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奶牛结核病的防治
房启祥 (山东省莒县长岭畜牧兽医站 276516) 付彦涛 战玉萍 (山东省莒县畜牧兽医局)
奶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奶牛脏器和组织中形成结核结节。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的发展,各地奶牛结核病疫情时有发生,散在疫点不断出现,不但给广大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因此,保障畜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加强奶牛结核病防治意义深远。
牛结核病的病原主要为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奶牛最易感染,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结核分支杆菌主要有三型,即牛型、人型和禽型,相互之间可交叉感染,特别是带菌牛奶可使人感染更具公共卫生学意义。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或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营养不足等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传播。
根据患病器官的不同,本病可分为肺结核、肠结核、乳房结核等。
2.1 肺结核 以长期顽固的干咳为特点,呼吸困难,逐渐消瘦。在肺脏或其他组织器官常有很多突起的白色或黄色结节,切开后可见干酪样坏死物,有的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除后形成空洞;在胸腔和腹腔可发生密集的灰白色坚硬结节,即所谓“珍珠病”。
2.2 肠结核 消化不良,以顽固性下痢为特点,粪便带血或脓汁,胃肠道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溃疡。
2.3 乳房结核 乳房肿大,以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为特点,泌乳降低,严重时乳腺萎缩;乳房结核多发生于进行性病例,是由血行蔓延到乳房而发生,切开乳房可见大小不等的病灶,内含干酪样的坏死物。
此外,结核菌还可以侵害其他器官,发生淋巴结核、子宫结核、睾丸结核等。
奶牛结核病监测主要采取皮内法、点眼法和皮下法,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是皮内法,此皮内法对奶牛结核病的检出率一般在95%~98%。当发现奶牛有不明原因的上述特征症状,可怀疑为本病,通过病理剖检,可做出诊断,要确诊就需要做结核菌素变态反应。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疫措施。(1)每年定期开展奶牛结核病监测(检疫)。凡结果呈阳性的牛群视为结核病污染牛群,每隔30~45d重点监测(检疫)一次,连续3次监测(检疫)不再发现阳性牛时,才视为健康牛群。病牛所产的犊牛于出生后分别于20日龄、100~120日龄和6月龄连续监测(检疫)三次,结果为阴性者送入假定健康牛群培养。假定健康牛群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监测,连续三次监测阴性的即可视为健康牛群。(2)检出阳性牛时应及时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所生犊牛应隔离饲养,喂健康牛乳或消毒乳。对发现的可疑病牛,要加强监控,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同时复检确诊,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无害化处理可疑病牛在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3)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牧场、牛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牛舍、运动场每月消毒一次,饲养用具每旬消毒一次。如检出阳性牛,必须临时增加消毒,粪便堆积发酵。进出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消毒药可用5%来苏儿、克辽林、10%漂白粉或3%~4%福尔马林等消毒液进行消毒。(4)加强流通防疫监管,严防疫情传播。跨省调运奶牛,要严格实行奶牛可偿还疫审批和“准调”制度;省内调运奶牛的,一律凭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车辆消毒证明和奶牛健康证调运,必须证明无结核病阳性牛时方可引进。奶牛调入后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同时隔离饲养,观察1~2个月,并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查,确定健康无疫病时才能混群饲养。(5)场内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杜绝结核病人接近牛群。牛场内不得饲养家禽,以免结核病禽对奶牛健康造成威胁。(6)牛场、牛舍的设计、建设设施要符合国家动物卫生防疫要求,已建的牛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防疫设施,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严防外来疫源的传入。(7)动物防疫监管机构对所辖区内的奶牛要严格管理,全面实行奶牛健康证和户口台帐管理,所有奶牛都应登记造册,及时记录奶牛存栏和调运状况。对健康奶牛发给奶牛结核病监测(检疫)合格证明,凭证销售牛奶或转让健康牛。
(2012–08–22)
S858.23
B
1007-1733(2012)11-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