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红
(河南省嵩县中医医院,河南省嵩县志城白云大道16号,471400)
医案医话
化瘀通络法治疗疑难病临床应用体会
王 军 红
(河南省嵩县中医医院,河南省嵩县志城白云大道16号,471400)
疑难病/中医药疗法;化瘀通络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前贤云:百药不效,活瘀一法;又言久病入络。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应用化瘀通络的方法治疗多种慢性病、疑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某,男,35岁,2003年1月初诊,诉胃脘部疼痛、纳呆、腹胀6年。症见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红少津,苔薄黄,脉虚细。查体:胃脘部压痛,腹稍胀。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处方:黄芪20g,人参10g(另煎),沙参10g,麦冬10g,薏苡仁20g,茯苓15g,白芍12g,甘草6g,川芎10g,当归12g,生山楂、熟山楂各15g,鸡内金20g,建曲12g,三棱6g,莪术6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15剂,半个月后复诊,诉胃脘部疼痛不适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加生地黄10g、牡丹皮12g,川芎减为6g,继服55剂,诸症悉除,胃镜复查,胃黏膜无异常,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胃痛”范畴,该患者病程较长,长期服用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胃肠动力药物及助消化药物,效果较差。病情日久,气阴两虚,间杂湿热,方中黄芪、人参补气生津,沙参、麦冬滋阴清热,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防止滋阴药物的助湿作用,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熟山楂、鸡内金、建曲健胃消食,小剂量使用三棱、莪术有消积导滞之功。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并无瘀血表现,但基于久病入络的考虑,应用活血化瘀之川芎、当归、三棱、莪术、生山楂,以疏通胃络,但活血化瘀之品终有耗损正气之弊,应随时调节剂量,以求活血而不伤阴,祛瘀而不耗气。
某,女,6岁,2006年7月初诊,患者4个月前下肢出现瘀斑,医生给予泼尼松口服,药物减量后症状反复,初起时散在出现,如针尖至黄豆大小,继而发展为片状,如一元硬币大小,范围扩大,以小腿、膝部、大腿内侧多见。精神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血常规:血小板55×1012/L。处方:黄芪10g,当归6g,白芍6g,熟地黄8g,白术6g,茯苓10g,人参6g(另煎),川芎5g,丹参6g,红花6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嘱服药期间,不可骤减泼尼松,共服30剂,瘀斑全消,复查血常规:血小板170×1012/L。由于此时泼尼松仍在减量服用,上方黄芪加为20g,去红花,60剂后,泼尼松逐步停用,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紫斑”范畴,西医治疗多应用激素治疗,逐步减量。该患童所用之方八珍汤加丹参、红花、黄芪,取其补气补血,祛瘀通络之功效,气血充正气自安,瘀血祛紫斑自消。需要注意的是,倘若患者初病就诊,未用激素,单用中药一般能够控制。倘若已用激素,不可骤然停用,应在应用中药时逐步减量,而且,中药服用时间一定要比激素长2个月左右,以免病情反复。
某,女,25岁,1999年5月初诊,3年前因感情问题出现失眠,诉3年以来,不能正常入眠,稍有动静便会惊醒,有时彻夜难安,服用药物有舒乐安定、佳静安定、氯氮平、氯丙嗪等,初用有效,2年以来,所用药物均无明显效果,每日睡眠不多于4个小时。就诊时,神疲乏力、面色青灰,注意力不能集中,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濡缓。处方:柴胡12g,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5g,薏苡仁30g,陈皮12g,山药12g,砂仁6g,藏红花15g,当归12g,菖蒲10g,水煎服,日1剂,15剂后复诊,自诉症状较以前好转,3天来,夜间能入眠6个小时左右,精神较初诊时大有好转,食欲增加,舌质淡红,苔白润,脉濡。上方加苍术12g,30剂后痊愈。随访5年正常。
按:青年女性多因情志因素致病,该患者属不寐范畴。盖因情志不遂,失于调理之故,久病伤脾,湿邪中生,故用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益气以利水湿,陈皮理气燥湿,柴胡疏肝解郁,砂仁化湿和胃,菖蒲化湿开窍。久病入络,必有瘀滞,故以红花、当归化瘀通络。本方重在祛湿兼以健脾益气、理气解郁、开窍宁神、化瘀通络。湿邪祛则脾运健旺,清窍通则夜寐自安。
某,男,27岁,1997年9月初诊,患者于4个月以前胫骨骨折,到某医院行切开内固定术,后来多次复查,X线片均提示骨不连,后经多方中西医求治,疗效不佳。查患者神清,易激动,焦虑不安,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自诉腰身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近期服用过六味地黄汤。处方:熟地黄20g,续断15g,茯苓20g,牡丹皮15g,枸杞子10g,菟丝子12g,白芍15g,龟甲20g,女贞子15g,牛膝12g,红花15g,郁金15g,制乳香、没药各12g,水煎服,日1剂,连用30剂,自觉腰身酸痛,眩晕耳鸣,失眠症状减轻,精神好转,舌红,脉细。继以上方30剂应用,两个月后复查X线片,提示骨折断端有软骨组织生成。继用2个月,骨折愈合,以左归丸与复方丹参片善后。现已完全康复。
按:骨折延缓愈合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1)肾主骨,辨证要分清肾阴肾阳的偏盛偏衰。阴阳盛衰不明显的情况下,可用六味地黄丸。2)活血药物能够改善骨折处血液循环,促进软骨再生,必不可少。3)认真阅片,若大块骨缺损或合并感染,应请骨科干预,以免盲目治疗,迁延病情。4)多数骨折在术后早期应用补肾及化瘀通络药物,能够有效缩短病程。
某,女,68岁,2007年元月初诊,由于天气寒冷,病情复发,入院时神清,精神极差,面色晦暗,口唇爪甲青紫,呼吸急促,脉浮滑数,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30余年。查体: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X线片提示肺动脉高压,心电图提示重度顺钟向转位,并右束支传导阻滞。血常规示白细胞13.5× 109/L,内科给予抗炎、支气管解痉剂、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强心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措施,病情未见明显缓解。给予黄芪50g,红参10g,丹参15g,红花10g,葶苈子30g,水煎100mL口服,服3剂后,呼吸平稳,爪甲黏膜紫绀减轻,继以上方加紫苏子12g,川贝母10g,黄芩15g,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病情缓解出院。
按:慢性肺心病属中医“喘证”“痰饮”范畴,急性发作时,病情凶险,甚或危及生命,对于年老体弱及病程长而反复发作的患者尤其如此。该患者心阳欲脱,肺气上逆,情况危急,给予黄芪补气升阳、利水退肿,红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丹参、红花活血祛瘀,凉血清心,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然似此重病用药不宜繁杂,煎汤不宜太多,以免患者不能耐受,待病情平稳后,酌加宣肺化痰、清热解毒等药。丹参、红花能够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黏稠度,对抗血小板凝聚,防止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故在治疗时必不可少。
(2010-12-27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