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途径

2012-04-13 11:24
关键词:道德行为人格诚信

王 惠 杰

(许昌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主体基本上是1990年后出生的,人们一般称他们为“90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成为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在大学校园里,网络已经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交往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点给当前“90后”大学生带来更多的个性、平等、自由等良好的道德人格品质的同时,也给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的统一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过多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精神,突出个人奋斗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面对这种道德两难的困惑,重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与提升,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道德人格和网络道德人格的内涵

所谓道德人格,从伦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和外在的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是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综合体现。道德人格不是个体天生具备和天赋形成的,它完全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规范性。

网络道德人格相对于现实道德人格而言,是指人们在网络生活方式中所形成的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它是道德人格在网络生活中的体现和发展。随着网络的社会化,网络已成为“90后”大学生社会化的广阔空间,他们的网络行为方式也逐步得到形成和发展,并由此改变着网络道德人格的形成和特点。

2 “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特点

2.1 网络多元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上的模糊

在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道德观念上的紊乱与错位,并由此造成道德认知上的模糊。由于网络上庞大的信息无法用现实的法律加以有效控制,导致善恶、美丑并存于网络环境中,这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现有的传统道德观、世界观势必产生强大的冲击,网络道德的无主体性很容易使道德本身失去规范作用,从而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当前,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大学生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例如:在思想上接受西方一些反动、消极、不健康的思想,蔑视高尚的道德理想,过分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在学术、学业上弄虚作假,不求上进,忽视了自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所应当具有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道德操守;在物质生活上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精神发展与物质消费极不平衡,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2.2 网络交往行为的单一性、虚拟化造成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

网络交往的单一性使大学生的行为变得“虚拟化”和“非实体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淡漠。而道德情感正是塑造健康道德人格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道德情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也不能具备道德人格。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具体表现为孤僻、紧张、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经常旷课、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甚至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消极对待现实社会等方面。

2.3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甚至缺失

道德意志是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塑造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前大学生普遍成长于单一的学校生活,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缺乏政治上的分辨能力和思想上的认识能力,他们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道德意志缺乏应有的定向作用和控制能力。

2.4 对网络的依赖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能力与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反差

道德行为能力是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直接制约着道德行为的方式、过程和结果。比如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行动上却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在思想上赞同无私奉献精神,在行动中却很难躬行;希望现实社会是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社会,但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对人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3 培养健康网络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特点,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确立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价值取向

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同时也要对大学生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只有当个人的选择和集体相一致时,他的价值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3.2 加强诚信道德修养,培养“诚信为本”的网络交往道德意识

诚信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尺度,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在大学生当中进行诚信教育有利于塑造健康的道德人格。

首先,加强网络诚信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网络诚信有正确的认识,了解诚信观念在网络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要重视网络给大学生诚信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诚信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诚信观念;增加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统一起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诚信道德,抵制网上失信思想的侵蚀。

其次,加强舆论引导。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加入相关的网络诚信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网络诚信意识;充分利用各种第二课堂的活动,抓住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网络诚信意识的教育。

再次,加强信息化校园的综合管理和控制。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过程中,仅仅关注技术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针对已经存在的各种网络失信的现象,要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网络言行。尤其是要加强对高校BBS的信息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如北京大学专门组建了一支“网上监督队”,注意加强网上监管,及时处理有害信息,并在必要时实行24小时监控。通过网络监督自治机构来管理网络信息,取得了较好效果。

3.3 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

深入道德实践,磨练道德意志,精心组织道德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才能逐渐形成。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道德活动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道德活动,并不断开拓学生个体的道德活动领域,做到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体独立活动相结合。比如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勤工俭学、参观访问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90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融合道德理论、社会现实、自我情感,使他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书本上体验不到的心理感受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3.4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的虚拟性、非主体性等特点容易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被道德约束的行为得以放任表现的机会,形成种种不道德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控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培养其道德选择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

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内在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能否做到“慎独”。“慎独”作为个人道德修养方法,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大学生网络“慎独”应包括以下方面:“慎辨”,明辨自己欲望需要的正当性和网络中的是非善恶;“慎思”,反省自己和其他网络主体的言语行为,做到谈吐文明、积极向上;“慎行”,最终能够做到对自我行为进行自觉约束。大学生只有以高度的自觉主动性,将道德修养看做是自己内在的修养,从而形成网络道德主体责任意识,确立诚信道德原则,最终实现“慎独”道德境界,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网络交往主体,达到以高度自律性为标志的“君子慎其独”的道德人格境界。

总之,大学生应该通过反复检视自身网络道德的合理性,明确自己有哪些网络行为是道德的、是善的,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批评,自觉去恶从善,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最终成为一个合乎网络道德要求的人。

3.5 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既包括对网络文化现象的分析、评价和引导,又包括对网络纪律、制度的规范管理和治理;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包括网络品质、网络伦理、思维方式的引导;既包括校内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又包括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建设。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意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展好网络文化的技术监督系统,加大对网络文化的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网络法规,逐步建立信息审查制度和在线投诉制度。

3.6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网络文化意识。要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积极引导;要加强调研,跟踪分析,定量与定性结合,找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倾向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评定各种网络行为,并对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1]李虹谕.试析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0,(10).

[2]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3]黄婵娟.浅析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素质教育论坛,2008,(6):126~127.

[4]刘述进.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21~22.

[5]吴小林.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变化新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58~59.

[6]张世友.“慎独”境界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自我养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2):127~129.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人格诚信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