧科技创新和推广 加快畜禽育种攻关,完善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培育优质高效的畜禽新品种。推进畜牧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大协作机制,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畜牧科技推广行动,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增收的热潮,全面提高畜牧科技入户率、到位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贡献率。
3.4 更加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强化畜牧生产“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意识,毫不松懈的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扎实开展重大疫病集中强制免疫为基础的季节性防控工作,加强日常补免,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确保动物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抗体保护水平。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从源头上控制畜产品质量;加强畜产品市场监管,推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监测手段和监测标准。
3.5 大力发展畜牧业专合组织建设 支持种畜禽场、养殖大户、养殖能手牵头发展规范化、实体化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把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养殖农户联结起来,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