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

2012-04-13 03:32:57罗歆宏刘建强
关键词:土地革命三农革命

罗歆宏,刘建强

(1.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

罗歆宏1,刘建强2

(1.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农业国家,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自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的尝试,这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党日后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以及革命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也有深刻的启示。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三农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不仅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家,更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农民是当时社会的大众,人数最多,受到的压迫最深,革命性比较强。探索“三农”问题,对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在近代中国显得尤为必要。

一 建党初期中共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对农民革命问题曾做过一系列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农民当成无产阶级的同盟者,看作是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力量。他们认为无产阶级要想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无产阶级的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1]566只有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也对“三农”问题有过一些论述。1919年2月,《晨报》上发表了李大钊的《青年与农村》一文,文章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黑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黑暗;他们生活的利病,据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1920年底上海《共产党》月刊上发表的《告中国的农民》一文,也公开号召农民要“自己动手”,“抢回”自己的田地。

建党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一开始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的程度不够。中共一大和二大确定的指导方向一开始都侧重于发动工人阶级和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在发动农民阶级方面做的工作相对比较少。这一时期相继领导和开展的都是一些工人运动。以1922年1月的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相继有安源路矿工人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但是这些罢工都是在未发动农民阶级的情况下开展的,在反动军阀的血腥屠杀下,都被镇压了下去。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对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具体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基本状况,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纲领核心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建立民主共和政府。为完成这一纲领和任务,寻求革命的动力和正确估量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时候,共产党对农民阶级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2]113农民阶层在革命中的应有地位开始突显出来。相比较而言,中共二大在“三农”问题的认识上要比中共一大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对于工农联盟、农民的土地要求和工农政权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具体的规定。

19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提出组织“工人农人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反帝联合阵线。特别是计划的第三条,专讲农民运动。强调“……此种(佃农)人数超过一万万二千万被数层压迫的劳苦大群众,自然是工人阶级最有力的友军,为中国共产党所不应忽视的。中国共产党若离开了农民,便很难成为一个大的群众党。”[2]124从《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中将农民问题单独成篇可以看出,中共开始将关心农民利益、重视农民力量的“三农”问题放到自己的工作议程中。

这些对农民的力量和工农联合重要性的认识是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而不断深入的。国内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道路的选择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要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上升到全组织重视的高度。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举行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搞农民运动出身的毛泽东在大会上作报告。他根据自己在农村中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经验,强调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在这次大会上,农民运动的地位被上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大会宣言指出,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民主革命,因此,“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忽视的,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大会还通过了《农民问题决议案》,提出“有结合小农佃户及雇工以反抗牵制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打倒军阀及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绅,以保护农民之利益而促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必要”。[3]15这是中国共产党专门为农民问题作出的第一个决议案。由此可见,从中共“二大”到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利益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深的高度,把农民运动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当然,因为“三大”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国共合作的问题,农运问题还不是当务之急,所以,对《农民问题决议案》并没有具体组织实施。

二 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

中国经过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人民都生活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几千年的封建压迫使得农民的反抗从未停止过,对近代以来外国势力的入侵,更是反抗不断。这些农民抗争由于缺乏一个先进的指导思想,一次次都失败了。但是,造成的影响和声势是任何政党和阶层都不能轻视的。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反革命的屠杀中,在探索革命出路的摸索中,一步步认识到了农民力量的强大和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抉择中果断地选择了和农民站在同一战线上。共产党人认识到要抵抗反革命的镇压,实现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联合最广泛的农民阶层才能实现。

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发端于萧山衙前,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摆脱了旧时的自发的老路,而由共产党员沈玄庐、青年团员宣中华直接发动和领导的。它反映了农民对地主压迫的谴责和对土地的要求。而后,澎湃在广东老家海陆丰也认识到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这位后来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的共产党员,冲破家庭和社会的一切阻力,深入农村,领导家乡农民开展了著名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并且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会。

