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支撑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2012-04-13 10:20彭建华王自鹏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亩产新品种马铃薯

□张 鸿 张 颙 彭建华 王自鹏

(通联: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 成都610066 ②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全院紧紧围绕四川新增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示范推广,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重大贡献。

一、科技创新成效明显

1.科技成果数量多、等级高 2011年,全院获国家、部省成果奖17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占全国农业类的12.5%,也是我省唯一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单位;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占全省农业类的66.7%;另外,“马铃薯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还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聚合了川香29A香味与雄性不育保持基因,解决了香稻不育系育性稳定的技术难题:川香29A花时集中与柱头高外露性状的聚合,突破了香稻不育系制种产量低的技术瓶颈;川香29A优质与产量配合力的协调改良,同步提升了杂交香稻的产量和品质。该成果在2010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基础上,2011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该成果明确了我国玉米高产的基本规律,提出了玉米产量潜力突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确定了我国主要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限制因素与技术优先序,创新了一批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和技术模式,构建了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主体技术模式和“作物生产信息化平台及其服务体系”,建立了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该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甘蓝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建立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油菜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提高了育种效率;创制了新型JA系列胞质不育系11个,不育性稳定彻底,弥补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波里马(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雄性不育胞质育性受温度影响的不足;利用JA系列不育系育成了高产、高油、广适新品种9个,待审定组合3个及后续参试组合14个。该成果于2011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通过15年系统研究和大面积示范推广,以种植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研究和推广了9套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选育及筛选新品种20个;研究改进马铃薯生产关键技术6项;通过“三带三突破”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实现了四川马铃薯由一季春作向春、秋、冬多熟种植转型,形成了马铃薯周年生产、周年供给的产业链发展格局,为推动四川马铃薯总产2009~2010年跃居全国第一位做出了直接贡献。此成果获得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成为区域性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 2011年度全院通过审定或认定的新品种共41个,其中通过国家或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品种数占全省的37.1%。国家审定或认定的品种有8个(水稻2个、玉米1个、高粱3个、小麦1个、甘薯1个);四川省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共计25个(水稻4个、玉米4个、马铃薯1个、油料3个、蔬菜3个、食用菌4个、高粱1个、大豆1个、花卉4个);在重庆、广西、贵州、江西等省(市)审定的农作物品种8个(水稻7个、玉米1个)。

优质稻川优620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 556.83kg,比对照冈优 725增产2.90%,米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堪比泰国优质米;川优727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2,垩白粒率23%,垩白度1.9%,胶稠度50mm,直链淀粉含量22.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通过国家审定;泸优9803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增产点比率78.6%,通过国家审定。玉米龙特999和汉玉1号在2008~2009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514.7kg,分别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1%、14.4%,达突破性杂交种标准。川芋802平均单株薯块重379.0g,大中薯率67.8%,淀粉含量16.5%;区试鲜薯平均亩产1 404kg,比对照川芋56增产15%。

川苦10号苦瓜区试平均亩产3 649kg,比对照增产37%,瓜短圆锥形,绿色,表皮光滑、梗大,适宜运输。蜀萝8号是热萝卜杂交品种,区试平均亩产3 420.7kg,比对照增产12.3%,外形美观,商品性佳,熟食带甜味,口感好。川耳4号是从野生毛木耳菌株中经系统选育而成,201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耳5号是以AU2和黄耳10号为亲本,通过单孢分离获得单核体,配对杂交构建杂交种,经系统选育而成;榕金1号是从川金菇3号的白色变异菌株中筛选获得的优良菌株。茶树新品种乌蒙早持嫩性强,发芽整齐,芽形肥大、满披白毫。在四川茶区产量较福鼎高17%以上,抗寒性强,茶多酚含量为22.4%,氨基酸含量为4.2%,水浸出物含量为51.8%,可溶性糖含量为3.2%,咖啡碱含量为4.0%。用其制作的名优茶香气高、滋味鲜醇,特别适合加工芽形名茶,尤其适宜加工高香带毫型扁形名优绿茶。

在农业部正式公布的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中,川麦42和成单30入选。在推选的80项主推技术中,我院研制的西南地区稻茬麦免少耕栽培技术、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西南玉米雨养旱作增产技术、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等成为主导技术。

3.学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我院作物所、水稻所、植保所、园艺所和土肥所共5个所争取到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西南稻区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西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及种质创制、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4个,西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长江上游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南方坡耕地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分别占全省的50%和33.3%,这为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平台基础。新都试验基地占地2 563亩,旨在打造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科研试验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基地总体分为科研试验区和科研产业区,集创新、转化、产业化三位一体。

4.科技竞争力和显示度不断增强2011年,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副省长钟勉等多位领导先后视察了我院科研基地。中央和省级媒体多次报道了我院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十一五”期间,据农业部对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综合科研能力的初步评估,我院多个研究所进入了全国前百名研究所行列,显示了在农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院研究所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及综合试验站站长考核中,我院有7位专家排名前3位。在“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种植业领域,我院拥有16个科学家岗位和15个综合试验站,科学家岗位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二位,科学家岗位和综合试验站数量占全省的50%和30.6%。

鉴于我院“十一五”期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在科技部对“十一五”期间执行国家科技计划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的表彰中,我院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在2011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第二届四次理事会上,我院被评为2010~2011年度先进单位,为获得此荣誉的7个省级农科院之一。2011年10月25日,农业部科教司、共青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联合发文公布了全国98家“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我院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全国只有8家省级农科院获此殊荣。

