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

2012-04-13 09:35李爱权柴晓娟申晓霞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配套技术生态农业耕地

李爱权,柴晓娟,申晓霞

(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22)

当前,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是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人类首先要不断探索和掌握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进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提高生命质量,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因此,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我国农业生产始终面临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无疑来自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农业资源的限制,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始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据统计,2007年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在400 kg左右,已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年粮食占有量370 kg,情况不容乐观[1]。面对日益减少的耕地数量、日趋降低的耕地质量和日益严重的耕地生态问题,如何实现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满足消费需求,同时还要面临市场竞争,对我国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2]。

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国农业必须走节约资源、集约经营、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改变现有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我国农业才有出路。

2 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3]。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4]。

2.1 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2层基本含义: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2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的新概念[5]。

2.2 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是直接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服务的人工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农业生态安全是指以人类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农业生态系统能够保持持续生产力,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并能生产出健康农业产品的一种状态和水平条件。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6]。农业生态安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限制性,而且受外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影响和调控十分明显。例如,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受灾害性天气现象(洪涝、干旱、台风等)、光热水土资源、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如化肥、农药、转基因物种等的使用)、市场经济条件(如需求、价格)等的影响很大。

3 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就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依托开展生产活动。从农业生产的性质和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反环境属性。农业生产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影响了区域水热分布;改变了土壤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灾害发生的频率;改变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量、途径和归宿,增加了营养失衡的可能性等等。农业生产与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7]。

4 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还关系到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耕地安全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与粮食安全形势相比,我国耕地资源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量小,总量和人均量持续下降的趋势长时间难以得到逆转;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优质高产田在减少、劣质田在增加,耕地质量总体水平在下降;后备耕地资源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耕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严重错位。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国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将日趋严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耕地生态安全和农区的水体环境安全方面。

4.1 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不容乐观

4.1.1 耕地质量下降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耕地流失强度大,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水土流失面积大、灌溉不合理、农民很少施用有机肥、过多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壤退化、有机质含量降低,结构变劣、养分失调,甚至污染严重,造成耕地质量下降,限制了粮食生产力的持续提高[8]。

4.1.2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0年,我国4 200万hm2耕地存在水蚀问题,667万hm2耕地存在风蚀危害,二者合计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5%以上,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较为集中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自1949年以来,我国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损失总计达267万hm2,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层土壤流失量至少50亿t,占世界的1/3以上[9]。

4.1.3 耕地污染日趋严重 我国各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污染问题,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不合理使用,利用效率低,残留严重。2003年,我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水平为357 kg/hm2,是美国的4倍,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的限制。2008年,我国至少有1 300万~1 600万hm2耕地受到农药污染,受到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染的耕地面积达587万hm2[10]。据2000年对30万hm2基本农田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有316万hm2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12.11%。另据国家环保总局对23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田41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12亿元[11]。在引用污水灌溉过程中,大量污水达不到灌溉水质标准,也会对耕地造成严重污染。

4.2 农区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1990年以来,虽然我国污水的处理率在不断提高,但我国污水的年排放量仍在大幅度增加。1998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395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1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194亿t。工业废水排放量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12亿t,占工业排放总量的14.1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806万t,其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6万t,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6.17%[12]。1999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01亿t,比1998年增加了6亿t。这些污水都不同程度地直接造成广大农区的水体污染。

5 生态农业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时,环境就会好转。这向我们暗示了一种光明的前景:高的人均收入和低的环境污染;同时暗示着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由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经济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巨型的经济环境系统,一方面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与资源需求量;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日益匮乏又会抑制经济发展[13]。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5.1 生态农业的涵义

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它要求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经营和管理,要求将宏观的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和微观的生物技术工程结合起来。在宏观上协调生态经济结构,协调生态—经济—技术三者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发展,建立宏观的动态平衡;在微观上做到多层次的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以较少投入,争取为社会提供量大、质优的物质产出[14-15]。它包括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及生物农药,减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

5.2 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证明,实施生态农业效果显著,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首先,它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其次,它能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广开就业门路。二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遵循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大农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能有效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生态农业技术可以按照标准化要求正确使用农药化肥,避免了环境污染[16]。

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可有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可以说,生态农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17]。

5.3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是我国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从概念和口号的误区中走出来,重在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和创新模式。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生态模式和技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等等[16]。

[1]王克俭,闫笑久,梁杰宏.论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7):98-99,104.

[2]牛伟,董振生.山西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7):3-5.

[3]纪明波.当前我国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6):1-3.

[4]别涛.环境安全国际讨论应当引起我国重视[N].中国环境报,2001-10-20.

[5]李维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3):1-4.

[6]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6):59-62.

[7]张录强.我国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链的断裂与重建[J].生态经济,2006(2):103-105.

[8]刘素梅,卢静,张丙双,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确保粮食安全[J].辽宁农业科学,2007(2):50-52.

[9]邱建军,王立刚.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166-1171.

[10]冉江华,黄洁.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3):7-10.

[11]杜锦华.浅议土壤环境污染[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3-14.

[12]梁维敏,梁潇,王缇.浅谈农村水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142-144.

[13]王宏昌.浅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视角[J].循环经济,2007(11):132-133.

[14]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1-4.

[15]彭崑生.实用生态农业技术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6]宋丽红.关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83.

[17]黄国勤.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 [J].古今农业,1999(1):87-93.

猜你喜欢
配套技术生态农业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桑树穴盘育苗组合配套技术要点
隧道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配套技术探讨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