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县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因素与对策措施

2012-04-13 02:12廖春丽范琼勇周维东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8期
关键词:再生稻亩产农技

□廖春丽 范琼勇 周维东

近年来,由于粮价上涨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共同作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回升。加之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和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带动,我县粮食生产已连续4年获得丰收,基本保证了在家人口的口粮消费和养殖业等生产发展的大部分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客观分析限制我县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瓶颈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县大型骨干灌溉和泄洪设施大多建于20 世纪60~70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灌溉和泄洪能力已相当脆弱,一旦发生大的洪涝、干旱,就会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2.技术服务体系运转不正常 当前,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不足、非专业人员多、知识断层和老化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技术推广难,技术培训时间少,高标准示范片建设慢,依托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水平提高的功能减弱,致使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速度缓慢;二是农技人员待遇低,人心不稳,兼职较多,干本职工作时间减少,搞好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的精力分散;三是部分农技人员并非专业人员,知识匮乏,对新技术掌握了解不多,且不安心本职,难以有效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更难争取各级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支持。

3.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十分艰难 随着城乡基础性建设需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退耕还林的进一步实施,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随着城乡人民对蔬菜、水果、鱼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蔬菜、水果和净水养鱼的发展挤占耕地亦成必然。目前,我县农作物复种指数已高达220%,特别是旱地农作物复种指数已高达300%以上,通过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已非常有限,要完成稳定粮食面积的任务相当艰难。

4.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户平耕地面积小,分散零乱,不仅耕种和田间管理难度大,更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在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是雇工工价高,农资价格上涨,种粮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农民对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的重视程度普遍更高,对种好粮食作物普遍缺乏兴趣和热情,物资和劳力投入下降趋势明显;三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和经商,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之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粮食作物种“应付田”现象逐年增多;四是留守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龄化问题突出,接受新鲜事物慢,致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5.部分区域的技术推广很难得到支持 粮食生产作为政府来说本身就只有投入,没有直接的财政收入,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且工作难度大,尤其是部分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新品种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没有能力为领导当好参谋和指导农户,无法打造亮点。因此,部分技术人员根本就不能或很难争取到领导对粮食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自身也不能或很难有效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久而久之就导致领导不满意、技术人员失去信心和农户不合作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

6.生产上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1)品种选择不当 当前各项作物审定品种很多,不同品种都有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然而多数农户对不同品种在密度、施肥、土壤类型、播栽期上都有一定差异的情况不了解或不够了解,造成品种选择不当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和平衡增产。

(2)种植密度严重不足 目前,就水稻而言,推广品种多为穗重型,即大穗型品种。但由于生产上栽插密度普遍偏稀,导致穗数不够,难以获得高产。目前我县多数区域的亩植窝数仅6000多窝,而据多年试验,以大穗型品种为例,亩植6000 窝时,一般亩产仅400kg 左右(丈量面积),在此基础上每亩增加1000 窝,亩产可增加25~50kg,以亩植1~1.2 万窝时产量最理想,亩产可达550~650kg。因此,目前我县水稻亩植窝数至少还可以增加4000 窝,才能达到应有产量的最低要求。如我县2007年的水稻高产攻关田块,亩植1.25 万窝,中稻亩产776kg,比大面积生产增产70%~80%,主要原因就是亩植窝数比大面积生产多出1倍,亩有效穗比大面积生产多8 万穗左右,穗着粒没有太大变化;同田的再生稻亩产也达268kg,比大面积生产增产1倍多,两季亩产达1044kg,突破了吨粮大关,中稻和再生稻两季亩产均创造了全市最高记录。2008~2011年,又在同田继续开展高产攻关,经省级专家现场验收,中稻亩产达到803.8~831.8kg,3次刷新川东南中稻亩产最高纪录;中稻+ 再生稻两季亩产达到1018.8~1137kg,都超过吨粮。其中,2010年中稻+ 再生稻两季亩产1137kg,还创造了四川省两季最高亩产纪录,再生稻亩产达到335kg,创川东南再生稻次适宜区最高纪录。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县大面积水稻生产的亩植窝数应逐步增加,方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普遍存在种植密度偏少的类似情况,主要原因也是农户认为目前的品种穗大粒多,对增加密度提高产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重氮轻磷钾现象普遍 目前,粮食生产的农家肥用量不到基本要求的1/3,绝大部分的钾肥用量不到基本要求的1/10,氮磷钾施用比例严重失调。重氮轻磷钾,忽视微量元素,不仅难以提高粮食产量,反而造成氮肥的严重浪费和不必要的面源污染。