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农民重要性并开展了早期的农民运动,在中共历史上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这时候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确认识当时社会的性质,没有将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区分开来,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也没有提上重要议程。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中共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也一步步加深。1924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三届扩大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农民兵士间的工作问题议决案》,再次肯定了“三大”决议中所指出的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注意全国范围的农民问题。做总的政治宣传的时候,特别预备对农民的通告,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口号”。[2]1511月,中共中央在《第四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又提出了要规定最高限度的租额,取消田赋以外的附加捐及陋规,重视组织农民协会和促成武装自卫组织等问题。1925年1月,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认为农民问题在中国是“特别的重要”,提出中国的革命要成功,“必须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织各地农民从事经济和政治斗争”,认为“由原始的、自然的农民反抗之可能而引之入自觉组织的经济和政治争斗,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3]18-191925年10月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在农会中巩固党组织,并提出了“耕地农有”的口号和没收大地主、军阀、官僚等土地交给农民的问题。会议发表的《告农民书》中,还第一次提出革命的工农取得政权的问题。在中共对农民问题的重视下和国共双方合作的大前提下,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其中以广东和湖南的农民运动走在最前列。

广东农民运动之所以走在现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前列,与近代以来广东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广东是最先被西方势力侵入的地区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对原料的掠夺、地主阶级租税和高利贷的的盘剥、动荡的政局和常年的兵患,加上雪上加霜的天灾,导致广东社会各种矛盾集中而尖锐,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大背景下,广大农民走向破产,农村经济走向崩溃。这些残酷的社会现实为农民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并且立即使得广东成为全国新式农民运动的先驱。据相关文献统计,到1924年底,广东全省有14个县成立了农会,入会农民达到18万多人。到了1925年5月,广东省还成立了现代中国第一个省级农会,这个农会的成立标志着广东农民运动达到高潮。到1926年,广东省的农民协会会员达到62万多人。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是一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盈的“鱼米之乡”。可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各派军阀的连年混战,地主豪绅的压榨和剥削,使得这里成为了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广大农民早就不满现状,希望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各式的农民运动在各地开展的比较早。因此湖南的农民运动虽比广东晚些,却发展的更为迅速。根据国民党的会议记录,“本项运动(农民运动)以粤湘为最有成绩,而湘比粤进步特速,现在已有组织而能认识主义之农民约计在50万以上”。[4]27特别是1925年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团结一批贫苦的农民,秘密建立农会,领导韶山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为党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创造了丰富的经验。1927年毛泽东又以国民党中央党部执行委员身份深入湖南农村,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湖南农民运动在全省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1925年12月到1926年11月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已有五十余县有农民协会之组织,已成立之县农民协会四十九,特别区二,区农会四六二,乡农会六、八六七,会员数有一、三六七、七二七人”。[3]361并在1926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成立省农民协会。

到1927年,全国农民运动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河南、陕西、安徽、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广西、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省都有发展,并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全国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近千万人。农民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使得中共愈加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虽然,大革命的失败使得农民运动走向低潮,但是这阶段的农民运动为中共在下阶段“三农”问题的探索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 进行土地革命的尝试

1927年7月,国民党右派相继走向反动,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共产党人辛苦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随之全部丢失。大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革命的屠杀都证明了无产阶级加强对农民的领导、巩固工农联盟的极端重要性。无产阶级只有发动农民一起参加革命,进行土地革命,才能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大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而这一切,在反革命势力强大的城市显然是不存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必须放到农村中的农民革命上来,而农民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多数革命运动的焦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能否得到广大民众拥护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革命生力军的重要举措。

其实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注意到了农民土地问题。早在建党之初,党的创始者们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探索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途径。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正式提出要将生产资料,收归社会公有。1922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里,中共又进一步提出没收军阀官僚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的问题。在1927年4月27至5月9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也讨论了土地问题,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了农民纲领,订立了七条斗争策略。但当时由于受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指导,这项决议案成为一纸空文,并未能得到执行。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惨痛经历,使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集了紧急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作为革命的中心课题提出来了。随后,中国共产党在湘、鄂、赣、闽、粤、豫、皖、陕、桂等省先后组织了武装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大革命的失败将土地革命运动推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一场以土地革命为特征的革命运动在中国广大农村由中国共产党人发动起来。

