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礼:握手礼来源于英国,现在成为大多数国家最常用的礼节,广泛运用于政界、商界和普通百姓之间。行握手礼时的一般规矩是,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出手,女士可戴手套,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握手的方式是站立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伸开,掌心向内,手的高度大致与对方腰部上方齐平。同时,上身略微前倾,注视着对方,面带微笑。根据场景,握手时还可伴有一定的问话,称为握手语。常见的握手语有问候、祝贺、关心、欢迎、致歉、祝福等类型。
点头礼:点头礼也是世界广泛运用的礼节,一般用于平辈、同级别及陌生人员之间,属于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一般两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进中施行点头礼,长官对部下、长者对晚辈答礼也可以用点头礼。中国人行点头礼的同时还可使用招呼语“您好”,如同美国人行招手礼同时喊“HELLO”。
“拱手”礼:作揖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见面礼仪,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前,至清朝简化为“拱手”礼,延续了几千年历史。清朝覆灭后,“拱手”礼也逐渐销失。但在新加坡等国外华人区“拱手”礼使用平常,近几年“拱手”礼在中国有所恢复。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你的问候。因为古人认为右手是用来拿刀或石头等凶器的,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代表没有武器,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跪拜礼:跪拜之礼,在中国古代社会被广泛应用,周时就有稽首、顿首、空首三大跪拜礼仪规定,行礼者必须双手叠加膝前,叩首到地且停留多时。官场跪拜礼仪直到辛亥革命时才伴随封建制度一同灭亡。但跪拜礼现在我国部分农村的丧礼及婚礼等活动中仍使用。
鞠躬礼:“鞠躬”礼起源于中国商代,后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区得到广泛使用。日本人见面时一般都要互相问候,脱帽鞠躬,眼睛向下,表示诚恳的态度。日本的鞠躬礼是最讲究的,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诚恳和歉意;弯90度左右,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行鞠躬礼的要领是:脖子不可伸得太长,不可挺出下颏,耳和肩在同一高度;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腿并拢,随着身体向下弯曲,双手逐渐向下朝膝盖方向下垂。鞠躬礼既适合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普通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
双手合十礼:这种礼仪多见于信奉佛教的国家,比如泰国。泰国人见面时往往低头问候,并将双手合十于胸前。小辈见长辈双手举到前额高度,平辈到鼻子高度,而长辈还礼则只需到胸前即可。另外,泰国认为头部是神圣的,不能随意摸别人的头。
拥抱礼:在欧美、中东及南美洲等地,拥抱是常见的礼节,一般用于熟人和朋友之间,有时伴随着接吻礼,是比较亲密的一种见面礼仪。这种礼仪一般用于同性或者亲密的异性之间。
吻手、吻脚礼:吻手礼源于古代维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递礼物的风俗,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是一种仅对贵族已婚妇女实施的礼节,一般是吻手指背。吻脚礼是由东方传入,表示一种拜服的态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对统治者所行的大礼,表现一种宗教臣服,现在非洲某些地区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礼节。
接吻礼:接吻礼是西欧流行在亲人、朋友、夫妻之间的亲昵礼节,一般只能在受礼者脸颊上轻吻一下,不能发出声音。感情激烈时,如遇到喜事或丧事,也可以使用接吻礼,表示兴奋或者安慰、同情。
碰鼻礼: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中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见面礼仪,即碰鼻礼。毛利主人在初次见面时必须与客人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碰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说明客人越受他们尊敬。
贴面礼:在阿拉伯国家,两个老朋友相见不仅仅会握手和拥抱,还会行贴面礼。行礼时,用右手扶着对方的左肩,左手搂住对方的腰,左——右——左贴面三次。如果两人关系亲密,还会在贴面的同时发出亲吻的声音。
举手注目礼:举手注目礼是专属于军人的礼节,军人行军礼时举右手,手指并拢,指尖触帽檐,两眼注视对方,直到对方答礼才可放下手。遇到长者或者长官时,军人必须行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