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陆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273516)
鸡黑头病又称组织滴虫病或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鸡盲肠和肝脏引起的寄生原虫病。其主要特征是肓肠发炎和肝脏表面钮扣状溃疡灶。2011年6月北宿镇某养鸡户饲养的1600余只草鸡,发生了该病。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该户的鸡舍简陋,位于杨树林中,地面偏低,草鸡地面饲养,垫草更换不及时,地面湿度大,在85日龄时发生病情。病鸡主要呈现精神萎靡,羽毛蓬乱,食欲减退,下痢,排硫磺粪或带有泡沫淡黄色或淡绿色的恶臭粪便,有的大便带血丝,患鸡的冠及肉髯呈蓝紫色,明显黑头现象增多,死亡数逐渐增多,每天均有5、6余只草鸡死亡。该户以“鸡球虫病”治疗,采用地克珠利连续治疗3d病情无好转,隧来镇兽医站求医,经诊断,初步确定为鸡肓肠肝炎。本次发病期间,表现临诊症状的草鸡近1/5,死亡60多只。
取10只病死鸡和濒死鸡剖检,主要呈现肓肠肿大,肠内充实,坚硬似香肠状,剪开肓肠,其内容物成为一条干酪样的蕊子,横断面呈同心层状,中心是黑色的血凝块,外面是灰白色灰黄色的已变干的渗出物和坏死的肠壁组织,剥离时肠壁只剩下菲薄的浆膜层,有的甚至穿孔引起广泛的腹膜炎,两侧肓肠病变轻重不一;肝脏肿大,表面有许多近似圆形或不规则的溃疡灶,多约豆粒大或指头大,呈淡绿色或灰绿色,中间稍凹陷,边缘稍隆起。
刮取病变肠粘膜上皮涂片,在低倍镜下仅发现个别球虫卵;刮取病变肠蕊和肠壁之间少量新鲜内容物,加温生理盐水做成压滴标本,镜检,发现大量急速旋转的虫体。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鸡肓肠肝炎病。
4.1 隔离和治疗 对有临诊症状的病鸡,立即隔离饲养,并用维生素C0.02%、地美硝唑0.03%、复合维生素B0.015%、维生素K3片0.04%混入饲料拌匀投服,连用4d病鸡死亡停止;对病重鸡采用灭滴灵悬浮液(1.5%),1.5ml/只,3次/d。接着选用中药进行后续恢复治疗:配方以清热驱虫止痢、疏肝护肝为主,取白头翁20g、苦参12g、秦皮10g、黄连10g、白芍15g、乌梅20g、双花12g、甘草15g、郁金15g,煮水后加糖诱饮,供100只鸡1d饮用(随鸡大小可酌情调量),连用3~5d,经一段时间的治疗调理,食欲恢复,鸡群基本恢复健康。
4.2 加强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 彻底打扫清洗鸡舍,清除粪便,更换垫料,铲除污土,铺撒生石灰;保持鸡舍通风干燥;定期给鸡舍消毒和鸡驱虫(尤其是异刺线虫);改善鸡舍地面高度和防潮能力,降低饲养密度。
(1)本病发生的原因多为气温高,湿度大,环境污染和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所致。除鸡和火鸡外,异刺线虫也是组织滴虫的宿主,蚯蚓为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一般3~8周龄的鸡多发,死亡率较高,棚养鸡及散养的成年鸡多表现为散发;但由于本病例鸡舍位于树林中,低洼地潮湿,地面散养,再加上多雨闷热天气,与传播媒介接触较密,所以受感染率较高,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大。(2)本病要控制线虫,线虫的幼虫携带组织滴虫进入黏膜,仅清除污染垫料成效有限,关键要杀灭虫卵,利用阳光照射或干燥可最大限度地杀灭异刺线虫卵,鸡场的良好排水可降低虫卵的活力,鸡要饲养在清洁干燥的鸡舍里,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更换垫料,防止带虫体的粪便污染饮水和饲料。经常清除场地表面的松土,压实地面,杜绝蚯蚓活动。定期用驱虫净驱虫,用量40~50mg/kg体重,拌料投喂。(3)本病在临床症状上与鸡球虫病、坏死性肠炎极相似,鉴别要点主要是肓肠肝炎病,肝脏富有特征性的病灶而雏鸡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肝脏一般不表现病变;肓肠肝炎病的肓肠常一侧发生病变,内堵同心层状栓子且坚硬,镜检不可发现大量球虫卵,而坏死性肠炎常有小肠黏膜脱落及胀气。但有时这几种病同时发生,应根据情况给予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