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王建英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济南 250100)田夫林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济南)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毛皮生产国和成品出口国,但应看到我国在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业上与北欧、北美等国还存在差距,如何缩短这些差距,引进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对促进中国特养行业走出一条高效益的产业化道路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1 加大扶持力度 在政策上对优质高效的特产农业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养殖户的经济负担,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形式,大力发展毛皮动物养殖业。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地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帮助、支持养殖户引进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对良种兽群进行补贴,提高种群质量和养殖效益。加大对相关科研院所的科研立项、研究经费的支持力度,偿还历史欠账,以科技为依托集中力量提升我国皮张生产质量水平。鼓励养殖企业做大、做强,对防治污染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和已形成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逐渐将小养殖户挤出市场,形成产业化。把饲养毛皮动物和传统畜禽养殖同等对待,以便加大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扩繁推广力度,同时也便于指导行业有序发展。
1.2 加强组织宣传 通过讲座,办专题、开专栏等形式,联合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发动群众自愿参与养殖生产,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1.3 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养殖户应对市场的能力 完善中国毛皮信息网,加强毛皮动物养殖信息体系和产业预警系统建设,及时探讨、传递、发布毛皮动物养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国际毛皮业市场动态,搞好宏观调控,减少特养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规避市场风险。
(1)颁布和实施种兽管理条例,遏制炒种倒种。制定统一种兽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依托“特种经济动物种兽(禽)品种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加强对全国种兽质量的执法监督,确保特养企业合法生产、守法经营,促进特种毛皮动物品种及其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2)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强化饲料、兽药行业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能力,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3)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养殖技术标准,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和技术手段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争取最大的投入产出比。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科学规划畜禽养殖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进程推进饲养场和统一小区式养殖模式,出台适当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养殖户把毛皮动物养殖搬出庭院,发展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引导、鼓励、支持养殖户修建沼气池,解决养殖污染问题。认真贯彻执行毛皮动物养殖技术暂行规定,规范产品的加工标准和取皮加工程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1 积极组建全国性的养殖行业协会 有关各省(市、自治区)成立分会,架起毛皮动物养殖产业化的金桥。协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全国著名的毛皮动物专业教授进行授课讲解,传播国际国内信息、最新先进技术、各地总结推广的先进经验、养殖业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的措施办法等,为养殖场家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避免无计划盲目发展和产品过剩。
3.2 完善市场体系,规范产品贸易 组建全国性、地区性的裘皮拍卖行,完善销售渠道。规范产品的交易方式,提倡公平竞争、以质论价,有利于毛皮动物养殖业走向成熟,促使产业链条朝市场化方面完善。
(1)积极借鉴传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各养殖场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各地区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统一规划小区式养殖模式、协会互助式模式以及科企联合模式等。实现统一培训、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皮张和生产标准化,开展机械化生产,节约开支,提升行业发展水平。(2)走深加工增值的路子,不断开发新品种,创立新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支持水貂、狐狸等特种动物养殖和深加工,不断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为加强皮毛市场的建设,需要在山东半岛建设2到3个规范的毛皮交易中心,由行业的专家人士对毛皮等级做以评定,制定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交易中心根据此标准和体系对皮张进行拍卖,保证毛皮行业健康持续发展。(3)建立中国毛皮兽养殖产业经营体系,实行产供销科工贸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做到产、供、销一条龙,产、学、研一体化。鼓励有资金、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投资毛皮动物养殖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推行名牌战略,重规则、守信誉,确保毛皮行业稳定发展。
建议有关大专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引导各养殖场饲养人员通过自学、参观和分期分批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掌握必要的养殖技术和皮革鞣制技术知识,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增添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提高政府畜牧主管部门的人员素质和生产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疾病防治部门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
(1)建立完善的特种毛皮动物良种繁育体系。以科研单位引进国外的优良毛皮动物品种为主体,采用级进杂交选育优良种兽组建良种群和育种核心群,培育出适合我省气候条件和环境状态的毛皮动物新品种,全面提升山东省毛皮动物养殖业的水平,形成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本省毛皮动物产业。以专业户饲养的本地毛皮动物养殖场为基础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加强选种选配,采用科学饲养标准精心饲养,建立杂交生产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品种结构,提倡多种类、多品种饲养,抵御风险。运用人工授精新技术,最大限度发挥种兽的优良性状,全面快速提高生产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加快推进特养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品种、笼具等各类投入品的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饲养、运输、取皮各环节行为,逐步解决动物福利问题。(3)尽快科学制定各种毛皮动物的饲养标准、科学的日粮搭配和正规的饲养制度,建立完善的动物饲料加工生产体系,加强饲料干(鲜)加工生产体系的建设,满足毛皮动物各期营养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毛皮动物栖息、繁殖、生长、换毛的生存条件,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和皮毛的生长以确保毛皮质量优良。掌握繁殖技术,提高毛皮动物的生产水平和产仔数量;加强防病治病,提高毛皮动物的健康水平和成活率,为皮毛经济动物的发展保驾护航;搞好取皮加工,提高毛皮质量和产品档次。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国内的科研成果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点、疑点,让生产者尽快得益于科技进步,从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毛皮动物养殖业的主要产品是毛皮,肉、皮下脂肪、脏器、腺体等均为副产品。这些副产品有的具有药用价值,有的是香料工业和化妆品的原料,有的是美味佳肴,有的是饲料加工的原料。目前,我国毛皮动物行业对这些副产品利用很少,加大其开发力度,可使其成为毛皮动物行业一项稳定的经济支柱。
我国在毛皮动物养殖业的科研立项经费远远落后于欧盟国家,国家实验室和行业创新体系等尚属空白,同时国内很多技术成果推而不广,七成以上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零,制约了我国特养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在国家层面及主要养殖区建设梯级结构重点实验室,创建行业创新体系,加大对相关院校及研究单位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在品种选育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上,鼓励科研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三者之间加强合作、联系,开展联合育种、科研攻关与良种开发,共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点和疑点,使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带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毛皮动物饲养以及屠宰过程中,应该遵守中国林业部和农业部共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毛皮野生动物(兽类)驯养繁育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标准化生产。改善动物饲养环境,善待动物,提高营养水平,保证清洁饮水,规范动物屠宰方法,禁止噪声、恐吓、击打等妨碍动物身心健康以及各种虐待毛皮动物和侵害毛皮动物福利的行为,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收益,减少国际环保组织的干预和反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产业形象,有利于产品的出口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皮毛加工种类和花样,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在不放松国际市场的同时,通过宣传引导消费积极开拓和培植国内市场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促使我国毛皮市场稳定发展。
(2012–07–28)
Q959.9
A
1007-1733(2012)11-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