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
(商丘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但素质教育的实施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笔者试从回顾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历程入手,探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出看法。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有着鲜明的时代主题。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 回顾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有助于分析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制。 就学校教育而言,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是开发青少年潜能、训练和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 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导向、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其他方面因素的教育方式。 历史上的应试教育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而且并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终结而终结,反而在某些特定时期得到强化。 正如杨东平先生所指出的,20 世纪70 年代末,伴随对“文革”的否定和恢复中断了10 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转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在将近20 年的时间里,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批判和清理几乎销声匿迹,最终形成了一种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它被恰当地命名为“应试教育”[3]。 这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是传统教育弊端的集中表现。
陶西平先生指出:“素质教育源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追求”[4]。 为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界人士进行了不懈的探讨,使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超越了“三中心”(即学校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双基”(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而涉及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心态、情绪、毅力)等诸多问题。 “到20 世纪80 年代,大概1983 年左右,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提出素质这个概念”。 “素质的提出紧跟着就引起了我们教育界的许多一线学校的重视”[4]。我国素质教育的命题由此而肇端。
素质教育的命题提出之后,逐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布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文件,如,1999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教育文件的主题;2010 年正式全文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更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列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和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 可以说,从理论上来说,素质教育是在强势推进过程中的。
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目前虽然已经许多年,但素质教育“得理不得势”、应试教育“失理不失势”的现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 素质教育的推进步履维艰,甚至受到诸多误解和质疑,以致直到2005 年年底,我国教育部周济部长仍然深感“素质教育是‘老大难’问题”[5]。
一个教育改革和发展重大战略主题被称为“老大难问题”,这充分说明了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其中的问题耐人寻味,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则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和艰巨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我国教育的现实和人们的教育观念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例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这些功利色彩极为浓厚的传统教育思想仍然对我国当代的教育和人们的相关观念发生着深刻影响,形成一种与教育根本宗旨相悖的不良价值观。 在这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不是为了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为了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而学习;考试成绩、升学率的高低成为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业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 以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智育,而忽略德、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学生整天为着分数埋头苦读,把精力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的能力,甚至忽视基本道德的养成,整体素质堪忧。
目前实施的教育评价体系仍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色彩,评价方式单一,局限于考试成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评价学校、教师的标准主要是学生考试成绩,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的就是好学校,能教出高分的考生就是好教师;对于学生,人们也惯于以成绩论英雄,认为考得好就是人才,就能成就功名利禄,考得差就没有前途。而忽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学生考试分数之外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个性特长、综合能力等指标。 而这必然会大大挫伤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观念和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全社会的各阶层形成共识,但是由于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缺少一套可供操作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等原因,实际上大多数地区的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对如何施行素质教育不知所措、等待观望。 对于他们来说,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宣传,而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也必须继续做好,以致形成了素质教育“重说轻做”的局面,素质教育说得多、行动措施少,“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现象[7]仍然普遍存在。 素质教育在普通基础教育中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把学生作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地抹杀了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能力,将学生束缚在消极被动的地位上,难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是目前我国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贝斯特说过:“真正的教育应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才是力量的源泉。”[8]而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 所以,中央领导同志和党和国家有关文件历来重视教育体制问题,主张“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9],推进教育体制改革[10-11]。
而体制改革由体系建构和制度创新构成,前者绘制目标和蓝图,后者按照目标蓝图组织行动[12]。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完善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改革传统国民教育体系,通过调整教育结构,建立“纵向贯通”的学校教育体系,建立多样化、多层级的高考选拔制度[13],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贯通、横向互联,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营造出“条条大道通成长,学海处处可荡舟”的现代国民教育环境[14],用体制创新的力量推进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转化。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中心,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双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21 世纪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15]。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刻的改革,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弊端是固守“师道尊严”的老套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智育第一”,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教育内容;固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反对教育方式和手段创新。 它与应试教育互为表里,是应试教育重要支柱,只能培养出应试教育的应考能手,而培养不出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在新的形势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创新型的教育,是孕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而只有创新型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中,还要有各具特色的具体内容。如,在普通教育中,应当体现“以知识传授和相应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全程覆盖、层次完善、衔接严密,注重基础、学科导向的特点;在职业教育中,应当体现职业导向、术科导向、能力本位、注重技能培养和养成等特点[16];在基础教育中,应当体现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经验,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特点;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此外,还要构建科学的、合理的、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运行机制,确保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7]。
培养内容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承载体。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使课程内容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趋势。 这里面也有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问题。 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培养;素质教育则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反差。 目前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体系,都面临着这种巨大的转型,需要从具体的课程改革入手,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去逐步推进。 推进课程改革,应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尊重教学规律,适应学科、专业特点,科学布点、合理安排。 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知识结构既博且专、技能既精且熟、态度积极向上,为其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重要的综合素质基础。
柳斌同志曾经指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需要许多条件,其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自身素质是保证。 教师的教育思想、自身素质、教学水平,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决定作用[18]。所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就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始终注重进行“师德”、“师能”建设,引导教师加强对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以积极回应素质教育时代对高素质教师的急切呼唤。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应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以真诚关爱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素质教育的甘霖滋润他们的心田。 其实,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问题,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闪光点,都是可造之材,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就有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优良教育传统。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感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19]这一优良传统在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更应该发扬光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致力于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随着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得到改进。 多媒体教学模式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对传统的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教师的板书、精讲以及学生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应实现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法向启发式、研讨式教法转变,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积极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融会贯通各类教学方法,使多种教学手法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合成的整体作用,完善教学能力体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深入探索、持续推进。 笔者相信,在教育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素质教育会不断完善和成熟。 从而真正使我国的青少年能够在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全面发展,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用人才。
[1] 温家宝.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N]. 光明日报,2009-01-09(2).
[2] 刘宏武.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33.
[3] 杨东平. 世纪回首: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之梦[EB/AL].[2005-11-30]. http://www.fon. org.cn/index.php?id=3985.
[4] 陶西平. 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EB/OL]. [2012-04-24]. http://hanbo.ci123.com/article_8271. html.
[5] 温红彦,杨明方. 周济:素质教育是“老大难”问题 多难都要推进[EB/OL]. [2006-02-05]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01/02/content_3985368.htm.
[6] 刘明成,张松杰.对制约素质教育发展因素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88-89.
[7] 李岚清.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G]//教育部.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45.
[8] 贝斯特.教育的荒地[C]//张焕庭.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70-180.
[9] 江泽民. 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2-09-09(A4).
[10]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文件选编:1978-1988, 北京:三联书店,1989:1-15.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光明日报,2010-09-09(A4).
[12] 张振元.《规划纲要》改革路径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方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5-9.
[13] 张振元.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系统设计高考制度[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4-67.
[14] 张振元.教育使命, 孰大于此?——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5-8.
[15] 邱观建.建构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的新体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295-300.
[16] 张振元.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普通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5):5-7.
[17] 陈艳雁.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策略思考[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4):83-84.
[18] 柳斌.学习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4):1-9.
[19] 朱熹.《孟子:尽心上》注[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