土地革命的实践,首先在广东地区展开。1927年4月,在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各地都爆发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右派倒行逆施的起义。1927年9月至10月,海陆丰党组织贯彻中共中央秋收起义的指示,两次进行起义,展开了土地革命的实践。1927年11月,海陆丰第三次起义胜利后,在海陆丰组成了苏维埃政府,还讨论通过了没收土地、改良工人和士兵生活、抚恤烈属、取消苛捐杂税等决议案。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没收土地案》及其后分配土地的革命行动,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来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的一个大胆尝试,中共对“三农问题”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适合中国实际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土地革命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实践中探索逐步形成的。毛泽东首先在井冈山探索土地革命的实践,并在1928年底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上,又通过了决议案确定“实行土地革命”是当前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之一。根据中共“六大”的精神,在1929年4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土地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0年8月,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土地法》。1930年10月,湘鄂西特委制定《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经第二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革命法令》。到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完整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正式将这条土地革命路线以法律形式确定。这以后,各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实践中,根据自身条件,通过对土地分配政策的不断探索,都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农村土地革命的展开,使根据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土豪、分田地的行为满足了农民的土地愿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意识,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中共对“三农”问题探索的积极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个热点问题,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三农”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途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探索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国家的“三农”问题,是必要的和明智的,其意义深远。毛泽东在1943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总结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为民主革命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产党由重视工人运动到强调工农联合,由一步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到最终革命目标得以实现,意义重大。

首先,是解决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道路和革命力量问题。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的前途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一开始希望由开展单一的工人运动,去推翻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然后在军阀和列强的屠杀面前又意识到工人的势单力薄,必须团结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去结成工农联盟,壮大革命的力量。最后在国民党反革命派的镇压面前又意识到农民运动的不够深入,工农的结合不够紧密,必须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才能解决革命的武装问题。中国共产党和工农武装才能扎根农村,才能从农村走向全国。而且,“三农”问题实践的开展深度直接决定了革命的进度和成效。以土地革命为例,1927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在这一时期里,党内出现过两次大的“左”倾错误,在土地政策的制定中不根据实际,例如海陆丰就提出将“自耕农的土地也加以没收”,将所有地主和资本家一律打倒,提出“不革命不得田”等。各地的这类“左”倾错误打击面过宽,蛮干的行为伤害了一些农民的感情,造成了革命的极大损失。但党很快纠正了错误,并在探索中前进,很快各个根据地都先后制定了土地纲领和政策。到1931年初,全党实际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在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1935年1月是第二阶段,这个时候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占据领导地位,全盘否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土地政策和路线,强行推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一套过左政策,又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失。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共改变了对富农的政策,使得土地政策越加成熟,革命的队伍也更加壮大,根据地的建设也愈加稳固。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实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壮大与否,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紧密相连。

其次,为中共赢得了民心,壮大了中共的力量。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农村开展的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农民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共产党人扎根农村,与农民紧密联系,即增进了感情,又宣传了革命。同时,共产党人与普通大众的朝夕相处,使得农民大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代表最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才是真正想要解放农民的。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共产党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群众路线,也使得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得到提高,大家踊跃参加工农红军。有统计显示,红军的阶级成分中,68%来自农民;红军的来历中,77%由农村根据地提供。[5]63-64在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在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围追堵截和政治经济封锁中,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帮助下,不但没有被反革命势力所打垮,反而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如燎原之势迅速壮大。中共长期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经历,也使得中国共产党比任何政党都要明白普通大众的疾苦,更加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种对于普通大众的了解和认识,使得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在中国的革命路途中走得越来越稳、也将走得越来越远。

最后,为后来的“三农”问题提供了经验。中共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条路走得很艰难,也很曲折。有右倾的阻碍,也有“左”倾的干扰。更多得还有国民党的屠杀和镇压。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当时的国情,大胆地探索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途径,对于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在建国后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国情、联系群众和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等等。例如,在认识到农民的力量时候能够果断放弃单一工人运动的形势而采取工农联盟的方式;在意识到武装的重要性的时候能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武装,壮大革命力量;在认识到城市暴动不可行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路线等。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革命路线成熟的基础,更是我们今天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2卷[M].人民出版社,196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史学双周刊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史事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by the CPC During the Periods of the First Great Revolution and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LUO Xin-hong1,LIU Jian-qiang2
(1.College of Philosophy,History and Cultur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2.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In a feudal agricultural country,peasantry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have been given special attent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PC.The CPC started vigorous peasant movements in the Great Revolution and had a land reform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re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success of the revolution.The past experience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the present 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periods of the First Great Revolution and the Agrarian Revolution;CPC;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K26

A

1671-1181(2012)02-0066-05

2012-02-10

罗歆宏(1987-),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三农革命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1:43:10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东南法学(2016年2期)2016-07-01 16:41:41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