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虎 朱庆松 梁本国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园艺系,河南 信阳 464000)
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3°42′~115°55′,北纬31°25′~32°40′,最高海拔1 584m,最低海拔23m。年平均气温在15.4℃,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100mm,相对湿度年均77%,无霜期220d左右。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光热资源比较充足,年平均日照1 973.7h,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尽管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和发育,但也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场所,使大量病菌害虫得以周年循环繁衍,再加上生产技术不当,致使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在对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以达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并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能够使人民群众放心食用的各类无公害蔬菜的双重目的。
虽然近几年当地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强,但由于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水平起点低,多数菜农的文化技术水平不高,仍沿用传统的栽培经验、模式,从而限制了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致使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1 化肥的滥用
尽管化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蔬菜产量的大幅提高,但一些菜农不懂得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和方法,受“施肥越多产量越高”观念的影响,盲目过量施用化肥,不能做到化肥的平衡使用,不能因土壤、蔬菜种类、苗情、季节等施肥。这不仅造成蔬菜生产资料成本增加,更严重的是造成土壤质地破坏,不利于蔬菜作物根系的生长,同时导致土壤下层水体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还有可能导致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不符合无公害蔬菜的食用标准。
1.1.2 有机肥的不正当使用
目前一些菜农也能认识到有机肥对土壤质地的改良、作物的生长起到的巨大作用,但是经常有些菜农使用一些没有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一方面其使用后在土壤中需微生物进一步地腐熟分解,造成微生物与作物争夺养分,土壤也因有机肥的发酵腐熟而温度升高,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另一方面未腐熟的有机肥含有大量的致病的病原菌,极易导致病害的发生、流行。
1.1.3 栽培技术不配套、品种单一
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过程中,经常有菜农提出某个品种不适宜当地生产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栽培技术不配套,没能实现“良种良法相结合”。比如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栽培就需要在幼苗期适当追施一些氮肥,以增大光合面积,促进幼苗生长;而传统的马铃薯栽培幼苗期则一般不提倡追肥或仅少量追肥,原因是传统的马铃薯种薯含有较多的养分,相比之下脱毒的马铃薯种薯则较小,含的养分较少。另外尽管在栽培过程中,一些生产者也从外地引进优良的品种,但是却千篇一律地认为在外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在本地区也应表现优良,忽视了每个品种都有它最佳适应地区和范围。
1.1.4 安全使用农药意识淡薄
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过程中,一些菜农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标准认识模糊,安全用药意识差,缺乏防治病虫基本常识和安全用药知识、技术,忽视对人们健康的影响,片面追求品质的表面现象和经济效益。在病虫害防治上,仍以化学防治为主,频繁、单一地使用各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并且操作极不规范(比如喷药过程中严禁喝水和食用果蔬等),盲目加大用药量和喷施次数,很少考虑多种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和安全间隔期,导致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病虫产生抗药性和环境污染。
露地蔬菜生产是目前该地区主要的栽培模式,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的栽培面积需进一步扩大,而且配套使用程度低。众所周知,正常年份露地蔬菜生产容易造成蔬菜的集中上市,造成菜贱伤农的局面,另一方面露地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极大,特别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高温、强光、暴雨等极端气候,给蔬菜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导致露地基本无法实现蔬菜正常生产。所以急需与设施栽培配套使用,满足人民群众对蔬菜的周年均衡需要。
目前该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仍以个体户生产经营为主。尽管在近两年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展了一些蔬菜生产企业,但都是规模偏小,缺乏完善的产供销体系,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些均不利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辐射能力也有限。
由于整个农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生产信息服务等不够完善,致使无公害蔬菜生产缺乏总体供求信息的引导,销售市场常常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缺乏专门的产品质量、环境质量监测检验机构、设备;对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管、服务环节滞后,缺乏权威、规范的认证管理和统一的营销标识,并且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等商品处理技术落后,大部分产品仍以菜农自产自销或通过菜贩销售为主,极大影响了蔬菜产业化生产的大发展。
无公害蔬菜产地应选择在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在允许范围之内、生态环境良好的生产区域,周围不能有排放有害物质的火力发电厂、化工厂、水泥厂、垃圾处理厂等易造成污染的工矿企业,并远离公路、机场、车站等交通要道100m以上。定期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对环境和蔬菜进行样品检测,特别是对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土壤、水质情况及蔬菜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和综合评价,逐渐形成一整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保证生产无公害蔬菜所需的环境。土壤质量标准也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地的要求,尽量选择土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的地块。基地内的露地栽培,塑料拱棚的春提早、秋延后栽培,夏季的遮阴棚、防虫网、防雨棚栽培,日光温室的越冬蔬菜栽培等栽培模式的面积比例要合理,以保证基地的生产效益和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
利用各种形式,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菜农的生产技术培训,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广泛宣传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性,强化菜农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识,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无公害蔬菜,自觉抵制残留超标的蔬菜,营造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应从各个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特别是无公害蔬菜基地开发、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科技开发等。此外,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发放特种农贷、实行价格补贴、良种补贴和产地保护等,调动菜农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促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良性发展。
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在品种改良、产品加工、种植技术及耕作制度的革新等方面,有效地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发展,有利于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最终带动和促进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如龙头企业可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蔬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营销,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带动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建立无公害蔬菜信息网站,充分利用现代化服务手段,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与蔬菜生产、供求、加工、检测等方面有关的信息,使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蔬菜生产的盲目性。
对无公害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营销等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随时对蔬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对检测合格的蔬菜发放无公害蔬菜标志,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于经检测严重超标的蔬菜,要交给有关部门集中销毁,避免超标蔬菜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健康。
首先选择优良的蔬菜品种和先进的蔬菜栽培技术。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增强蔬菜植株的抗逆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最有效的途径,如众所周知的马铃薯和草莓脱毒幼苗的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如合理轮作和间作,清洁田园,可有效降低虫源和病菌数量;在保护地栽培蔬菜中,注意通风排湿,降低空气湿度,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对土传病害较重的黄瓜、茄子等蔬菜,大力推广蔬菜嫁接技术、浸种催芽、高温闷棚、黄板诱杀蚜虫等技术,均可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其次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如利用赤眼蜂、七星瓢虫等天敌实现以虫治虫;利用硫酸链霉素、农用链霉素等防治蔬菜细菌性病害,实现以菌治菌;利用昆虫外激素、内激素来诱杀、调节蜕皮变态等防治害虫。最后是慎重选择化学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到早期防治。另外,选择正确的施药方式、时间、浓度、剂量和剂型也是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残留的有效因素。如在设施栽培中,为降低设施内的环境湿度,抑制蔬菜病害的发生,应尽量选用粉尘剂、烟雾剂等。
参考文献:
[1]赵辉,吴骞,等.信阳市气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46~350.
[2]刘慧,王聪.安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及对策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6):83~85.
[3]张瑞明,陈德明.上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03,(1):8~10.
[4]张伟.商丘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蔬菜,200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