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泰平 郝有孝 陕西省子长县南沟岔镇卫生院(子长717303)
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动摇、颤抖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症,轻者仅有头摇或单一肢体轻微颤动,重者全身颤动,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扭转痉挛,手足及四肢颤抖不已,手足僵硬,卧床不起等。笔者根据本人临床实践,参考古今文献,采用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治疗本病40例,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就笔者2008年至2010年所治疗的40例患者相关资料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者48岁,病程最长者4年零3个月,最短者5个月。
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体征、脉象、舌象,40例患者分为气血两虚、血瘀风动型10例;肝肾不足、虚风内动型12例,阳虚气弱肾虚髓亏型10例,痰涎壅盛,痰热风动型8例。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气血两虚、血瘀风动型:多见头部、手足或单个肢体轻微摇动,时有颤抖,情绪激动时加重,兼见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肝肾不足,风痰内动型:此型患者颤证日久,震颤较重,可见四肢、头部、口唇、舌体颤动不已,或有肢体拘急,伴有头晕、耳鸣、脑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舌质红、少苔、舌下有瘀点、脉细弦。阳虚气弱,肾虚髓亏型:头部、四肢、口唇、舌体颤动,伴畏寒肢冷,乏力,便溏食少,小便清长,舌淡、舌体胖、苔厚,脉沉细无力。痰涎壅盛,痰热风动型:证见头部及肢体振颤,项脊强直,神情呆滞,语言不利,头晕口苦舌干,脘中痞闷,咯痰色黄,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 气血两虚、血瘀风动型者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天麻钩藤汤化裁:人参9g,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鸡血藤、熟地、天麻各10g,黄芪20g,钩藤15g(后下),羚羊角3g(冲)。
肝肾不足、风痰内动型治疗方法为补益肝肾,化痰通络,方用镇肝息风汤合天麻钩藤汤加减:茯苓、川牛膝、桑寄生、菊花、天麻、女贞子、石菖蒲、当归各10g,陈皮、法半夏、胆南星、地龙各9g,石决明15g(先煎),灵磁石18g,钩藤12g(后下),白术12g。
阳虚气弱、肾虚髓亏型,治法:补肾益髓、活血化瘀、息风止颤,方用自拟补肾益气汤:熟地、何首乌、附子、肉桂、钩藤(后下)各12g,天麻9g,珍珠母15g,鹿角胶、龟版、白蒺藜、地龙各10g,蜈蚣2条(研末冲服)。
痰涎壅盛,痰热风动型,治法:清热化痰,熄风止疼,方清气化痰丸合天麻钩藤饮:黄芩、胆南星、橘红、竹茹、远志、石菖蒲各10g,天麻12g,钩藤(后下)12g,蜈蚣2条。从上各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治愈:头摇、肢体颤动完全控制兼见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显效,头摇或肢体颤动完全控制,在情绪激动时,精神紧张时仍出现肢体颤抖,情绪平静后症状消失,兼见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有效:头摇或肢体颤抖症状减轻兼见各种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紧张时颤抖症状加重。无效:头摇或肢体颤抖,兼见症状均无改善。
治疗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均经3个疗程的口服中药治疗,气血两虚、血瘀风动型10例治愈8例,显效2例。肝肾不足、虚风内动型12例中治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阳虚气弱、肾虚髓亏型10例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痰涎壅盛,痰热风动型8例治愈2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本组40例中治愈23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讨 论 颤症,相当于现代医学某些椎体外系疾病,如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舞蹈病、肝斗状核变性等疾病。本病多由年老体衰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肝肾之精血亏耗,髓海空虚,神明失养,筋脉失养所致。也有部分患者因头颅外伤后遗症、或中毒后遗症或脑肿瘤患者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由于本病起病缓慢,呈渐进性加重,且好发于中老年人,初病正气不衰,邪气尚浅治疗及时,疗效尚佳,若迁延日久,则很难治愈,并易复发。笔者采用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针对临床证疾不同,分而治之。灵活辨证用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用药方面根据病机属气血不足,筋脉失荣者则采用补益气血的八珍汤合天麻钩藤汤补益气血平肝息风止颤。肝肾不足者补肝益肾,如当归、女贞子、山萸肉、熟地、加天麻、钩藤、磁石之类平肝柔肝潜阳息风,对因痰浊为患痰涎壅盛者用清化痰热之黄芩、胆南星、橘红、远志,加用天麻、钩藤及地龙、蜈蚣虫类药,既可清化痰热又可潜阳平肝熄风,故而热痰得化,风息颤止。对肾虚髓亏者采用鹿角胶、龟版等血肉有精之品补肾益髓,并加用部分活血药,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并加用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熄风止颤。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所接触病例较少,只想将自己所治疗病例作以介绍,希望能经同道们提供一些参考。笔者认为中医院治疗本病有较好的前景,在广大中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治疗本病更加有效的方法即将出现造福于中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