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传播与防控

2012-04-12 22:17:43张彤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23期
关键词:感染者艾滋病抑制剂

文◎张彤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了一条消息称,洛杉矶出现了一种异常的肺炎,5例来自洛杉矶的患者出现了不能解释的卡氏肺囊虫肺炎,这则消息起初并未引起太大关注。但是几周后,又有一则消息报道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州有26名原本健康的男子患上卡氏肺囊虫肺炎和一种异常的癌症——卡波西肉瘤。这则消息很快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有线新闻网、美联社等多家媒体争相对此进行报道,民众也开始关注这种病症。1982年9月,该病被美国CDC首次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

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肿瘤病毒室主任吕克·蒙塔格尼博士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称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吕克·蒙塔格尼因为发现艾滋病病毒而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奖。

艾滋病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人体免疫系统。因为其具有传染性且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死亡率高,从而使得艾滋病病毒感染后还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对个人的危害:个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如不治疗将会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患者会承受巨大病痛,最终因机会性感染被夺去生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首先会在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并容易受到社会歧视,使心理压力进一步加重。

对家庭的危害:社会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所有歧视,都会传递给他的家人,他们同样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都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当他们因健康状态不能再工作而且还要支付高额医药费用时,家庭经济状况很快就会恶化,部分家庭还会因此导致破裂。

对社会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并使人均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受到削弱,同时还为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艾滋病的致病机制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CD4+T淋巴细胞受损方式及表现:

(1)病毒直接损伤:HIV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后以每天产生109~1010颗粒的速度繁殖,并直接使CD4+T细胞溶解破坏。病毒复制产生的中间产物及gp120、vpr等可诱导细胞凋亡。

(2)非感染细胞受累:感染HIV的CD4+T细胞表面gp120表达,与未感染的CD4+T细胞的CD4分子结合,形成融合细胞,使膜通透性改变,细胞溶解破坏。

(3)免疫损伤:gp120与未感染HIV的CD4+T细胞结合成为靶细胞,被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抗体依赖性细胞毒(ADCC)作用攻击而破坏,致CD4+T细胞减少。

(4)来源减少:HIV可感染骨髓干细胞,使CD4+T细胞产生减少。HIV外膜蛋白gp120可抑制原始T淋巴细胞向CD4+T细胞转化,导致CD4+T细胞减少。表现为对可溶性抗原(如破伤风毒素)识别缺陷,细胞因子产生减少,B细胞辅助能力降低,并可丧失迟发型免疫反应等。

由于其他免疫细胞亦不同程度受损,因而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经2~10年的潜伏性感染阶段后,病毒可被某种因素所激活,通过转录和翻译形成新的病毒RNA和蛋白,然后在细胞膜上装配成新病毒,再感染其他细胞。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一般的日常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

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相对于阴道交、口交具有更大的传染危险。

血液传播包括: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吸毒人员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时也可能会经破损处传染,但比较罕见);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的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牙刷;输入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

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

我国内地1985年6月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是从一名阿根廷游客身上发现的,后来这位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因并发症死亡。香港1984年发现首例受艾滋病病毒感染个案, 1985年发现首宗艾滋病个案。台湾1984年12月首次发现艾滋病个案,也是从一名外籍旅客身上检验出来的。总的来说,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传入期(1985年至1988年):感染者主要为传入性,多数是外国人或海外华侨,一起发生在某省的4例血友病病人因为应用进口Ⅷ因子而感染的除外。

第二阶段为扩散期(1989年至1993年):这是以我国境内的感染者共用未消毒注射用具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者主要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吸毒人群,同时在其他地区的性病患者、暗娼、同性恋及归国人员中也发现有感染者。除云南省有艾滋病流行外,全国其他地区均为散发。

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期(1994年至今):在我国中部和东部的流动有偿献血人员等人群中发现大量感染者。除云南省外,新疆、广西、四川等地在吸毒人群中也发生局部暴发流行,同时经性传播的感染比例明显增加,但仍呈散发状态,母婴传播开始出现。

截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PLHIV)估计为78万人(62万~94万人),女性占28.6%;艾滋病(AIDS) 病人15.4万人(14.6万~16.2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0.046%~0.07%)。估计2011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4.8万人 (4.1万~5.4万人),2011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8万人(2.5万~3.1万人)。

在78万PLHIV中,经异性传播的占46.5%,经同性传播的占17.4%;经注射吸毒传播的占28.4%。其中,云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和贵州6个省(自治区)注射吸毒传播PLHIV估计数之和,占全国该人群估计数的87.2%;经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传播的占6.6%,其中,河南、安徽、湖北和山西4省的估计数之和,占全国该人群PLHIV 估计数的92.7%;经母婴传播的占1.1%。

2011年的疫情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五个特点:全国艾滋病疫情依然呈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数量继续增加,但新发感染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既往HIV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AIDS发病和死亡增加;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所占比例继续增高;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

以上结果提示,在政府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下,中国艾滋病防治的各项策略和措施得到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并已初见成效。但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各项防治措施仍需继续加强。

艾滋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艾滋病的防控,防治经费投入增长十分迅速,并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工作机制,相关政策措施也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落实。但是,整个防控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难度很大,亟待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艾滋病相关人群的检测面;进一步加强 HIV 感染者和 AIDS 病人的及时就诊和有效治疗,进一步加强行为干预。

而媒体对艾滋病防控的宣传,近几年已明显增多,但总体感觉不太均匀,很多媒体都集中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之后就逐渐减少甚至不再宣传,直到次年的又一个艾滋病日。

此外,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往往只停留在大中城市和部分相对高知的人群中,而真正易感人群往往因害怕被歧视不愿正面接触艾滋病宣传。而实际上,只有当艾滋病防治真正成为公开的话题、无歧视的话题、无秘密的话题的时候,那些真正易感人群才能得到艾滋病防治知识。

艾滋病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当前,艾滋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共分为6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辅助受体抑制剂。

抗病毒治疗方法也称为“鸡尾酒疗法”,目前最常采用的就是使用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1种蛋白酶抑制剂进行联合治疗。

通过按医嘱按时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定期检测身体,患者体内艾滋病病毒可以得到很好的抑制,病人可以存活30年甚至更长时间。

2010年,被称为“柏林病人”的蒂莫西·雷·布朗体内的HIV完全不见了。布朗曾经是白血病患者,同时也是HIV携带者,在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后,他体内的HIV病毒不见了。尽管布朗的疗法对大多数HIV感染者来说并不适用,但是这样一个特例似乎打开了一扇之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存在的门。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疗中心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发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目前用于癌症早期和癌症治疗的两种药物胞苷和健泽配合使用,有望有效地治疗艾滋病。在实验鼠动物模式研究中,混合药物能够导致艾滋病病毒发生变异并死亡,科学家称其为“致命性变异”。

默沙东($MRK)的一种抗癌药物给那些幻想能彻底消灭HIV病毒的研究者带来了希望。Bloomberg报道,药物Zolinza的新研究表明,该药能消除逃逸免疫细胞的HIV病毒,而目前的其他治疗手段不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艾滋病疫苗问世,但科学家们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猜你喜欢
感染者艾滋病抑制剂
重视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
肝博士(2024年1期)2024-03-12 08:38:08
知信行模式在HIV感染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凋亡抑制剂Z-VAD-FMK在猪卵母细胞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19
磷酸二酯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铜铅分离新型铅抑制剂研究
金属矿山(2013年11期)2013-03-11 16:55:05