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莒县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防制措施
战玉萍 崔兆强 付彦涛 魏兆堂 (山东省莒县畜牧兽医局 276599)
近几年,莒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牧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2011年畜牧业产值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人均牧业收入2400元。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养殖数量大且稳中有升,产生大量畜禽粪便,除污染大气外,还严重污染水体、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畜禽养殖对水质的污染已经成为本县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1 畜禽养殖引起面源污染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环境保护的宣传不够广泛深入,没有在公众中造成环保的舆论氛围,多数人认识不到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是造成当地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有一些养殖户为追求利润、减小投资,不愿意建立环保设施。
1.2 管理不善,引起污染 规模化养殖企业由于其养殖数量大,环境保护意识一般较强,同时也容易受到监管。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畜禽散养户分布全县农村,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而没有足够的能力达到环保要求,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难点。另外许多畜禽养殖场位于沟河旁边,畜禽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夏季梅雨季节随雨水流入水体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存在将粪水直接排入河道等水体的现象。
1.3 资源化利用能力不高 目前大部分畜禽粪便还是以直接用作有机肥的传统利用方式为主,这对于养分的利用效率或对于环境保护来说都不是很好的解决途径。畜禽粪便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业资源,应该提高其综合利用能力。
1.4 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畜禽生产中有时使用含金属元素添加剂,这些金属离子在畜禽体内的消化利用率极低,95%~98%都经粪尿排泄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影响土质水质。
1.5 耕地消化能力降低,客观上加重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优质良田被占用(其中不乏基本农田保护区),缩小了畜禽粪便的容纳能力。
2012年,莒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中心。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2.1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参与,特别是对于畜禽养殖污染等面源污染来说,很多公众还没有这种意识。建议政府增加面源污染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宣传,有关环保知识进入小学教课书,让公众了解并参与到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和保护中来,共同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2 科学规划布局,严格源头控制 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明确了畜禽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养殖区的划定区域。凡新建设的规模化养殖场,都严格按照《山东省关于规范畜禽养殖用地管理的意见》的要求,科学选址、规划布局,在养殖场建成后,按照动物防疫条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按原设计的规模投产。对已建成的农村散户养殖场有计划的改造、搬迁或拆除。
2.3 提高粪便综合利用,推进科学协调发展 一是发展现代生态型畜牧业。积极推广“果(林、茶)园养畜禽、猪—沼—果、果园养鸡、稻田养鸭、牛羊兔—牧草”生态养殖方式。二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发展草食家畜,种、养结合,合理布局种养殖业,确保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还田利用,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循环链。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四是以建立有机肥加工中心为载体,带动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提高耕地肥力,提升环境质量。
2.4 科学合理饲养,提倡节能减排 积极引导广大养殖场户,根据畜禽营养需要,合理搭配日粮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减少氮、磷、锌、砷等对周围土壤、空气和水造成的污染;合理使用药物,如利用中草药添加剂逐步取代抗菌素,使用添加剂如寡聚糖、益生素、糖萜素等不仅能促进畜禽生长发育,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随着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作为新型绿色添加剂的益生素等,日趋受到养殖场户的青睐。
2.5 加强养殖场日常监督管理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应设置规范化排污口,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如粪便堆积发酵棚和三级沉淀池等),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同时,鼓励实行社会化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运营服务。
(2012–07–23)
S8
B
1007-1733(2012)11-00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