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存玉,张会娜
患者,女,9岁。无诱因出现发热、髂骨疼痛,伴腹胀、纳差,就近给予药物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于2008-07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肋下未及,胸骨压痛阴性,脾左侧肋缘下5~6 cm,心肺正常。腹部B超示:脾厚6.1 cm,左侧肋缘下9 cm,切迹明显,实质回声均匀。血常规:WBC 234.42×109/L,RBC 2.77×1012/L,Hb 76 g/L,PLT 904×109/L。 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值(M/E)=24.4∶1,粒系比值占 0.88,中性中幼粒0.20,中性晚幼粒占0.23,嗜酸粒细胞0.03,嗜碱粒细胞0.08,形态可见巨幼样变及双核杆状核。红系、淋巴细胞系增生较少,其他各阶段细胞比值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可见巨核细胞117个,以产板型为主,成堆血小板易见。外周血细胞形态学:WBC计数明显增高,分类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原粒0.04,中幼粒0.12,晚幼粒 0.18,杆状核0.23,分叶核0.25,嗜酸粒细胞 0.08,嗜碱粒细胞 0.03,淋巴细胞0.1,单核细胞0.01,成熟红细胞形态不等;PLT计数高。骨髓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0。染色体核型:46,XY,t (9:22),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 诊断为Ph+CML慢性期。经羟基脲化疗,碱性利尿,抑制尿酸的生成等治疗1个月后,症状有所缓解,患者出院,多次在门诊复查巩固治疗。
患者于2009-12受凉后出现发热、鼻塞等症状,查血常规 :WBC 10.83×109/L,PLT 45×109/L,RBC 2.36×1012/L,Hb 80 g/L。分类可见幼稚细胞0.56。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幼淋巴细胞0.884,粒系、红系增生受抑制,巨核细胞未见,PLT散在、较少见。组织化学染色:髓过氧化物酶阳性率2%,糖原(PAS)染色:阳性,且较一致。形态学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流式细胞学免疫学分型:HLA-DR:96.84% ,CD7:63.99% ,CD10:53.42% ,CD13:94.12% ,CD19:88.92%,CD33:48.12%,CD34:97.41%,CD38:81.6%,CD123:62.02%TdT:48.12,提示B-ALL,明确诊断为CML急淋变。给予”VDCP”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骨髓穿刺示原幼淋巴细胞0.068,症状渐好转。1月后来复诊,骨髓穿刺原幼淋巴细胞0.892,家属放弃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由多能干细胞以克隆性增殖而引发的粒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患。发病年龄大多在20~60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步上升,45~50岁年龄组最高。儿童CML较少见,约占白血病2.7%~5.7%。本文患者以发热、骨骼疼痛为主要表现,B超示脾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分类可见各期幼稚粒细胞。进一步骨髓象检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生占0.88;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从主要诊断指标上来看与成人CML患者大致相同。无论是儿童CML还是成人CML,诊断时必须与类白血病反应以及其它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相鉴别:肝脾肿大,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LAP)降低,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检查阳性有利于CML的诊断。CML是起源于骨髓异常多能干细胞并始终伴有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的白血病,患者最终都会出现,从慢性期经过短暂的加速期,进入急变期。本文患者自2008-07诊断慢性粒细胞慢性期,服用羟基尿治疗至2009-12仅有1年左右就发生了急性变,急性变类型为:B-ALL。急性变后联合化疗效果差,在第2个疗程治疗前复查骨髓象:原幼淋巴细胞0.892,提示急淋复发,家属放弃治疗。在CML进展的过程中,各阶段实验室结果的分析,为明确疾病的诊断和临床合理有效的使用治疗方案有较大意义,对如何维持慢性期,延迟急变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