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卉,缪 炯
(河海大学 常州校区,江苏 常州 213022)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 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 岁之间、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 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5 亿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大约有1 亿人是“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1]。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本文试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进行探讨。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特点:年轻化程度高,务农经历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对尊严、健康、权利、精神生活的关注度高;对个人在城市中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注重包括身份转变、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同步实现[2]。 换句话说,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关注自身发展和自身与城市的融合。 对于人自身来说,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技能、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生观、价值观转变的过程,这就使得教育培训成为个人发展和城市化必然途径。
由于受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和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务农经验少。 与此同时,他们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弱势。 这使得他们不但没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反而徘徊于城乡两端的边缘。 尴尬的处境以及当前就业现实的严酷性迫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原本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技术、纯体力的职业岗位越来越少,代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需要较高技能的职业岗位[3]。 岗位的锐减和生存的需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于继续教育,打破素质结构壁垒,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从而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全国范围的产业调整才能更为稳健地推进。
在实地走访中,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拥有美好的理想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他们却严重缺乏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果表明,71%的农民工希望参加职业培训,但对于学什么、如何学、培训以后做什么等问题却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样一来,即使有关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培训的软硬件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的培训也是盲目而随意的,因而其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29%,他们中90%的人群表示日常工作压力大,他们从事的工作要求每周7 天均为工作日,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
此外,虽然大部分农民工愿意参加教育和培训,但他们也表示,有效的教育和培训一般经费都相对较高,这对收入本就不高的他们是一个重要阻碍。
通过政府及民间的相关部门,我们了解到,各级政府机关均有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及相关扶持措施,但效果甚微。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政府独立主导下的培训过多偏重思想道德层面,例如常州市就有“道德大讲堂”的培训。 政府实施这类培训的出发点是为了规范农民工道德行为、建设文明城市,但这类培训对农民工而言缺乏吸引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2)已有的政策在宣传方面漏洞较多。 据了解,部分城市的各级政府机构均设有实施免费的职业培训机构,但大多宣传力度不够,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不仅如此,在宣传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政府的许多宣传册中,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以至于一些宣传册中所列出的培训机构的联系方式早已不存在。
(3)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和措施。 查阅相关文件,我们发现,在农民工培训方面,政府出台的文件多是以建议书或实施办法的形式出现的,制度性或法律性的文件基本上没有。 其次,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监督、保障机制,以致更多的培训成为“形象工程”。 此外,就行政管理而言,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力差,还没建立起协调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的专门机构,导致对农民工的培训各自为政,盲目性、无序性突出,并且多部门介入,放大了对财政的需求,由此带来资金分散、资金使用效果不佳等弊端[4]。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的主观需求较为强烈,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时间分配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其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多以政府为主,缺乏相应市场机制的引入。 此外,现有的教育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的情况下,其培训效果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的“高移化”、职业转向的“高频化”,使得企业缺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动力。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为避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现象,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一般不愿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过多资金。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25%的人表示从未在企业参加过职业培训;30%的人仅在进入企业时参加过一次上岗培训,且培训侧重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另外,1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明参加过多次培训,但效果不明显;仅仅27%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过多次培训,培训效果好、受益丰富。 因此,即使新生代农民工频繁转换岗位,但也只能在低层次的职业圈徘徊。
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代农民工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职业培训需求,但在职业发展和技能培训方面不可以过于盲目。 他们应根据自身从事的职业和兴趣爱好,为自己制订一个长期、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对规划的逐步实施,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
(2)勇于抓住机遇,利用政策。 随着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逐渐重视,各级农民工培训机构纷纷成立,且基本是免费或低收费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勇于抓住机遇,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利用相关政策,积极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1)形成培训机制。 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应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培训体系。 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状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已有的农民工培训政策。
(2)加强培训组织及宣传工作。 各地区有关部门应以现有的政策为基础,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并及时更新宣传内容,督促指导行业、企业、基层工作站和培训机构做好培训的具体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互联网、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渠道、灵活性地宣传已有的相关政策。
(3)统筹管理培训资金,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政府补贴制度。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战略意义,加大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吸收全国其他省市农民工培训的经验,完善已有的教育培训券免费发放机制,并建立起培训费用分级负担机制。 政府可根据农民工所需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及所获职业技能证书的等级,分配培训资金,并根据实际培训情况,定期予以调整[5]。
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善于总结全国各省市教育培训的经验,并定期的分析自身培训效果,将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不断推广。
有关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 职业培训班的设立应注重与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 各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规范自身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所从事职业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同时他们又对职业培训有着迫切的渴望。 因此,从新生代农民工实际出发,周密部署,恰当安排,对职业教育机构意义重大。
企业应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只有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精神,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动性。 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并结合员工具体需求情况,定期与外界教育机构联系开展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姻”,并达成长期协议。根据协议,只要企业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培训需要,就可以协调高职院校安排教师、场地,定期或随时开办培训班。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企业也应定期根据员工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企业还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农民工培训的有利政策,安排其内部员工定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做,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也将给企业自身带来良好的收益。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并且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其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1] 郑小兰,冯海涛.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6):209-211.
[2] 吴岚,赵洪波.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探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12):79-80.
[3] 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4] 张佳,赵宝柱.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当代职业教育,2011(2):82-86.
[5] 吴济慧.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 职教论坛,2010(19):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