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在生猪机体内的作用及缺乏综合症的诊治
李 燕 (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畜牧兽医站 271409) 金停祥 (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局)
通过长时间对生猪在各生长阶段的观察,发现生猪群体内有部分特别是生长快、体格健壮的生猪往往没有发热症状,出现代谢性障碍,组织变性,全身性水肿等综合症状而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究其原因,这是饲料成分中硒(Se)元素含量不足,生猪摄取Se的需求量长期低于0.10mg/kg,造成体内的酶合成受阻,代谢紊乱,细胞被氧化等综合症。
(1)维持生猪机体正常需求的元素有很多种,其中对促进体内酶的合成,系统正常代谢,保护细胞,防止细胞膜、肝线粒体膜等的过氧化破坏起反应作用的Se是必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生猪在各生长时期,体内对Se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机体内Se的正常维持需求含量为0.10~0.40mg/kg;(2)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组成成分的Se,它的基本作用是参与破坏已生成的过氧化物而起到维护细胞膜的作用,即在整个细胞质中破坏过氧化物,保护细胞,解毒和提高免疫力,它和维生素E(VE)相互协作和互补,更加增强防止细胞膜中有过氧化物形成和细胞膜变性的作用,VE可有效的促进因Se摄入过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排泄功能,从而降低毒性作用。经长期的饲养管理和现代营养学的研究,Se和VE可共同保护细胞膜、细胞核和染色体不受伤害,两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3)生猪机体内的Se由于经常性的缺乏,致使产生营养代谢障碍或与其缺乏有关而引起的综合疾病。运输、驱赶、潮湿、恶劣气候和环境等的刺激而产生应激是Se缺乏的诱发因素,造成Se的消耗增加,机体抵抗力降低。
长期饲喂含Se不足的饲料,引起生猪对Se的缺乏,发生一系列的代谢性病理变化,严重影响了生猪的健康生长。(1)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是冬春季节气温骤变,温差波动大,生猪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弱时最易发病。(2)长期饲喂高蛋白或含Se不足的饲料,造成生猪摄取Se量降低,生长迅速、发育良好的育肥猪最易发生营养性肝坏死,并伴有白肌病的发生。(3)急性病例常发生在营养良好,身体健壮,没有任何征兆下的生猪突然发病死亡,同窝猪群易发生发病和死亡率高的现象。(4)各阶段的生猪均易发生:出生后7日左右或3-4周龄的仔猪;断奶后生长至10~50kg的幼猪,其中10~20kg的幼猪受侵害最为严重;快速生长、体重在60~90kg的育肥猪。(5)发病率最高的是长白品种猪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杂交产生的后代数越多,发病率越高。
生猪长时间摄入高蛋白的饲料,引起体内蛋白过剩,加速机体内Se的分解而含量相对较低,造成抵抗力下降,内外系统代谢紊乱,发生白肌病、肝坏死等一系列常见的临床症状综合症。
3.1 体温 生猪的正常体温在38~39.5℃(直肠温度),一般在正常条件下,体温在36~41℃之间也属正常。病猪体温通常不高,触摸时,一般感觉无任何明显变化,但病猪在死亡前往往出现体温过低的现象。
3.2 精神 常表现为身体健壮而突然发病,抽搐,尖叫,精神不振、沉郁,喜卧,呈昏睡状;成年生猪患病多发生于冬春气候骤变以及长期摄入Se不足或缺乏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长途运输、驱赶、环境改变等应激下可转为急性,几分钟内突然抽搐,大声嚎叫而死亡。
3.3 食欲 食欲减退,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有的偶见采食,但患有咀嚼障碍,约25%的猪伴有消化道疾病,严重时因食欲废绝而死亡;哺乳期病变的仔猪因不能站立常吃不到母乳而饿死。
3.4 皮肤和黏膜 (1)通常死得快的病猪营养比较好,毛有光泽;患慢性病的猪,营养不良,高度消瘦,被毛粗乱。(2)有的在发病初期,全身的皮肤病变部位通常色淡,呈粉红色,以后逐渐转为苍白色、发皱;有的病变皮肤有不规则的紫红斑点,两腿内侧出现形态大小或不规则的紫红色斑点。(3)长期或发病后期,可见眼结膜苍白,眼脸浮肿,耳、颈、胸、腹下及内股皮肤发绀。(4)慢性病例的病程3~7d或更长,出现肩部、背腰部皮下肌肉肿胀或水样肿胀,腹胀、黄疽和发育不良为特征的疾病,个别病猪在耳、头、背部出现坏疽。
3.5 粪便 病猪常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先便秘后下痢,初为水样,渐变为软便,后期往往下粘液便,粪便带血或偶尔可见血便。
3.6 呼吸 冬末春初发病率高,病猪出现呼吸障碍症状,呼吸达到21~98次/min,同窝数头急性病例仔猪在几周内死亡。治愈后存活的仔猪在后期仍常伴有严重的呼吸、消化等系统性代谢病症状,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死亡率在10%以上。
