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华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课程建设既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动态地调整专业课程建设发展方案,优化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充分适应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通过对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的发展需要进行研究,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特点以及未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是很乐观,学生面临着众多就业压力,在中小学学校体育方面,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需要形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体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和交往合作意识作为学习的重点,这就需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这无疑给定位欲求职于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大学生一个艰巨且全新的学习任务;社会体育方面,社区体育指导员、民族体育工作者、企业体育骨干分子及特殊岗位体育人才的需求,所以,针对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精雕细琢,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适应这一形势和要求。
面对新世纪社会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依据始终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来确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的质量的好坏也与培养目标和方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现代社会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生存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专业水准等各个方面、对于从事体育教师的人才还需要教育的实施能力、教学创新及指导的能力。新型体育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具有现代的体育教学理念、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专业能力方面,新型体育人才应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体育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民族院校体育人才方面,必须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方,贵州的世居民族达到了17个之多,其中主体世居民族多达6个。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贵州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各族人民不断交融。时至今日,中国的56个民族在贵州就已经有54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数量排前5位的依次为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这5个民族人口合计占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82.09%。他们分布也极为广泛,主要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除少部分民族分布在城镇以外,大部分少数民族则生活在广大农村,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使个民族间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历史的演进中,他们形成并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成了其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丰富多彩。魅力独特。贵州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于贵州各地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其中大部分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从小受到本民族各种传统思想、劳动技能、文化生活的教育和培养,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曾耳闻目睹,甚至参与,还有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性。
课程是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又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手段,更是学生获得全面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课程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体育教育必须依靠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纳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需要不断修正的。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在将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表1看出,民族院校目前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已涵盖了竞技类和表演类项目,其中,武术项目中的地方特色部分已通过对本土少数民族民间武术项目的整理,并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表1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分析
通过表2看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应以技术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技术教学过程之中,合理的分配与各项教学中。
表2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设置时数分配
从事民族体育的教师是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传授者利实施者,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民族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培训也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需要不断选派专职体育教师到具有民族传统体育资质和实力的机构进行专业的培训,并组织参与各项民族传体育赛事及交流。师资结构的配备也极为关键,在职称上,尽可能的向中高级职称发展,年龄上,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水平。
要是课程教学达到科学导向、激励促进作用就必须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此,制定出合理的评价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应认真研究讨论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制定出评价标准,结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从定量到定性过渡,依据社会标准和个人实际差异相结合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如:“累进计分法、百分位数法和权重法”等,制定出民族院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使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校本教材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由于地区的差异,民族传体育项目也有着较大的区别,适合地区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才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综合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等综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实现民族传体育优质教学的关键。
[1]杨乃彤,尹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探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7).
[2]陈俐刑.云南少数民族体育课程资源的甄别与筛选[J].读与写杂志,2007,3(4).
[3]庞元宁,蒋仕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征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1(25).
[4]王定瑜.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