二、成果示范推广取得新突破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示范推广取得成效显著 2011年我院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8 094万亩,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的40%左右。其中,川香9838、Ⅱ优602、川香8258等水稻新品种在省内推广1815万亩;成单30、蓉单8号等玉米新品种在省内推广985万亩;川麦42、川麦47、川麦39、川麦55等小麦新品种在省内推广865万亩;川油58、川油37、川油33、川油58等油菜新品种广1830万亩;川薯168、川芋56、川芋117等薯类新品种在省内推广875万亩,占全省薯类种植面积的40%左右,其中,马铃薯占80%以上;以川杂棉、蔬菜、果树、菌、桑、茶叶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在省内推广125万亩。

在全省集成示范推广水稻轻简高产栽培新技术、水稻节水覆膜综合增产技术、玉米超高产种植技术、稻茬麦半旋高效播种、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油菜机播、柑橘留树提质保鲜、马铃薯工厂化雾培脱毒快繁技术、蔬菜间套高效种植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等以及果、蔬、茶、菌、蚕桑、花卉、中药材、水产等特色产业技术与农化产品示范推广共3 059万亩。

2.建设和完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和专家大院,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在进一步完善与地方联合共建的广汉、崇州、简阳、宣汉、中江等5个综合型中试熟化基地和20个果树、蔬菜、食用菌、茶叶、蚕桑、棉花、水产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以及青神椪柑、资中血橙、中江油桃等21个专家大院的基础上,2011年又续建宣汉、崇州、中江3个成果综合型的中试熟化基地和新建蒲江绿色农产品、德阳旌阳区无害蔬菜2个综合型中试熟化示范基地,以及江油等10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3.院地合作实施中试熟化工程,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带动了区域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粮油作物分别在全省不同的生态区创造了最高单产纪录、大面积四川或西南及南方高产纪录。我院专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的技术标准,在大面积上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不断上新台阶,带动了区域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水稻 2011年我院有一大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杂交水稻新品种“德香4103”在达县平均产量达到739.42kg/亩,最高达782.93kg/亩;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技术在省内外示范推广120万亩;“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泸县3 000亩核心区、10万亩示范区示范推广,其中高产攻关田实现杂交中稻突破800kg/亩。

(2)玉米 继2008~2010年我院分别在宣汉县的单块田、万亩、30万亩玉米面积上创造了西南及南方地区的玉米高产纪录之后,2011年宣汉全县30万亩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亩产达600kg以上,再次创造了西南地区整县制大面积玉米高产纪录,形成了科技成果“点、片、面”的“宣汉玉米高产推广模式”,促进了宣汉全县粮食增产增收,全县整建制推进玉米高产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对此,蒋巨峰省长和钟勉副省长先后作了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的重要批示。

根据省领导的批示,2011年在甘孜州丹巴县、泸定县,凉山州的盐源县等地示范推广“宣汉玉米高产创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盐源县3亩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 218.0kg,再次创造了西南及南方玉米高产纪录;1.8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719.1kg,大大超过了600kg的产量目标。在丹巴县1.5亩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 158.3kg,创造了西南高原玉米高产纪录;百亩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957.95kg;3 000亩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814.3kg,比2011年全县平均亩产294kg增产1.8倍;2011年再次得副省长钟勉同志要将玉米推广的“宣汉模式”在我省更大面积上推广应用的批示,以带动四川不同生态区特别是甘、凉两个民族地区的玉米大面积高产。

(3)小麦 继2009~2010年在江油分别创造亩产591.9kg的西南区小麦高产新纪录,210亩平均亩产645.5kg、最高田块亩产达到710.7kg之后,2011年进一步加大了示范力度,建立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其中,7块小麦田平均亩产578.7kg;大面积1 122亩的千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537.9kg,较2010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270kg高99.2%,创造四川千亩小麦平均亩产首超500kg的全省及西南高产纪录;1.12万亩小麦示范片亩产达到415.3kg,较2010年全乡生产水平提高了近20%。

(4)马铃薯 继2009~2010年我院分别在金堂的200亩、25亩冬马铃薯核心示范区创造了我省冬马铃薯平均亩产2 600kg、3 085kg的全省马铃薯高产纪录之后,2011年在峨边冬作马铃薯高产示范核心片亩产达3 895.8kg,创造了四川省单个田块冬马铃薯高产纪录,每亩纯收益达6 001.6元;1 100亩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达2 189.5kg,创造了四川套作冬马铃薯大面积高产纪录,每亩平均纯收益达3 310元;5 895亩集成示范的“冬作马铃薯—水稻”双高种植模式,平均亩产2 80.3kg。峨边县大力发展冬作马铃薯经验,为彝族贫困地区增粮增收提供了样板,副省长钟勉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进一步在彝族地区及四川冬作马铃薯区示范推广应用。

(5)油菜 2010年我院在中江1.5亩超高产攻关田创亩产254.0kg,突破了每亩250kg的大关,创造了我省丘陵区油菜单产的新纪录的基础上,2011年在邛崃的油菜高产创建攻关田亩产271kg,创造了我省油菜单产的新纪录;万亩示范片亩产214.5kg,较邛崃全市单产提高13.3%;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示范平均亩产204kg,较邛崃全市单产提高8.8%,亩节本增收120~140元,示范带动邛崃2011年的油菜亩产较2010年全省平均单产水平提高31.9%。

猜你喜欢
亩产新品种马铃薯
青菜新品种介绍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马铃薯有功劳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定边马铃薯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