3.7 心跳 心跳加快,心律失常,达到110~198次/min,心脏衰弱死亡或常突然死亡。
3.8 运动 (1)轻者运动不稳,后驱摇晃或跛行,重者前肢跪地移动,后肢麻痹、瘫痪;有的病猪出现头向侧转或转圈运动,强行起立时则见肌肉颤栗,并常发出嘶哑的尖叫声;有的不愿走动,躺卧不起,强迫运动常立即死亡。(2)病程稍长者,后肢强硬,运动无力,肌肉发抖,步幅短而呈痛苦状;严重时,起立困难,腰背弓起,四肢叉开,肢体弯曲,肌肉震颤,出现运动等障碍。(3)有水肿症状的病猪四肢瘫痪,死亡率非常高。
3.9 血细胞 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为173~407万个/mm3,白细胞为2.2~2.77万个/mm3,引起白细胞偏高,造成贫血,出现伴有轻微感染症状的功能性障碍。
4.1 脂肪及黏膜 (1)急死病猪,尸体营养良好,颈下及腹下的脂肪可见透明茶黄色胶冻状水肿,慢死病猪一般呈淡污黄色。(2)胃黏膜水肿、出血,胃大弯、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
4.2 胸腹腔 体腔内积有大量易凝固的渗出液呈黄色,心包积液达15~20ml,呈凝固或不凝固的茶黄色透明状;胸腹水明显增多,腹腔积液达200~500ml,透明并含纤维蛋白块。
4.3 淋巴结 病变部位的淋巴可见到不同程度的肿胀,潮红充血,切面周边充血,流出较多量液体,偶尔也见到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
4.4 骨骼肌 (1)骨骼肌特别是后躯臀部和股部肌肉色淡,呈灰白色条纹,膈肌呈放射状条纹,切面粗糙不平,有坏死灶。(2)病变不严重时,常见于后肢臀部肌肉稍肿、退色,呈半煮熟或蜡样外观。(3)严重时肩部、背部以及膈肌等处出现病变,并伴有出血和黄色无光泽的斑块。
4.5 肝脏 (1)肝脏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大,呈斑驳状,切面呈黄染或槟榔样红黄相间。(2)轻者肝脏轻度肿胀,质稍脆,呈水肿样,中央静脉淤血,并常扩张到周围的肝窦。(3)重者肝脏肿胀,表面及切面可见红黄相间,大小不等斑块,边缘不整,宛如地图样,红色区凹陷,黄色区则突出表面,质脆弱或稍硬。(4)急性病例的肝呈紫黑色,肝大1~2倍,质脆易碎,呈豆腐渣样。(5)慢性病例的肝外表凹凸不平,正常肝小叶和坏死肝小叶混合存在体积缩小,质地变硬。
4.6 胰脏 多数苍白,偶尔见到污黄色。
4.7 肾脏 一般无明显变化,少数可见肾皮质增宽,质脆,肾盂稍有红色尿液。
4.8 心脏 病死生猪的心脏扩张变弱,呈圆球形,两心室心径体积扩大,横径增宽,平置时心脏塌陷;心肌色淡并伴有红斑而柔软,左心肌变性最为明显,心内、外膜下层有大量出血斑点或线状出血,并沿肌纤维方向扩散,最后造成循环性衰竭。
4.9 肺脏 一般变化不大,有的可见肺间质增宽,有充血或小点出血,呈胶冻状水肿。
(1)猪对Se的需要量不能低于日粮的0.1mg/kg,允许量为0.25mg/kg;平时应注意及时调整饲料结构的搭配和有关添加剂的应用,以满足生猪在各生长期对Se的需求。麸皮、豆类等饲料中富含较多的Se,要适当选择补充饲喂。(2)对缺Se的妊娠母猪,产前15~25d内及仔猪出生后第二天起,每30d进行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液1次(母猪3~5ml,仔猪1ml);也可在母猪产前10~15d适量增喂Se制剂,会收到一定的预防效果。(3)对同群发病的猪按每头5kg体重肌注0.1%亚硒钠1ml,1月1次。(4)病猪每5kg体重肌注0.1%亚硝酸钠2ml(同时增喂以适量的VE),一般注射一次病猪就会有好转,个别效果不明显的,次日再注射1/2的量;注射后,一般患猪在12~24h内即可见到食欲恢复,腹泻停止,精神好转,跛行消失等明显疗效。(5)对已发病仔猪可用0.1%亚硒酸钠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2~4ml/次,隔20日再注射1次;或肌肉内注射亚硒酸钠VE注射液1~3ml(Se为1mg/ml,VE为50IU),若配合使用50~100IU的VE进行肌肉注射,效果更佳。
(1)根据本病的流行、临床症状、病变和防治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肯定与缺Se有直接的关系。发病出现心肌、骨骼肌和粘膜等病变症状与缺乏Se综合症的病性极其相似,因此,在未检明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其间之前,基本确定为Se缺乏症是合理的。(2)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倘若发现生猪出现跛行或瘫痪,贫血,心跳明显加快,临床无高温症状就突然死亡,剖解时发现骨骼肌蜡样变性,心脏扩张,肝脏巨块状坏死,即可判定为Se缺乏综合症。如果症状表现不够明显时,可通过亚硝酸钠的治疗加以诊断,一般病例在用药后12~24h内显出明显效果时可确定为本病。(3)事实证明,长期缺乏Se可引起猪群发生本病,而加喂含量足够的Se饲料可解决本病的发生。由此可见,维持生猪机体正常代谢的需求量分季节分阶段,特别是冬春气候多变季节,更离不开及时调整饲料中Se的配比含量,科学的调整饲料结构配比,可以有效预防和防治本病的发生,对降低经济损失有着重要意义。
(2012–08–09)
S858.28
B
1007-1733(2012)11-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