(4)病虫防治效果欠佳 部分农户由于选药和防治方法不当,防治时间不对,农药剂量不准,机械操作故障等,造成病虫防治效果普遍较差。

二、对策措施

1.切实加强惠农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通过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实施办法,改进补贴方式,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种地种粮的积极性。尤其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加快沃土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土壤质量,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单产和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2.不断提高农技队伍自身素质 各级农技人员要加强对粮油新技术、新品种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更新知识,为农户提供正确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真正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逐步争取各级领导、部门和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和农技人员的重视。

3.建好示范基地,展示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各级农技人员要尽最大努力建好示范基地或高产示范田块,让农户有看的、有比较的,用高产高效的结果震动农户和各级领导,使农户逐步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来提高产量。同时,让各级领导和农户觉得技术人员直接干的和指导实施的就是不一样,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就是不一般,因此,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指导是正确的、是应当实施的,从而逐步扭转和提高技术人员在农户和各级领导心目中的地位。

4.稳定种植面积 必须在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深化耕作制度改革,全面普及旱地多熟制,逐步扩大稻田两熟和三熟制,千方百计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耕地潜力。同时要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和推行集约化经营、代耕代种和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新模式,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稳定和恢复粮食种植面积。

5.大力推广轻简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 针对当前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状况,积极探索减少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大力推广轻简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械。重点要引进和试验示范适应我县生产条件的小型化、功能多、易操作的农业生产机械,切实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耕作和栽培质量。

6.主要技术措施

(1)选用适宜品种 正确引导和广泛宣传,使农户能够选用恰当的适宜品种,并落实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

(2)合理密植 在保证亩植窝数的前提下,做到足够的苗数或株数。一般而言,水稻应保证亩植1~1.2 万窝,玉米2500~3000株/亩。因此,目前水稻生产应大力提倡多用500g种子,多栽2000窝,逐步恢复基本苗数和窝数,控制窝数继续下降现象。

(3)适期播种 根据不同情况适期播种,水稻上应根据不同田块类型分期播种,确保栽插适龄秧。玉米上应根据品种特性和旱地耕作制度情况适时播种,从增加产量的角度讲,不提倡越早越好和越晚越好。

(4)配方施肥 保证不同作物所需的各种肥料元素,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施用比例合理、种类齐全、数量适当。大面积生产应推广配方施肥,方法上应大力主张农户使用复合肥或采取配方施肥。

(5)正确防病治虫 在准确预测预报病虫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指导好农户正确选药和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

(6)分区域和作物明确重点 全县整体上应以占耕地面积80%的水稻生产为重点。其中,偏南区域应以发展水稻旱育秧,提高再生稻产量为重点,大力推广“稻、稻、鱼”种植模式,积极示范旱地“双2.5 尺”(1 尺=33.3cm,下同)种植模式;偏北区域应以发展再生稻,普及水稻旱育秧,狠抓耕作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广旱地“双2.5 尺”种植模式,积极示范“稻、稻、鱼”种植模式。

目前,技术推广的重点是围绕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好高产创建活动,逐步带动大面积生产水平的提高。其中,水稻重点推广以旱育保姆育旱秧为核心的强化栽培技术措施,狠抓早播早栽配套技术的落实,大力发展再生稻;玉米重点推广以乳苗移栽为核心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玉米生产早播早栽、躲过伏旱打好基础。小麦重点推广以小窝疏株密植为核心的旱地耕作制度改革。薯类重点推广以应用脱毒种薯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小杂粮重点推广以应用高产优质品种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技术,积极发展冬大豆。

猜你喜欢
再生稻亩产农技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